臺灣五都大選 誰未選先怯場?
臺中、臺北和新北這三都,是國民黨2012年與民進黨一決雌雄的決戰點,不容稍有閃失
今年年底的臺灣五大都會選舉,臺北市和新北市是兩個超級戰區。
正如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所言,高雄縣國民黨已經選輸25年。其實何止高雄如此,屏東、臺南、嘉義、云林都是胸中之痛,不然就不會有“國民黨過不了濁水溪”之嘆。基于傳統上南綠北藍的政治生態,一般人都認定,五都選舉中,國民黨如能五搶三,也就是在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這三都勝選,就算維持住了2008年大選后的基本盤。
最近的消息報道,國民黨已經聘請“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出任國民黨政情與選舉中心的“秘書長特別顧問”。趙少康曾有多次在臺北市、臺北縣參選的經驗,對臺北縣市的選民生態,有著一定程度的掌握,更是現今藍營人士當中,少數擁有實戰經驗的重量級戰將。以趙少康過去耕耘臺北縣市的實戰背景,請他出馬的目的,是想請他穩住臺北與新北兩市的選戰。
金溥聰予人的印象是擅長打文宣戰,他稍早之前在黨內也已宣示,要打一場不一樣的選戰。金溥聰可能想進行一場實驗,一場揚棄傳統國民黨依賴地方派系而改以文宣戰為主的選戰。
殊不知,高雄、臺南形式意義上雖是兩個“城市”,市民內心思維其實更接近“鄉村”。既不像臺北有濃厚的國際都會色彩,人口結構也洋溢著濃厚的本土色彩,人們更看重鄰里鄉黨的人脈關系。不像臺北市的選民,基本是以白領為主,投票向來傾向“選人不選黨”的理性選舉。
所以,本質上在高雄、臺南不能完全靠文宣戰,而必須輔以大量的組織與地方派系,否則極難有勝算。然而,不管金溥聰在高雄、臺南搞什么實驗,人們可能都不會太關心,畢竟,高雄、臺南兩都,注定是一場敗選的格局,差別只在輸多輸少而已。唯臺中、臺北和新北這三都,可不容許金溥聰搞實驗,畢竟這三都是國民黨2012年與民進黨一決雌雄的決戰點,不容稍有閃失。
然而,國民黨的問題,不在金溥聰使用什么選戰策略,也不在聘請趙少康當特別顧問,而在“核心價值不明”和“菁英人才青黃不接”這兩大危機上。
早在1990年代,國民黨就出現人才斷層,當時的國民黨領導人李登輝一心專注黨內奪權,而完全將培植后起之秀的工作置諸腦后。此一人才危機終于導致國民黨失去政權。
1998年陳水扁連任臺北市長失敗,第二年,國民黨陣營居然出現兩組候選人(連戰、宋楚瑜),更激化了公元2000年國民黨河決魚爛的后果。時至今日,除了前兩年媒體大力炒作的所謂“馬立強”──馬英九、朱立倫、胡志強,人們看不到國民黨內有新一代接班梯隊的形象出現。
警匪槍戰當中,如果警察手上的連發手槍只有3發子彈,打完了這3發,警察就只有挨打的份。換成政黨競爭的場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選戰斗爭中,一旦五都大選臺北、新北和臺中這三個席位中,有任何一都甚至兩都,不慎被民進黨斬將搴旗,國民黨都必須面對兩個問題:
其一,馬英九適不適合繼續角逐2012年領導人寶座?其二,假設馬英九繼續參選連任,2012年由誰出任馬先生的副手?假設馬不參選連任,國民黨內誰可以補位上去?
國民黨今天的戰局,雖還不至于糟到如此地步,然而,適度的居安思危,可能更為有備無患。
再看民進黨方面,現階段民進黨臺北市與新北市的兩位候選人蘇貞昌與蔡英文,在ECFA(兩岸經濟協作協議)問題上,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蘇貞昌刻意展現戰略模糊,以因應臺北市城市居民希望兩岸進一步整合的普遍意向。蔡英文則采取旗幟鮮明的反ECFA立場,藉以討臺北縣傳統勞工階級的歡心。蔡英文此舉似乎充分掌握了臺北縣政治疏離者的反藍營心態。
就事論事,五都大選應該是針對五大都會區的民生經濟與地方事務,作對抗與拉鋸。可悲的是,近20年來島內所有的地方性選舉,都已全部泛政治化,或者被導引到“反中”這條謬誤的道路上去了,攸關島內民眾福祉的公共事務,則完全被拋諸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