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彈藥:百家爭鳴 種類繁雜
第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動槍械是馬克沁重機槍,其于1884年研制成功,英軍從1891年開始試用,隨后又被多個國家采用和改良。為了適應不同國家對槍械口徑的不同偏好,馬克沁重機槍還采用了可使用不同口徑彈藥、彈種的發(fā)射機構和槍管。這一特色被同時代的其他幾種著名重機槍所繼承,如1902年問世的麥德森機槍、1905年問世的施瓦茨勞斯機槍等。當時自動槍械使用的彈藥種類繁雜,尚處于百家爭鳴的發(fā)展初期,各國并未對彈藥的性能和參數(shù)有趨于一致的認識,一切還處于探索的過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一些早期開發(fā)的彈藥在換用了新型無煙發(fā)射藥后亦重新煥發(fā)了青春。其中包括法制11×59mmR格拉斯步槍彈,該彈換用無煙發(fā)射藥后在一戰(zhàn)中曾被廣泛使用,通常配用燃燒彈頭用作遠距離獵殺敵方偵察氫氣球或氫氣艇的利器;另一種著名的彈藥則是英國海軍為其馬克沁重機槍配備的0.45英寸口徑加德納加特林槍彈,其在一戰(zhàn)時也換用了無煙發(fā)射藥,并繼續(xù)使用了近半個世紀。
一戰(zhàn)前后:彈藥口徑與型式多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大多數(shù)國家軍隊自動槍械所采用的彈藥已漸漸分化成兩個系列:7~8mm的中口徑系列和6~6.5mm的小口徑系列。這些彈藥大多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服役,幾乎都采用碩大的圓頭彈頭。但隨著一戰(zhàn)的爆發(fā),各國都在戰(zhàn)爭的刺激下開始尋求增大槍彈殺傷力的辦法。于是,尖頭彈由于具有較高的彈頭初速和較大的殺傷力,很快為各國軍隊所青睞。因而一戰(zhàn),特別是其爆發(fā)之前幾年也就成為了自動槍械用彈藥發(fā)展史上的分水嶺,戰(zhàn)前是圓頭彈一統(tǒng)天下,而戰(zhàn)后則是尖頭彈占據(jù)主流。那時,各國為節(jié)約開發(fā)成本、加快列裝速度,大多是在以往圓頭彈彈殼的尺寸下開發(fā)適合的尖頭型彈頭,也有一些全新開發(fā)的尖頭型彈藥。但少數(shù)國家軍隊仍繼續(xù)使用圓頭彈直至一戰(zhàn)結束。
在6~6.5mm系列口徑的彈藥中,美國海軍于1895年開發(fā)的Lee型6mm彈藥是同時期口徑最小的彈藥,并一直使用至1960年代。它的口徑雖小,但彈殼尺寸卻相對較長,可以裝填更多的發(fā)射藥,獲得更大的膛口初速和殺傷性能,但即便如此,其膛口動能最大也只能達到2 237焦耳,相比于當代普遍采用的5.56mm或7.62mm槍彈來說,動能要低得多。
6~6.5mm口徑這一系列彈藥中多采用6.5mm口徑,尺寸和威力也基本相仿,如日本的有坂6.5×50mmSR彈藥,該彈分為兩種,一種是1897年服役的三○式圓頭彈,另一種是1905年服役的三八式尖頭彈;還有荷蘭/羅馬尼亞的M1892 6.5×54mmR曼利夏彈藥、希臘的M1903 6.5×54mm曼利夏-舍瑙厄爾彈藥和瑞典的6.5×55mm毛瑟彈等。這些彈藥的膛口動能大約在2 440~2 847焦耳之間,其中6.5×55mm毛瑟彈的尺寸、威力和服役年限最長;除軍事用途外,該彈還廣泛用于運動射擊和狩獵等民用槍械。
而在7~8mm系列口徑的彈藥中,由于口徑差異相對較大,其性能也參差不齊,換用尖頭彈后膛口動能在2 983~4 067焦耳不等。在這些彈藥中論影響最深遠,非1888年問世的德制7.92×57mm毛瑟彈莫屬,其最初也采用圓頭彈頭,1905年改用尖頭彈頭,直徑比最初時稍大。其后,各國相繼推出了類似口徑的彈藥,如1889年英制7.7×56mmR彈(1910年改為尖頭彈)、1891年俄制7.62×54mmR彈(1908年改為尖頭彈)和美制7.62×63mm彈,其中美制7.62×63mm彈并未像其他彈藥那樣修改設計而來,而是為替代老式的7.62×65mm圓頭彈而全新開發(fā)的。二戰(zhàn)爆發(fā)前,這些彈藥中的德制7.92×57mm毛瑟彈和英制7.7×56mmR彈都曾被廣泛使用,其中7.92×57mm毛瑟彈被多個國家選定為軍用制式彈藥,英制7.7×56mmR彈在1920年代及1930年代被意大利和日本定為航空機槍的標準彈藥;俄制7.62×54mmR彈的歷史同樣悠久,作為自動槍械用彈一直使用至1950年代。可以看出,與現(xiàn)今彈藥口徑屈指更熱衷于與其他國家彈藥標準有差異。
繼7.92×57mm毛瑟彈后,德國人首創(chuàng)出頸部收縮的彈殼,并以此為基礎制造了7×57mm彈。該彈曾在西班牙和塞爾維亞等國服役,至今仍活躍在體育競技射擊領域,在狩獵用槍彈中亦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彈藥。相同類型的7.65×53mm彈于1889年誕生于比利時,當時被比利時、阿根廷和土耳其等國采用。這種彈藥最初采用圓頭彈頭,直到1920年后才開始改用尖頭彈頭,后來逐漸退出現(xiàn)役,但在競技射擊和狩獵領域中仍有廣泛影響。
另一個在槍械彈藥發(fā)展史上頗有建樹的國家是法國。1886年采用平頭彈頭的法制8×50mmR勒貝爾彈是真正采用現(xiàn)代無煙火藥作為發(fā)射藥的第一種彈藥。著名的法制黃銅巴克D型彈則是第一個采用尖頭船尾形彈頭的彈藥,到1924年被法制7.5×58ram彈所取代,而7.5 x 58mm彈藥在5年后的1929年又被稍短的法制7.5×54ram彈替代。7.5×54mm彈同樣采用尖頭船尾形彈頭,在法軍中一直服役至1970年代,才被7.62×51mm北約標準彈藥所取代。
當時的其他主要彈種還包括8×50mmR曼利夏步槍彈,該彈于1886年被奧匈帝國所采用,其后保加利亞等幾個中歐國家也相繼采用。另外還有與之同口徑但不同彈長的日本暹羅一毛瑟8×52mmR彈、丹麥克拉格一約根森8×58mmR彈等。
為提高單兵武器的殺傷性和戰(zhàn)術性能,各國還廣泛為老式槍械配備新型彈藥。這種為老槍開發(fā)新彈藥的現(xiàn)象在一戰(zhàn)初期到二戰(zhàn)之前的30多年間尤為突出。日本在1929年為其軍用步槍和輕機槍配備了八九式7.7×58mmSR彈藥,后來又改成了九二式7.7×58mm彈,最后則由無凸緣的九九式7.7×58ram彈藥所取代。另外,挪威于1929年采用了7.92×61mm彈藥,1930年奧地利、匈牙利和比利時則采用了索洛圖恩8×56mmR彈藥;1932年瑞典采用了8×63mm彈藥,而意大利則于1935年開始配備8×59mm布瑞達彈。這一時期的彈藥幾乎都先在步槍上使用,而后擴展到班用輕機槍上使用。然而也有一個例外,即日本的九九式7.7×58mm彈藥即先為機槍所采用,后來才被用于步槍。
此外,1938年意大利為布瑞達M38機槍配備了7.35×51mm彈藥,它是由老式的6.5×52mm卡爾卡諾彈修改而來的。
二戰(zhàn)后:彈藥口徑逐漸統(tǒng)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激烈的戰(zhàn)火成為驗證這些口徑、長度各異彈藥的試金石。在二戰(zhàn)結束后的幾十年內,這些彈藥大多退出了歷史舞臺或成為民用槍支的專用彈藥。中間威力彈藥逐漸成為各國軍隊突擊步槍的首選,并廣泛應用于同口徑的槍族。現(xiàn)在,帶著歷史痕跡的中間威力彈藥只留下了兩種,即20世紀初問世的俄制7.62×54mmR槍彈和北約7.62×51mm標準槍彈,并且未來還有可能使用更長時間。
編輯 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