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穿著偽裝服,整裝待發,遺忘了自己的過去,放棄了自己的未來,就這樣整裝待發……‘不辱使命’是他們頭腦中惟一的念頭。”這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敘事詩《星》中對偵察兵的真實寫照。而俄羅斯于2002年拍攝的戰爭影片《星星敢死隊》,就取材于偵察兵的作戰行動。筆者日前重溫了這部優秀影片,這里僅從純軍事角度作一品評——
偵察兵及其偵察行動
《星星敢死隊》中展現了偵察兵的戰斗生活,從軍事角度來說非常值得品味。
該片中,蘇軍偵察小組共7人,由排長特拉夫金中尉率領。其中有3人是從步兵或其他兵種中補充來的新成員。組長特拉夫金中尉、瑪莫奇恩中士以及布拉吉比科夫中士都是老偵察兵,具有豐富的戰斗經驗。傷愈歸隊的瓦尼卡尼夫中士情況也大致相同。除此之外的3人為新加入的成員,其中列兵吉米·戴考夫是神槍手,他用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準確打中了在河中游動的魚,得到了老兵們的認可,因此被選中加入小組,列兵菲科莫的家就在戰區內,對這一帶的地形非常熟悉,加上格斗技能不錯,因此也被接納入小組中;而沒有戰斗經驗的列兵小沃洛克僅僅是因為懂德語就加入偵察小組,則不大符合常規。在敵后審訊俘虜當然需要懂德語的人,但影片中特拉夫金中尉也能操一口流利的德語,并不是缺了小沃洛克就不能執行任務。小沃洛克毫無作戰經驗,曾在德軍卡車上睡著了,險些被搭車的德軍發現,幸虧遇到蘇軍空襲才解了圍;在橋頭小屋內奪取電臺時,小沃洛克發現了一只小狗就冒失地放棄了任務去和小狗親近,結果被躲在床底下的德軍士兵打死。偵察兵需要全面的作戰技能和經驗,絕不需要那種所謂“一招鮮吃遍天”的人。雖然每名偵察兵都有自己擅長的技能,但卻應該建立在全面平衡的個人素質之上,和新兵無異的小沃洛克的加入只能理解為影片劇情的需要,在現實中恐怕沒有哪一個偵察兵指揮員敢帶這樣的人去敵后執行任務。
影片開始時,蘇軍位于陣地前方的觀察哨需要后撤,指揮員布置后方火力負責掩護觀察哨后撤。特拉夫金領導的偵察小組在穿越敵軍陣地時遇到了麻煩,在即將被德軍發現的危急時刻,后方的遠程炮兵再次及時開火,迫使德軍躲避才化險為夷。在菲科莫和小沃洛克潛入德軍卡車內試圖混入德軍車站時,由于小沃洛克在車上睡著,被搭乘這輛車的德軍從反光中發現異樣而險些暴露,此時蘇聯空軍的飛機恰好趕到開始空襲,使二人趁亂擺脫了德軍。從這里可以看出,己方的遠程火力和空中力量是偵察兵實施偵察行動時的有力支持,只有在強有力的軍事力量的支援下,偵察兵才能起到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敵后偵察行動有著完全不同于常規作戰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隱秘行動,而不是正面對抗和逞英雄。影片中偵察兵們在出發前強調注意事項時,就提到執行任務時嚴禁與敵軍正面接觸和隨意抓俘虜,以免暴露行蹤。例如在沼澤地躲避德軍時,偵察兵們的食物全部被污水浸泡而扔掉了,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遇到兩名德軍趕著裝滿食物的馬車時也沒有發起攻擊——就是挨餓也要保證行動的隱蔽性。還有一次一名德軍撞在瑪莫奇恩中士的“槍口”上被抓住,特拉夫金中尉嚴厲斥責了瑪莫奇恩中士,并率小組立即轉移。在敵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偵察兵們的行蹤一旦暴露就會遭到重兵追剿,非但完不成任務,還極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偵察兵最重視的是如何隱蔽完成任務,而不是殺傷了多少敵人。隱蔽出擊,在不驚動敵人的前提下獲得情報然后秘密返回,是偵察兵追求的最高境界。
影片中對于處理俘虜的細節也更符合實際。偵察兵將抓住的“舌頭”審問后統統殺死,老兵安慰對此感到無法接受的小沃洛克時則說這是常事,而且尸體也要妥善地隱藏起來以免被發現。只有一名黨衛軍軍官在沒有口供的情況下被留下來一起帶走,但后來被迫擊的德軍開槍誤殺,否則他也難逃被“滅口”的命運。
偵察兵在充滿危險的敵后執行任務,實際上是無法帶著俘虜行動的。如果將俘虜丟棄又可能使之逃脫而暴露自己的行蹤,所以盡管看起來有些殘酷,但處決俘虜是惟一現實而不得已的選擇。如果這被視為“暴行”,那么這種“暴行”是交戰雙方都存在的。影片中,偵察兵們在河邊發現了大批被德軍殺害的蘇軍戰俘尸體,尸體上還被烙上了五星狀烙印。路邊的絞刑架上則吊著被絞死的蘇軍戰俘尸體……這一切使雙方都陷入了以血還血的怪圈之中。
戰爭本來就是吞噬人類的怪物,是無法用“理性”解釋的。
偵察小組的武器配備
影片中,偵察小組出發時給全體人員重新配備了武器裝備,所有人都使用沖鋒槍。從片中看,既有PPSh-41沖鋒槍又有PPS-43沖鋒槍。為便于在敵后執行任務,他們有時也使用繳獲的德軍武器,瑪莫奇恩中士就使用一支繳獲的MP40沖鋒槍。偵察兵所配備的手槍既有蘇軍制武裝備——TT-33手槍,又有德制P38手槍。此外,他們還配備了必不可少的匕首和破壞剪等器材。
影片中的武器配備,是當時典型的偵察兵配備。偵察兵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觀察、捕俘等手段獲取情報,其隨身武器要求短小精悍、便于攜帶,主要用于自衛,并不要求在中遠距離與敵交戰,沖鋒槍則可以基本滿足大多數情況下的作戰需要。而步槍、機槍由于長度較長攜帶不大方便,在捕俘行動中作用不大,所以在偵察小組中配備得不多。當時蘇軍偵察部隊以排為單位活動時,偵察組和突擊組通常均使用沖鋒槍,只有支援組配備步槍和機槍。這種武器配備在多個小組同時行動時可以相互支援配合,發揮出更大的作戰效能。不過,偵察并非絕對不可配備步槍。根據所處境地,以短小武器為主,合理選配步槍也是可行的。影片中特拉夫金領導的小組只有7個人,而且孤軍深入敵后活動,無法得到其他分隊的支援,因此,筆者認為他們全部只使用沖鋒槍不一定妥當。沖鋒槍有效射程有限,對于獨立行動的特拉夫金小組來說,當他們在中遠距離交戰時則會處于被動地位。
筆者認為,特拉夫金小組至少應配備1~2支步槍或卡賓槍,以提供一定的中遠距離火力。尤其是獵人出身的神槍手吉米·戴考夫更應該使用步槍。蘇軍當時使用的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全槍過長,不便攜帶,因此并不是首選目標。而該槍的改進型M1938和M1944步騎槍則是比較好的選擇。這兩種步騎槍的長度均比M1891/30步槍短200mm以上,更適合干偵察兵攜帶。吉米·戴考夫如果使用步騎槍或步槍,則可以在遠距離準確射殺德軍,偵察小組的處境也會大大改善。
另外,偵察小組只有7人,使用的沖鋒槍和手槍分別是兩種型號,這同樣令人費解。PPSh-41和PPS-43沖鋒槍雖然彈藥通用,但結構卻并不相同。一旦出現損壞的情況,相互之間的零部件是不能互換的。不如就使用同一型號的沖鋒槍方便。至于手槍,TT-33手槍和P38手槍不要說零部件通用,就是槍彈都不通用(分別使用7.62mm槍彈和9mm槍彈)。如此配備惟一的優點是,P38手槍可以從敵方獲得彈藥補充。
影片中的德軍配備使用老式的MP40沖鋒槍和毛瑟98K卡賓槍,如果蘇偵察小組也使用相同的裝備,則可以從德軍方面獲得彈藥補充,必要時還能進行化裝偵察而不必更換武器。
決戰之地
特拉大金小組最終在采礦場獲得了德軍部署的確切情報,卻因電臺被打壞無法將情報發回后方。后來在橋頭小屋奪得德軍電臺后,退到河邊的小木屋內發出了情報,并進行了最后的戰斗。
這座小木屋緊鄰河邊,為上下兩層結構,看起來像是一個農民用的倉庫。蘇偵察兵們全部集中到二樓,并將樓梯口的木蓋鎖死。由于小木屋坐落在河邊,免除了敵人從后方攻擊的顧慮,不會被四面包圍,但同時也等于截斷了自己可能的退路,只能在屋內戰斗到最后一刻。小木屋是木板加上木制樓板構成的,抗彈能力非常差,這使身在其中的偵察兵毫無掩護,即使臥倒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木屋內還堆有不少干草,一旦起火,小木屋和屋內的人員就會被一起燒掉。德軍正是最后利用火焰噴射器引燃小木屋,結束了戰斗。偵察兵全部集中在木屋二樓,雖然可以獲得更好的視野,但自己也同時成了明顯的目標。他們使用的沖鋒槍無法對中遠距離上的德軍構成較大威脅,使德軍很快從三面包圍了小木屋,致使他們陷入被動境地。加上雙方實力懸殊,德軍攻占小木屋只是時間長短問題,戰斗的結局只在于偵察兵們能否堅持到發出情報之時。
當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時候,完成任務就是最重要的,發出情報即意味著成功。特拉夫金小組用全體成員的生命為代價,使蘇軍獲得了對于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情報。以他們為代表的偵察兵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幕后英雄,是閃耀在敵后的“紅星”。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