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1日,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前夕,在南京郊外舉行了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啟動儀式。日本內閣副大臣平岡秀夫代表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啟動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標志著日本遺棄在華65年的化學武器終于要開始銷毀了。中國政府代表、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和國際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組織代表、技術秘書處特別項目辦公室主任克日什托夫·帕圖雷伊應邀出席啟動儀式并致辭。
本文主要介紹有關國際化學武器銷毀規定與技術方法以及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處置的最新進展——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對化學武器銷毀的規定
化學武器屬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素有“殺人惡魔”之稱。化學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始于一戰期間,從開始就一直遭到全世界正義人民的強烈譴責。國際社會為禁止使用化學武器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努力,終于在1993年1月13日簽署了《關于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簡稱《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該公約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為了確保公約的有效履行,國際組織建立了專門的執行機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英文縮寫OPCW)。OPCW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目前約有500名工作人員。
截至2010年8月30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共有188個締約國,公約的普遍性得到明顯加強。但是,目前以色列和緬甸這兩個國家僅簽署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尚未成為公約締約國。此外,安哥拉、朝鮮、埃及、索馬里、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等5個國家既未簽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也未成為該公約締約國。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第一條第2款規定:每一締約國承諾按照本公約的規定銷毀其所擁有或占有的或位于其管轄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的化學武器。每一締約國承諾按照本公約的規定銷毀其遺留在另一締約國領土上的所有化學武器。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第四條第6款規定:締約國應在公約生效10年內銷毀其擁有的化學武器,經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批準,銷毀期限最多可延長5年。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第四條第10款規定:每一締約國在運輸、儲存和銷毀化學武器及對化學武器進行取樣的過程中,應最優先確保人民安全和保護環境。每一締約國應按照本國的安全和排放標準運輸、儲存和銷毀化學武器及對化學武器進行取樣。
截至2010年7月31日,已有178個締約國向OPCW就擁有和遺棄的化學武器提交了初始宣布,其中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阿爾巴尼亞和利比亞等幾個締約國宣布擁有71194噸化學毒劑和867萬件化學武器彈藥和容器,分別存放在38個化學武器儲存設施內。日本宣布在中國遺棄有化學武器,而且分布廣泛、數量巨大、品種繁多。
全球化學武器銷毀進展
自《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13年來,國際社會為銷毀化學武器做了積極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擁有化學武器的國家陸續開始銷毀化學武器與化學武器生產設施。
截至2010年7月31日,在全世界宣布的71 194噸化學毒劑中,60.58%(即43 131噸)已經被銷毀并得到核實;在867萬件化學武器彈藥和容器中,45.56%(即395萬件)已經被銷毀并得到核實。目前,阿爾巴尼亞、韓國和印度已完成了其宣布的化學武器的銷毀。截至2010年6月30日,各國化學武器的具體銷毀情況見附表。
按照公約規定,至2007年4月29日各國應銷毀完所有的化學武器。但是,實際上俄羅斯和美國遠遠沒有完成銷毀任務,這主要歸因于其銷毀技術無法滿足環境保護要求。美國向OPCW請求將化學武器銷毀的最后期限延長至2012年4月29日。俄羅斯的化學武器銷毀工作則因缺少足夠的經費支持等因素而困難重重,預計延長的時間會更晚。而日本遺棄在我國的化學武器的銷毀進程更加緩慢,至今仍未銷毀一枚化學武器。
在《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已近13年的今天,各國如何盡快完成庫存化學武器的銷毀;我國如何盡快消除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對人民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威脅與危害,都是十分緊迫的。
中國常駐OPCW代表張軍大使于2009年11月30日在荷蘭海牙開幕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第十四屆締約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盡早、安全、徹底銷毀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是公約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中國作為締約國應享有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銷毀化學武器的技術方法
化學武器的銷毀是使化學武器失去原有毒性、爆炸性的過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目前世界上化學武器銷毀技術主要有高溫焚燒、高溫等離子弧和化學替代技術等。
高溫焚燒技術
高溫焚燒是目前最成熟的化學武器銷毀技術。美國、德國自1980年代就開始進行該技術的研究,分別在美國的南太平洋約翰斯頓島和猶他州圖埃勒等地以及德國的蒙斯特建設了高溫焚燒銷毀設施,實施化學武器的銷毀處理。俄羅斯也采用同樣的技術。
采用高溫焚燒技術銷毀化學武器原理是由可燃氣體燃燒產生1100℃高溫,使化學毒劑與氧氣發生完全氧化反應,從而將化學毒劑徹底分解破壞。
盡管高溫焚燒技術得到了實際使用,但由于該技術組成復雜,加上銷毀化學武器的特殊危險性,以及高溫焚燒可能產生致癌物二惡英,此技術遭到了焚燒地點附近居民和環境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
高溫等離子弧技術
高溫等離子弧焚燒化學武器采用等離子弧銷毀爐,其原理是電流在兩個電極間放電使氣體電離產生高溫(溫度可高達15000℃),從而使化學武器得到徹底銷毀。
等離子弧銷毀爐的熔池中放有氧化硅、三氧化二鋁和氧化鈣等物質,銷毀材料在高溫下被迅速分解后,形成玻璃體熔料,經分離后可得到可回收利用的金屬和鈍化的玻璃體物質。等離子弧銷毀爐排放的氣體經二次燃燒爐用丙烷燃燒處理。二次燃燒爐廢氣經水急冷至90℃以防止產生二惡英,然后再分別經酸洗、堿洗、活性炭過濾,最后經煙囪排放。對于采用等離子弧技術銷毀化學武器的工廠,要求建有高毒性材料、污染土壤和其他污染物3個進料裝置。1990年德國提出建設的蒙斯特化學武器第二銷毀廠即采用等離子弧銷毀技術。
化學替代技術
由于對高溫焚燒技術的反對意見日漸增多,公眾強烈要求尋找更安全可靠的化學武器銷毀替代技術。美國自1990年代初開始進行銷毀化學武器替代技術的研究。在阿伯丁、新港和派恩·布拉夫等三處化學武器銷毀設施中,進行了替代銷毀技術的大規模試驗。目前系統評估了催化提煉、銀-Ⅱ電化學氧化、氣相化學還原和化學中和這4種替代技術。
美國陸軍從1994年開始研究中和技術以及中和加生物降解技術,并且成功銷毀了化學毒劑芥子氣和神經性毒劑維埃克斯。由此化學中和技術成為美國銷毀化學武器的第二種方法。其他替代技術仍處在探索試驗和評審過程中。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基本情況
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日本軍隊卻將大量化學武器遺棄在我國,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投入江河。65年來,這些遺棄的化學武器給我國的人民生命安全與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危害,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1950~1980年代,我國曾對日本遺棄化學武器進行過簡單處理。1990年代初,我國開始對日本遺棄化學武器進行廣泛調查,通過長期努力基本搞清了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種類及主要分布情況。在我國政府的強烈要求與國際《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制約下,1990年代中期,中日兩國政府開始對遺棄在華化學武器進行詳細調查。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毒劑的種類
目前.在我國境內共發現7種侵華日軍遺棄的化學毒劑,分別為芥子氣、路易氏劑、二苯氰胂、二苯氯胂、苯氯乙酮、光氣、氫氰酸。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的主要種類及分布地點
日本生產使用并在戰敗撤退時遺棄在我國境內的化學武器(主要是化學彈藥)主要有四類:化學炮彈、化學追擊炮彈、化學航空炸彈、化學毒煙筒。按照日本的說法,裝填有黃劑芥子氣和路易氏劑的化學彈藥稱為黃彈;裝填有紅劑二苯氰胂和二苯氯胂的化學彈藥稱為紅彈或紅筒。
我國已發現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并得到核實的主要省區有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5個省區共58個分布點。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的危害
化學武器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是多方面的。首先,銹蝕破損的遺棄化學武器的泄漏會造成附近土壤的污染。染毒土壤會嚴重影響土壤的生態平衡,直接影響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其次,由于毒劑及其降解產物會隨降水向地下滲透、擴散,導致地下水和河流等水資源受到污染,直接影響當地群眾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有毒物質還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第三,在挖掘遺棄化學武器時,破損、泄漏的化學彈藥內部裝填物會向空氣中揮發,造成局部空氣染毒,危害作業人員的安全與健康。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銷毀正式啟動
據中日雙方專家探測,日本遺棄在華的化學武器中,僅化學炮彈的總數就超過40萬枚!自2000年12月起,日方先后共實施了22次來華挖掘回收工作,總計挖掘出4.7萬枚遺棄化學武器。目前,這些化學武器在中國的臨時保管庫中保存。
銷毀處理的主要過程
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銷毀處理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也稱前處理階段,是將從地面、地下、水下的化學武器挖掘出來,并進行分類包裝、運輸和臨時儲存;第二階段稱實處理階段,是不可逆的銷毀毒劑及相關污染物的過程,其中包括彈藥解體和毒劑銷毀,第三階段即后處理階段,是為保證前兩個階段銷毀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放物能夠滿足安全排放標準的各種技術措施。
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要求嚴格實施安全防護、環境保護和監測,確保遺棄化學武器處理時的人員健康、安全和生態環境不受污染。
經中日兩國政府磋商確定,將在日本遺棄化學武器主要集中地區建設遺棄化學武器銷毀設施。鑒于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復雜性和不安全性,為避免長途運輸,對于少量、分散的遺棄化學武器,將采用移動式化學武器銷毀裝置進行處理。
銷毀工作正式啟動
據報道,本次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的銷毀工作將于2010年10月初開始,地點在南京郊外,歷時一年時間。銷毀作業將采用移動式銷毀裝置,其于2009年2月由日本神戶制鋼所負責生產,當年9月底完工,耗資29.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億元)。該裝置可裝載在大型集裝箱內,便于運輸,適用于少量化學武器的銷毀處理。
據資料介紹,采用移動式銷毀裝置銷毀日本遺棄化學武器,主要有如下八個步驟:
運送 從臨時保管庫中取出化學武器。只有這步工作由中方完成,其他均由日方操作。
拆包 將化學武器封存時包裹的包裝材料剝除。
爆炸 將化學武器通過機械運送到引爆倉里引爆,將其內的化學成分全部釋放出來。
膨脹 爆炸后產生的大量氣體進入到膨脹腔內。
消毒 氣體進入高溫排氣裝置,在此處得到最全面的“消毒”。氣體中的毒性成分通過其他化學物質被中和。
過濾 基本無毒的氣體進入低溫排氣裝置,利用活性炭去除雜質。
排放 過濾后的氣體將被排放到空氣中。
善后 銷毀中產生的彈片、廢液統一運送到吉林省哈爾巴嶺,利用大型設備進行最終處理。
由于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中含有砷化合物,因此對最終含砷廢棄物的妥善處置也是整個銷毀過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據目前情況分析,由于受銷毀費用、技術和數量等因素的制約,日本在華遺留化學武器銷毀工作進度嚴重滯后,日本很難按公約規定的最后期限,即在2012年4月29日前完成銷毀工作。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遺留化學武器一日未徹底清除,其產生的威脅就會一直存在,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不穩定。因此我國政府嚴正要求日本政府按照《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規定,盡快、安全地把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徹底清除干凈,確保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編輯/張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