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金說人類要跑90碼才趕得上出版品的增加速度,以此形容人類知識大爆炸的勢頭。根據2006年德國一份權威統計顯示,世界人口每年增加8000萬,如果一個嬰兒身高50厘米,仿照霍金的計算方式,這個增長速度接近5碼(即5公里/時),而5公里正好是人類正常行走的時速。
試想,當你以正常速度步行時,每走一步就增加一個嬰兒,這將是一副多么壯觀的景象啊!先別忙著驚嘆,因為中國人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的計生工作者早就被這一景象折騰得叫苦連天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開始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就有了必要。因為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人口變化,必將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從大衛王的清算名單到美國的法規
人口普查自古有之,古時大衛王曾叫人統計以色列人的人口。令人詫異的是,隨后以色列人被大舉屠殺,這樣的場景國人似曾相識,抗戰片中鬼子抓住八路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拷問出地下黨的名單。長期以來,大衛王的典故令人口普查在西方成為一個敏感課題。1634年麻省灣殖民地總督John Winthrop在統計區內人口時,就曾指2000多年前大衛王的事例仍影響人民的心思,他們最終決定估算當地人口,而避免全面點算。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年人口普查的動機,無外乎稅收、戰爭準備等因素,因此人口調查的結果會相當敏感。直到18世紀中期,瑞典還把人口統計結果當作國家機密。
作為西方一個相對世俗化的國家,美國成了全世界第一個定期舉行人口普查的國家。1787年,美國為了制定各州在國會的代表人口,正式為人口普查做出法律規定,嚴格規定每10年進行一次。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眾議院對各州眾議員名額的分配以人口普查的數據為依據。如果沒有人口普查,議員選舉將是難以想象的。除此之外,人口普查還提供美國國家、人民和經濟的統計數據。
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正式開始,該調查耗資大約1.7億美元。美國在沒有遇到反抗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巨細無遺的全國人口普查。之后數十年間得到歐洲諸國模仿,其中丹麥、英國、荷蘭、挪威、瑞典先后展開定期的人口普查。
現如今,人口普查已經不像以前那么敏感:今明兩年全球有110個國家將要進行人口普查,單是今年就有大約60個國家進行人口普查。比如美國已于今年3月15日就拉開了人口普查大幕,此次普查費用140億美元,是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一次普查。也許有人會問,美國為什么也要進行人口普查,這不是勞民傷財嗎?當然不是,美國雖然是發達國家,但人口普查對于美國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美國人口普查局官員就說,美國的人口普查不單單是統計人口數量,更重要的是人口普查的結果對于政府財政和社會福利的重新分配具有指向作用。
得戶籍者得天下
作為一項綿延兩千多年的制度,人口調查有其存在的必然理由:古代帝王及其朝廷中樞,對老百姓戶籍,只有更嚴格勘察造冊,沒有一絲一毫松懈之意。中國古人也很早開始了“人口普查”,而“明國情知國力”的齊國和秦國,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
齊國的管仲看得比較明白,他說:“不明于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經于水,險也。”除實施“春曰書比、夏曰月程、秋曰大稽,與民數得亡”的常態人口統計以外,他還注意查明人口素質,如每個農民能夠提供多少人的口糧,有專門技能的人有多少,不務正業尋歡作樂的有多少,甚至鰥夫、寡婦、病人等有多少,都要一一登記在冊。
商鞅變法的時候,將全國總人口按壯男、壯女、官吏、商人、讀書人、殘疾人等13類分別統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強國知十三數”。
根據《史記》的說法,當初秦末天下紛亂,項羽與各路英雄盟誓,誰先入咸陽即為天下共主,可誰曾料到,被潑皮無賴出身的劉邦搶了先。劉邦軍隊進入咸陽,諸將都忙著沖進后宮或達官貴人府邸搶奪金銀財寶和美女,只有蕭何一頭扎進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以及皇家圖書館,將“律令圖書”轉移到安全地帶派人嚴加看守。
在說到劉邦為什么會成功時,司馬遷總結到:“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劉邦日后能夠迅速由弱轉強,最終消滅包括項羽在內的各路諸侯,關鍵是了解當時中國的地理民情,而這些都來自蕭何當初在咸陽的“收藏”。蕭何私自收藏的圖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秦國戶口版籍,這一舉動在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慘烈斗爭中,可謂意味深長:拿到了戶口版籍就可以了解秦國的國情,并進而控制土地和人民,獲得了它,也就象征著獲得了國家政權。
可見戶籍在古代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它還關乎社稷安危和王朝更迭,被賦予了政治意義。
第六次人口普查及其使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全面人口普查已經進行到第六次,根據官方的說法,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2000年“五普”以來全區人口在數量、結構、遷移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為科學制定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和規劃提供基礎信息。此次登記的標準時點是11月1日零時,入戶登記時間為11月1日到10日。在這次普查結果出來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之前的普查時間及其背景做個梳理——
1953年,當我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迫切需要翔實的人口資料,于是決定在選舉工作的同時,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由此開啟新時期人口普查的序幕——此次調查項目6個,普查結果為5.82億人;
1964年,為了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和長遠規劃提供依據。調查項目9個,普查結果是6.95億人;
到了1982年,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國家戶口管理松弛,多報和漏報現象比較普遍,人口數字不準確,人口構成情況不清楚,為此進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這次普查工作從1979年年底著手準備,1982年7月1日開始全面登記。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在業人口的行業、職業和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子女總數、存活子女總數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此次調查項目增加到19個,普查結果是10.08億人;
我國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是在1990年,這次普查首次與國際接軌,跟聯合國關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議相一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次普查與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登記項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的原因”兩項,旨在查清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時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和死者生前從事的主要職業等。調查項目21個,普查顯示我國人口是11.34億;
可以說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我國市場經濟地位已經基本確定,為了制定經濟發展方針,各項人口數據亟待更新。這次普查的各項指標已經基本完善,調查項目達80余項,通俗點說就是“畫地圖、查房子、數人頭”。普查結果是我國人口超過12億人。
今年11月開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與10年前相比,除了規模更大之外,還有新的變化:
前期準備:在人口普查之前,將先查清房屋的詳細情況,包括房屋的建造年代,建筑結構是鋼混、鋼架還是磚木的。普查結果將報住建委,住建委依據這些指標為房屋定級,然后根據相關級別,分批進行抗震加固。
普查對象:首次納入了外籍人口。此次普查范圍分幾類:我國境內的自然人,比如常住人口、港澳臺僑人員、外籍人員;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比如駐外使館人員、出國留學人員、外派勞務人員。已在國外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屬于普查對象;來華出差、旅游等短期停留的外籍人員也不普查。
調查方式:超過600萬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投入到此次人口普查工作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預算資金達到了80億元左右。國外也有一些另外的方式,比如美國采取普查機構給被調查對象寄調查表格,填完以后寄回普查機構去。也有一些國家采取公民網上申報信息。
“任何調查方式都有利有弊,用通信調查和網上的方式可能普查數據的質量會有所降低。”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從我們國家的國情出發也從我們國家歷次人口普查的實際出發,我們第六次人口普查還是采取普查員入戶登記的形式。”所有普查員入戶登記都要佩戴統一格式的人口普查員證件,證件有統一的格式,有姓名,有普查機構蓋章,有的地方還有普查員照片,馬建堂表示,“我們要求普查員的照片在一定范圍內公示,有的是貼在墻上,有的是放在網上。”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將在明年4月底以公報的形式對外公布。數據公布以后還要編輯出版一系列的出版物,要根據普查獲取的寶貴資料進行科研招標,鼓勵科研機構利用資料研究人口發展和變遷的歷史。
困難重重的普查
我國早在隋朝的時候,官府對于“人口普查”中的瞞報和偽報行為就頭疼不已。隋初實行“輸籍法”和“大索貌閱”來應對瞞報,堂兄弟以下必須分立戶籍,政府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相貌與本人核對,如所報不實,責任人要受罰流放遠方。其時還把戶籍制和科舉制結合起來,按照地域人口來分配考試名額。
到了清朝,“攤丁入畝”制度開始實施,康熙、雍正先后下詔把丁稅并入田賦,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賦,此舉使得長期因逃稅而隱瞞的人口逐步報實,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總數達14341萬人。
新時期的人口普查也遇到不少困難,普選員工作辛苦、部分群眾不配合,再加上普選方式的繁瑣以及技術性缺失,造成人口普查精準度的最大障礙——
以本次普查為例,普查員入戶階段很辛苦,報酬很低,有的地方一天工作下來(非培訓階段)30元錢,有的一個月兩三百元錢,有的是普查一個人給三四元錢、四五元錢的報酬。普查員不僅面臨勞累、個別居民不配合,甚至還有傷害。
梁振華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首次參與人口普查工作,當時他剛參加工作,只有18歲。“第三次人口普查與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相隔了18年,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在普查前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動員,老百姓熱情很高。當時除了入戶調查之外,還設立了人口調查登記站。那個年代,人們的住房條件都比較差,一家三代擠在一間平房的情況挺普遍,入戶調查不太方便,于是人們就都主動到登記站進行登記。”梁振華表示,雖然市民十分配合,但設備的落后給普查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當時聯合國援助了一批計算機,天津分配到一臺。那時的計算機可是個‘大家伙’,僅安置它的機房就有200平方米,還特設了武警在機房外站崗。”雖然有了計算機,但數據錄入全部要靠人工完成,40人的錄入員隊伍干了整整半年才完成了數據錄入工作,而數據整理完成則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
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沒有了1982年時數據計算的顧慮,但是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以及人戶分離現象卻更為普遍。城市一戶多處住房,農村整戶外出甚至整村遷移過渡,拆遷戶戶籍未遷出原登記地區現象大量存在,還有一些流動人口所在單位、出租房屋的業主不愿意提供實用信息等,這些都極易導致登記遺漏或重復。這些都使得鎖定普查對象非常困難。
加上現代公民維權意識的提高,人們的各種防范心理較強,普查人員調查登記時門難進、臉難看的情況普遍,一些普查對象不愿或不敢提供真實情況,直接導致對普查工作的配合程度下降,獲取真實、準確、完整的普查登記數據面臨很大困難。
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同時也為了防止有些人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顧慮,國家對有關計劃生育的政策作了如下規定:對于過去因無計劃生育等原因未報戶口的出生人口,要按照國家、當地的法律、法規的有關政策,準許他們進行人口普查登記和常住戶口登記;對無計劃生育的居民已經征收過計劃生育費的,不論過去是否如實上報,只要這次普查如實登記,均不再向其征收計劃外生育費。對于曾經瞞報、漏報人口出生情況的單位,只要在這次普查中如實登記,均不再追查他們在以往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考核中取得的成績,而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問題和如何改進工作上;對繼續瞞報的,一經查實,要依法嚴加處理。
正確的政策可以讓普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項政策為獲得準確數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筆者觀察,此前在農村常見的黑戶口現象已經得到部分遏制——實報人數沒有了被重罰的后顧之憂,參與普選的積極性當然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