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國際互聯網工程組織IETF第79次成員大會在北京落幕。此次IETF大會由清華大學主辦,中國互聯網協會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協辦。來自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國際知名互聯網技術專家、多項互聯網技術的創始人,以及互聯網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1177人參加了大會,中國的參與者比重從兩年前的3%增加到了11%。
IETF不當“掌管”
IETF是全球惟一的國際性、非政府、開放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和標準制定組織,自1986年創建以來,已成為全球互聯網領域最具影響力和權威的技術組織。IETF產生兩種文件,一個叫做Internet Draft,即“互聯網草案”,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沒有任何特殊限制,IETF的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從這個互聯網草案開始的;第二個是RFC,更為正式,而且歷史上都是存檔的。
“雖然IETF的使命是使互聯網更好地運轉,但并沒有人負責‘掌管’互聯網;相反,多人合作才能使之更好地運轉。”IETF主席Russ Hously說,“這些人對互聯網都持有自己獨到的觀點,這種多元化有時難以達成共識,不過,當達成共識時,其結果會更好、更明晰并得到比任何參與者的初始觀點更有力的支持。”
“我們必須學習的是IETF開放和創新的文化,為中國的互聯網注入新的活力。”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表示,IETF標準是在一種開放的、無所不包的過程中開發出來的,所有IETF文檔都可在互聯網上隨意取閱,并可免費復制。“IETF會議在北京舉辦,這是中國互聯網業界一個難得的機會,能近距離地與許多互聯網技術的創始人、發明人、互聯網重要協議的起草人面對面地深度交流,這將激發中國互聯網業界的學習和創新,極大地促進、幫助我們趕上世界互聯網發展步伐。”胡啟恒如此感慨。
靠標準爭話語權
IETF大會每年舉辦三次,通過IETF大會提交、討論和確認的技術標準已經廣泛應用于今天的互聯網。近些年來,隨著中國互聯網發展和技術進步,參加IETF大會的中國互聯網專家和技術人員越來越多,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參與國。遺憾的是,中國制定的互聯網RFC標準占IETF已經制定的互聯網RFC標準的比例不足1%。
“如果要加強中國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必須參與到IETF組織中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吳建平強調。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技術開發和標準化工作。截至2010年,以我國研究人員和機構為主制定的互聯網標準RFC共有17個,僅2010年一年就達到9個。而歷年來參與RFC撰寫的第一作者來自中國的標準,就有25個。清華大學、華為、中國移動、CNNIC等科研機構和企業已經廣泛參與到國際互聯網標準的制定中。
“IETF的任務是不斷推動互聯網的工作,因此,我們尋求廣泛參與。近年來中國參會人員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在中國舉行會議,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Russ Hously說。
日前,在荷蘭舉行的第78次大會上,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獲得了國際互聯網協會最高榮譽——波斯塔爾獎,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這一獎項。吳建平教授表示:“由互聯網大國變成互聯網強國,核心就是要在互聯網技術與標準上獲得突破。IETF選擇此時在北京舉辦此次大會,既是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在互聯網技術研究與發展上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