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會超越中國嗎?
2005年,我在韓國參加一個國際編輯會議,期間撞見一位印度記者。我們成了好朋友。他幽默、博學、見解獨特。我尤其羨慕他一口流利堪比任何土生美國人的英語,用詞考究、旁征博引……只有一個問題:我聽不懂!
印度人的英語水平之高,整個英語世界都是承認的;不過,印度人英語口音之重,有時候連美國人也吃不消,只好又尷尬又不好意思地請求:would you please slow down?(您可以講得慢些嗎?)
國民英語水平的普及,多薩尼認為,是印度未來的希望之一。不過,即便在整個發展中國家里英語人口首屈一指,從印度的人口比例而言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普及”,12億人口中,不到5000萬講英語。但是由于都是這些英語人口出現在與世界交流的場合中,人們便誤以為,這就是印度的語言現狀。
印度的矛盾遠遠不止這些。在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民主政體中,時刻存在著宗教矛盾的流血沖突;在這個誕生過泰戈爾和甘地的國度,迄今有著高達40%的文盲人口;在最近的10年里,印度每年以30%的增長率發展,但是它的公務員效率之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之慢,令人瞠目;寶萊塢的電影撼動好萊塢,其歌舞片場景美輪美奐,但是卻有著世界上幾乎最龐大的貧民窟,遍布在最繁華的都市包括孟買和新德里;其軟件、IT行業之發達,人才之充裕,在硅谷占據重要的位置,但卻有35%的人群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超過1美元……
最近的幾年里,中國制造的聲音開始慢慢地被中國創造的夢想所替代,關于21世紀是否中國世紀的預言此起彼落。不過,所有的人似乎都承認,如果有誰擋在中國人面前的話,那必定是印度。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妨去看看多薩尼的這本書。
印度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何有如此之多矛盾的情形橫亙在世人面前?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跡,都必然與這個國家的歷史進程相關聯。與中國的大一統傳統不同,印度在歷史上幾乎很少時間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858年,在英國殖民者毀滅了窮途末路的莫臥兒帝國之后,權力轉移到了各個邦國手中,其中產生了無數的王公、王侯。許多公主的故事被浪漫化,卻是“遮蔽的真相”的明證。
所以,當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的時候,中央政權對于各個邦之間的控制權實際上是極其微弱的。而當英吉拉#8226;甘地終于在1970年代喚醒了印度的國家意識的時候,中央集權對于邦權力的削奪卻又成為了地方發展的桎梏。
多薩尼所強調的語言問題,是印度發展滯后的另一個因素。印度共有22種官方語言,而行政系統最為通用的英語卻不在其中。官方語言印地語在北方地區獲得共同承認,但在南方地區只有不超過2%的人使用。
印度是一個超級宗教大國。幾乎多數人都信仰某種宗教。雖然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但是人口基數的龐大使“少數人”的信仰,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瑣羅亞德斯教(襖教)的絕對人口都有著極大的勢力。由于政教分離缺乏制度性的設計,印度的宗教與政治之間從來都是相互糾纏,彼此影響。
當這些看似與經濟無關的元素,組織在一起的時候,便構成了印度發展過程中的重重障礙。民族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但是各個邦之間的權力、宗教信仰、語言之間的種種糾葛,造成了統一市場根本無法形成,人才與物資的流通極其困難。
印度之為世人矚目,實際上是自1980年代的軟件外包業開始,其后逐漸發展成以班加羅爾為產業中心的包括服務外包、軟件、IT行業為中心的發展路徑。但印度的經濟卻是一種跛腳的經濟,中央政權的無力和地方政權的無權相互交織,整個國家缺乏發展的內生力量,完全靠外部推動。
中國和印度之爭,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中國和印度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人口基數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它們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其差別如此之大。對于中國而言,如何在經濟建設中尋找公民社會的建立、憲政國家的制度,是最大的挑戰;而印度的緊迫問題是破除歷史迷障,尋找發展的內生力量。
[美]拉斐奇#8226;多薩尼著
東方出版社 2009.10
《常識:反對一個失控的美國》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格倫#8226;貝克對于他的政府提出了嚴厲控訴,對于美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敲響了警鐘:“我以為,我們的政府和自然法則再次脫節。民治、民有、民享的政府現在已經顛倒過來,變成一個由政府治理、政府擁有和政府享有的政府”,“突然之間,我們的暑期度假、平板電視、游船、衣服……都以貸款的方式被提前‘消費’了”,“政客和媒體告訴我們美國人將擁有最豐富的物質、最漂亮的汽車和最大的房子。似乎每個人都對此深信不疑”。作者指出,美國的領導者是在教導美國人,花自己沒有的錢不僅合理,而且是愛國的。觸目驚心的11萬億美元國家債務,令作者大聲疾呼:“我們必須停止華盛頓‘消費’的這種病態。”
〔美〕格倫#8226;貝克著 法律出版社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