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視點
對PC這個基本成熟的行業而言,試圖以大幅降價來攪局的,最多只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效果。
進入7月,PC的暑促季又開始了。但今年的風光不與舊時同,在各大PC廠商的暑促策略中,不再是“直降千元”式的降價促銷,反倒多以加幣換購PC周邊產品為主; 宏更是罕見地,5年來首次提高了產品的售價。
“消費者仍然比較滿意。”宏董事長王振堂解釋稱,宏在過去兩個月里已經“靈活地調整”價格以及產品陣容,但是這些調整“對終端需求沒有造成影響,終端需求仍然強勁”。
這兩則新聞傳遞出的信息是: 第一,價格早已不再是PC營銷的核心要素; 第二,PC的售價,也已經進入了緩慢下滑的新階段。今年4月,來自市場調研公司IDC的預測也顯示,2010年,PC平均售價的下滑速度將大幅放緩。來自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將使今年PC的出貨量保持堅挺,因此廠商不太可能為了刺激銷量而降低平均售價。
或許大家對2009年上半年筆記本電腦的“大缺貨”還留有印象。當時,因為對金融危機的過度悲觀,導致PC產業鏈的諸多巨頭紛紛削減產量,從而造成了當時這種“幸福的煩惱”。這種誤判帶來的影響其實是長期的,由于金融危機期間供應商減少投資,導致零部件供貨緊張,去年下半年,如內存、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價格被推高,導致PC制造商在今年仍面臨多個領域成本上漲的壓力。
這幾年,“價格戰”、“PC紅海”這樣的字眼頻頻見諸報端,PC售價的不斷下滑也是事實。但筆者認為,到了當前,PC降價趨勢確實到了一個已經放緩、也必須放緩的階段。這是對市場需求變化和零部件缺貨的一種反應,也是促進PC產業長期持續發展的必然。
單純的降價推銷量實在不可取,我們已經有過血淋淋的經驗。在2006年,我國液晶電視的銷量全線飄紅,但由于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以及持續的惡性價格戰等原因,中國彩電業當年幾乎全行業虧損,直到2008年才松了口氣; 中國多種產品的出口,也反復釀成悲劇,為我們提供了反面教材。無論是農產品、汽車、稀土資源等,出口的低價惡性競爭都曾嚴重損害了企業和行業的利益。而當年農產品等產品出口時的惡性價格戰,背后原因就在于不同省份、地區純粹從地方利益出發,爭先恐后搶奪國外買家,給了國外買家實惠,卻虧了自己。
如今,PC產業也到了這個岔路口。看PC產業,輝煌的暴利時代已經遠去,而底層的那些渠道商,收入更普遍地處在中低層水平(可參見本報5月24日19期封面報道《P民這口飯》)。繼續選擇價格戰,將把PC產業拖入“自殘”的絕地。
蓄水才能養魚。在一個壟斷的、或是初級的市場,我們十分歡迎以降價闖開市場的“攪局者”; 但在PC這個基本成熟的行業,再攪局只能取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效果。PC廠商必須開始進行從“價格戰”到“價值戰”轉型。比如,讓用戶更便捷地獲取服務、捆綁銷售PC周邊產品和軟件,或者減少用戶的資源浪費。
已經有一些PC廠商開始這么做了。比如,聯想、惠普、戴爾等品牌越來越多地把臺式機主機和顯示器分拆銷售,對企業和個人而言,這樣既擁有品牌機所具備的穩定性,又可在顯示器方面節省大量投資,也是實現資源可復用性的一個很好案例。
這也只是很小的一個細節。但是在成熟行業里,不就是細節決定成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