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歐特克與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共同舉辦的“創新杯”——建筑信息模型(即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設計大賽隆重揭曉了50項應用獎項。其中世博文化中心和世博國家電力館都獲得了最佳BIM建筑設計一等獎。
BIM是指基于最先進的三維數字設計解決方案所構建的“可視化”的數字建筑模型,為設計師、建筑師、水電暖鋪設工程師、開發商乃至最終用戶等各環節人員提供“模擬和分析”的科學協作平臺,幫助他們利用三維數字模型對項目進行設計、建造及運營管理。BIM這一方法和理念由歐特克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目前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被譽為工程建設行業實現可持續設計的標桿。但是BIM在中國也被烙上“舶來品”的印記,BIM要在中國生根發芽,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歐特克中國區工程建設行業總監李邵建認為: “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工程建筑行業的特點,結合中國的設計實踐、設計標準、設計技術做更多的本地化的開發和推廣。”
“BIM作為一個新的技術,對中國建筑行業來說只不過是剛剛打開了一扇門,我們最多算是率先踏出了第一步,目前,能夠應用BIM的公司全中國不到10%。”上海現代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李嘉軍坦言。BIM帶來了一種新興的方法論,不僅需要單位領導者的認可,還需要設計師克服惰性學習新工具。實際上,BIM不菲的價格也是它難以迅速推廣的很重要因素,雖然它能建立完整的信息模型,從長遠來說減少了設計浪費,確保了可持續發展,但是畢竟需要設計單位前期的大量投入,包括購買相應軟件、人員培訓等。“BIM的成本需要在整個產業鏈中消化,中國建筑行業的格局是,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是分割開的,設計圖紙質量的好壞可能跟施工沒有太直接的關系; 施工的報價跟設計也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就導致了設計和施工環節沒有一個交集,可能使業主利益受損。”中建國際設計營銷總監弋洪濤分析說。
BIM所帶來的變革不僅僅是設計體系本身,還可能帶來設計流程的變革,使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和企業內部之間的管理流程面臨改變。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業主單位共同努力推進,發揮主導和引路的作用。
據了解,此次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國范圍46個單位的147個作品。經過評委會的初評和終審,最終評選出50項。頒獎典禮上,中勘協還與歐特克聯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正式推出幫助企業運用BIM的指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