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變老。2008年,馮小剛還讓葛優(yōu)努著勁兒地追求尖果(北京話,指美女)舒淇。但到了今年,故事幾乎變成了兩個“蒼孫”的夫子自道——戲里是葛優(yōu)和孫紅雷,戲外是馮小剛與王朔。
蒼孫,北京土語,指上了歲數(shù)的爺們兒。馮小剛以師出王朔而成名,時隔多年,兩個蒼孫歷盡劫波重新抱團,表面看上去依舊放浪形骸,骨子里卻想輸出些價值觀,或販賣點人生感悟。這一來,影片便有強烈的挑戰(zhàn)觀眾的意味。并非說商業(yè)電影不能有深度訴求,而是在既定的品牌之下,如此直接地轉(zhuǎn)換氣質(zhì),多少與觀眾的期待不符。至少在大多數(shù)觀眾的經(jīng)驗和記憶里,此前小品集錦式的相親段落要比此番時時按捺不住的中年情懷好玩。然而恰恰后者顯然為馮小剛所更在意,并被大肆發(fā)揚。而且由于王朔的加入,這些感悟、這般情懷被包裹上了一層愈發(fā)荒誕而黑色的意味,恍然若王朔《我的千歲寒》及《和我們的女兒談話》之類近作,變得神神叨叨起來。
影片用“離婚典禮”為開端,以“人生告別會”作尾聲,充滿假定性。 前者比照結(jié)婚典禮,將一切儀式和環(huán)節(jié)都反其道行之,后者則借追悼會把大伙兒張羅來,一個個掏心掏肺,該說的都說了。特別是后者,一場人生告別會竟開了二十多分鐘。這樣的段落放在馮小剛的 “喜劇”里,顯得沉重許多。乍看去妙語金句依舊迭出,甚至較之第一集更多些咂摸,但除了它們本身的語言快感之外,怎么聽都有點兒揣著聰明使壞的味道。
一頭一尾之間,蒼孫和尖果的試婚便幾乎成為延續(xù)品牌血脈的過場戲。如何讓“舒淇”愛上“葛優(yōu)”,在蒼孫的人生感悟面前退居次席,在蒼孫們豐富的心理層次映襯下,也顯得簡單而缺少迂回。原本就勉強的愛情在并不充足的戲劇推動下更成了將就。尤其在兩個蒼孫關(guān)乎生死的追問包圍之下,漸透出蒼涼的底色。從愛情到婚姻,浪漫漸行漸遠,“誰動感情誰完蛋”,也只能“將錯就錯”了。
馮小剛擅長為觀眾號脈,此前還曾揚言要給觀眾做足底按摩。這一次,足底卻成了“葛優(yōu)”嘴里揶揄的對象。馮小剛和王朔兩位蒼孫,不屑于做足底,而想讓觀眾“坐著把心掏了”。但他們的中年情懷和生死喟嘆,能否贏得當下觀眾們的共鳴,不由得讓人為其捏緊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