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擁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寶寶接觸音樂早有很大的益處,不僅可增進寶寶的樂感,開發寶寶的右腦,對寶寶的聽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數學能力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對寶寶進行音樂啟蒙訓練呢?《母子健康》和您一起打造出音樂小天才!
第1階段:聆聽為主
訓練年齡:0~6個月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學會聆聽是第一步,寶寶的音樂啟蒙應該從聆聽開始,音樂啟蒙最重要的是讓寶寶對美妙的聲音感興趣。
訓練方法:
方法一:給寶寶聽能發出悅耳聲音的玩具,或在寶寶床邊懸掛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方法二:讓寶寶辨別家中親人,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的說話聲音。
方法三:可以抱著寶寶按著節拍做律動或者跳舞,在輕柔的音樂伴奏下,帶著快樂的表情隨著音樂轉來轉去,有節奏的身體起伏擴展了音樂的效果既增進親子感情,也培育了寶寶欣賞音樂的愛好。訓練目的:
讓寶寶去聆聽來源于自然的聲音,感受高低、強弱、快慢,寶寶將來會對音色、音高、音量有更敏銳的感受。寶寶會逐漸對聲音敏感起來,從而對優美的音樂產生興趣。
專家提示:
1 選擇的音樂要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剛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輕柔、緩慢的音樂讓他們傾聽,讓寶寶感到安全、舒適。
2 不要讓寶寶受到太多嘈雜、高分貝聲音的刺激,注意選擇舒緩、悠揚的音樂,如經典鋼琴曲、民族樂曲等。
第2階段:玩簡單樂器
訓練年齡:7個月~1歲
寶寶有抓握能力后,可以給他搖鈴、撥浪鼓等“樂器”,當他能坐立時,就可以給他開“小型演奏會”了。讓寶寶利用樂器創造自己的聲音,是接近音樂、擁抱音樂最直接的方法,也是“音樂生活化”的主要目的。
敲打、搖動、拍擊和摩擦產生聲音的樂器、節奏樂器非常適合寶寶使用,被拿來當做寶寶的玩具,所以特別被容易被寶寶接受。節奏樂器對寶寶非常具有啟發性。
訓練方法:
方法一:抓住身邊的“樂器” 可以讓寶寶用身邊最容易得到的東西來“制造”音樂,讓他來當“演奏家”;可以讓寶寶用小木棒敲擊桶、鍋、盆以及各種能敲擊出悅耳聲音的用具。
方法二:簡單好玩的“樂器” 如在氣球內裝進幾粒豆子,就成了一個能發出嘎嘎聲響的“樂器”,裝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塊等發出奇妙悅耳的聲音。
方法三:能發聲的玩具如花鈴棒、小鈴鐺、八音盒、能發聲的不倒翁、小兔子打鼓、音樂旋轉盤等音響玩具,尤其喜歡自動播放兒童歌曲的八音盒,寶寶自己會努力學會操縱它,讓它隨時給自己播放音樂,使自己熟悉這些音樂。
方法四:給寶寶真正的樂器如定音鼓、三角鐵、木魚、雙音響筒(中頻)、手鼓(低頻)等音響玩具。因人耳對中頻的聲音最敏感。
訓練目的:
寶寶親自動手創作的音樂會讓他更開心。并在玩耍中潛移默化地學到節奏、音高、音色的變化。
幫助寶寶認識聲音的大小、長短、快慢、強弱,可以通過讓寶寶分辨不同樂器發聲的特點,區分制造樂器的材質等等來加強寶寶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專家提示:
1 給寶寶準備的“樂器”首先要安全,發出的聲音不能太刺耳。
2 媽媽還要注意通過自己的參與來引導寶寶,如和寶寶你一下我一下地敲打,或讓寶寶騎在媽媽的腿上,配合節奏讓寶寶上下顫動,增強寶寶的節奏感。
3 為了防止寶寶吞食或被割傷等意外發生,發聲物品的選擇要謹慎小心,一般不宜選用又小又堅硬的物品中。
第3階段:做音樂游戲
訓練年齡:1歲~2歲
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走路了,也能玩更復雜的音樂小游戲了。游戲是寶寶最容易也是最愿意接受的玩耍形式,他在游戲中所得到的知識或所形成的印象。往往記得最牢,所以讓寶寶接受音樂、學習音樂,可以和游戲結合起來。
訓練方法:
方法一:聽音樂玩模仿秀利用這一階段寶寶喜歡模仿的特性,給寶寶播放有動物聲音的音樂,讓寶寶隨著音樂模仿相應的小動物的叫聲或動作。
方法二:聽不同的音樂做不同的游戲給寶寶聽節奏感比較強的舞曲,并隨著音樂的間斷讓寶寶保持靜止不動,等音樂重新響起時再活動,加強寶寶對節奏感的掌握以及反應能力。讓寶寶從反復聆聽中產生熟悉的感覺,從而體會到樂曲的節拍和音調。
方法三:音樂與現實相結合每首樂曲都有它所要表現的音樂形象,像圣·桑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表現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當聽到表現大象的音樂時,媽媽可以先模仿大象慢慢地、笨笨地走路的樣子,寶寶看到了一定會跟著模仿,這樣做既可以把抽象的音樂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形象聯系在一起,還可以很容易地讓寶寶接受音樂、喜歡音樂。
方法四:用動作來詮釋音樂在欣賞音樂時,根據寶寶“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以動作來表達和理解內容,引導寶寶聽了音樂后唱唱、跳跳、玩玩,把音樂和玩耍融于寶寶的生活之中。爸爸媽媽要興趣盎然地和寶寶在一起玩多種有趣的音樂游戲,培養他的樂感和節奏感。
訓練目的:
玩音樂游戲可以幫寶寶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容和節奏,培養他對音樂的興趣。
寶寶通過游戲的方式,享受韻律的身體擺動,制造各類聲響,唱歌、舞蹈及彈奏一些簡單基本的擊拍樂器等經驗,先累積樂音的概念來豐富他對音樂的感覺。
專家提示:
1 切忌只用語言將音樂的內容描述給寶寶聽,忽視讓寶寶自己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2 可以運用形象的玩具,幫助寶寶理解音樂的性質,增添聽音樂的趣味。如聽搖籃曲時,成年人可懷抱布娃娃。做哄娃娃睡覺的動作。陪寶寶傾聽音樂,態度一定要認真,不要隨便講話,讓他們養成安靜聽音樂的習慣。
3 鼓勵寶寶用簡單的動作和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如聽完一段歡快、活潑的音樂后,可以讓寶寶做小鳥飛。小兔跳的動作,說一些簡短的話語:小鳥飛飛,小兔跳跳,寶寶笑笑,多么快樂!
4 寶寶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很短,每次最好控制在5~10分鐘之內,以免時間過長,使寶寶感到疲倦,失去興趣。
5 寶寶一歲半至二歲時,可以選擇有象聲詞、反映各種音響的音樂讓他們傾聽,鼓勵他們模仿發音,同時選擇短小、具有鮮明音樂形象的音樂讓他們傾聽,發展他們的音樂理解力和想像力。
訓練年齡:2歲~3歲
寶寶到了2歲以后,唱歌的興致會更高而且具有了較強的接受能力。如果父母不教他唱兒童歌曲,他也會從街上、商店、電視、廣播等處學會唱流行歌曲。不過,流行歌曲的詞往往不適合寶寶演唱,也沒有兒童歌曲中具有的教育內容或那么生動有趣。媽媽可以為寶寶選些兒童歌曲。
訓練方法:
方法一:教寶寶唱兒歌媽媽先把簡單的兒歌反復唱給寶寶聽,并引導他一起唱。寶寶開始可能只會唱最后一個音,慢慢地會唱開頭和結尾經常重復的那一句歌詞,最后才能把整首歌都學會。唱歌時,媽媽還可以啟發寶寶根據歌詞自己加上生動的表情和動作進行表演。
方法二:唱歌接龍開始就告訴寶寶游戲的方法,先完整地唱一二遍,讓寶寶對所學的歌曲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再逐句教寶寶唱,當寶寶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內容后,爸爸媽媽就來做唱歌接龍的游戲,一人接著唱一句,直到唱完,這樣就能使寶寶在學唱時注意力集中,積極地記憶歌曲的旋律和歌詞。
方法三:為歌曲編動作邊唱邊跳是寶寶的特點,他們不但用歌聲來表達感情,更喜歡用動作加以補充。啟發寶寶多觀察自然、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讓他們想出一些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用這種方法教寶寶既學會了唱歌,又學會了表演動作,而且興致極高。
方法四:自編歌曲無論在家里、寶寶園、馬路邊,寶寶在做事情或心情愉快時就會哼唱起來,要鼓勵寶寶,然后再跟寶寶一起編一編,唱一唱。自編歌曲對激發寶寶的想象,創造的熱情,讓寶寶學會用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及發展音樂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訓練目的:
唱歌可以豐富寶寶的表達方式,增強寶寶的音樂感受力;
隨機表演則可以開啟寶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專家提示:
1 教給寶寶的兒童歌曲要非常簡單,每個音都是一拍,變動較少。音域在5個音階之間,不宜有較大的高低差別。也別要求寶寶吐字清楚,因為寶寶的口腔肌肉還未發育完善,有些音分不清很正常。
2 可以陪寶寶一起學兒歌,可以先從寶寶有生活經驗或相近生活經驗的兒歌讀起,這樣寶寶比較容易理解,也會覺得比較親切,感情上容易接受。如果碰到一些比較形象的兒歌,媽媽可以通過示范其動作加深寶寶的理解,加深寶寶對音樂的理解。
3 唱歌表演能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影響,可以陶冶寶寶的情操,培養寶寶的興趣。游戲時自由即興式地唱歌,首先是讓寶寶快樂就夠了,而不是要讓寶寶一定學到某種東西,要教育寶寶怎么樣怎么樣,而是讓寶寶在快樂的同時能夠對一些知識更感興趣。
4 歌唱能力主要包括音準、音域和節奏等。寶寶的音域比成人小很多,聲音很高,卻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變化,音準能力很差,這是他們年齡小的緣故,所以要以鼓勵和欣賞的方式,千萬不要取笑打擊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