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廣州一名孕婦臨產時出現胎盤早剝,如果不盡快手術,將導致胎兒宮內缺氧窒息死亡,并引發母體大出血,母嬰都有生命危險,必須進行剖宮產手術。但是雖經醫生和家人不斷勸說,該孕婦仍然決拒絕簽字,大喊要自己生。最終,醫院為了孕婦和嬰兒的生命決定行使醫生處置權,在征得其家人同意后,強行對其進行了剖宮產。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手術簽字制度的關注。
手術同意書制度和醫生處置權
如果患者需要手術,手術前醫師都要向患者或家屬交待術中或術后可能發生的危險,并列出一份可能發生危險的文書,讓患者或家屬簽名同意,然后才能實施手術,這就是手術同意書。手術同意書在不同的醫院使用時名稱不一樣,有手術告知書、手術協議書、手術知情同意書、手術自愿書、術前談話記錄等等,但其內容、性質和作用是一致的。2002年8月衛生部發布的《病歷書寫規范》將名稱確定為手術同意書。
所謂的醫生處置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準后實施。”該條款給了醫生在特殊情況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對患者的治療進行處置的權利。《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還明確規定,“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屬于醫療事故。”
新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55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這就是說手術前醫院要得到患者的同意,實在不行也要得到患者家屬的同意。《侵權責任法》在第56條又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根據該條的規定,在緊急情況下,即使是患者或近親屬不同意,醫院也是有權在遵循一定程序的前提下,對患者實施手術的。
手術同意書的法律性質認定
目前,學界就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已經達成共識,認為是服務合同關系中的特殊類型,即所謂的醫療服務合同關系,但對手術同意書即性質的認定存在分歧。
手術同意書在很多患者看來是醫院的免責書,醫院通過手術同意書把大部分的手術風險轉嫁給患者。
實際上,從1982年開始實施的手術同意書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患者。衛生部發言人毛群安曾經表示,建立術前簽字制度是為了保護患者的知情權,保障患者可知曉自己的病情,選擇最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有專家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應當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手術之前的簽字同意制度,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同時也可以有效防止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濫用權力。我們國家現行的簽字制度符合知情同意的原則。
由于對手術同意書性質的認定存在分歧,那么當發生拒簽事件造成患者死亡時,法律責任就很難認定。
任何情況下生命權應該最大
4日發生在廣州的事件不禁讓人想起2007年肖志軍事件,同樣是生命垂危的孕婦和一應俱全的搶救條件,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拒絕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的丈夫,和按照所謂的規定不進行手術的醫院,一個是簽字的家屬和果斷進行手術的醫院,兩點不同造就了悲喜兩重天的結局。
生命權凌駕于所有的權利之上。外國的一個故事發人深省:一個移民美國的德國醫生因為沒有在美國取得醫生執業資格,所以即使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小村莊也沒有進行醫療活動。但是一天大雪封路,村里的孩子得了急性闌尾炎,如果不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危險。這名醫生知道可能招來牢獄之災,但還是對孩子進行了手術。事后他被人舉報告上了法庭,法官基于生命權是最高權力,認定醫生無罪。我們在期待著立法對手術同意書的法律性質進行明確認定的同時,也期待人們對生命權的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