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路遙 “路遙現象” 情感共鳴 傳播媒體
摘 要:路遙人生經歷及小說文本是讀者的勵志教材,它與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的心理、情感高度契合,容易得到普通讀者的情感共鳴。絕大多數人都有類似于路遙的由鄉村到城市的過渡,在“老土地”與“新生活”之間徘徊,“農裔城籍”而引發的生存的焦慮。媒體對路遙小說的傳播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促進了“路遙現象”的形成。
在路遙小說的傳播與接受中,存在很特殊的“路遙現象”。“路遙現象”的內涵:一是文學史以及文學批評家對路遙小說的漠視與大眾對路遙小說的持久閱讀形成的“兩極閱讀現象”;二是讀者對路遙作品的長期熱讀,三是讀者自路遙逝世以后對路遙長期的追隨與緬懷。本文擬對“路遙現象”的形成原因作以探討。
一、人生經歷的代表性是“路遙現象”的接受基礎
“苦難是他永恒的伴侶”。路遙一生承受了早年過繼、停職返鄉、感情離異和身患絕癥的精神創傷。
路遙的成長、創作經歷飽嘗了人間的艱辛。路遙父母生育了8個孩子,路遙是長子。因家庭貧困、伯父沒有子女,路遙7歲時(1957年)被過繼給伯父。除了親情的缺失,路遙童年的精神創傷還有貧窮和饑餓。為了維持最起碼的溫飽,使路遙不至于輟學,養母甚至乞討為生。家境貧困是那個時代普遍現象,路遙的生活經歷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貧窮與饑餓的精神創傷使路遙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強、既自尊又敏感的性格特征。路遙將這些生活經驗帶到了自己所創造的文學世界中,童年的精神創傷成為路遙進行文學創作的直接經驗和素材。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年僅十幾歲的路遙因文學、演講方面的才能,很快成為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可是路遙的政治生命極為短暫,當年冬天,年僅十九歲的路遙被宣布停職,被迫返鄉勞動。停職加之失戀的打擊,使路遙跌入痛苦的深淵,然而這對路遙的文學創作則是一樁幸事,路遙在從政無門的情況下逐漸走上文學道路。
路遙與夫人林達相識在延川縣搞文藝創作的時期,這時路遙是編外干部,身份是農民;林達是北京知青,在延川縣當婦女干部,后來也到縣通訊組任職。路遙上大學期間,生活上全靠林達的幫助和支持。路遙大學畢業后分配至西安工作,不久林達調至西安任《西部電影》編輯。當他們終于調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夫妻在感情上卻越走越遠。感情的缺失使得路遙后期作品的情感基調少了早期清新、雅致的詩意氛圍,多了憂傷、沉郁、凄美的敘述。
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中發現身體不適,后來經診斷為肝硬化腹水。患病后的路遙,對疾病采取了向社會隱瞞的態度,自己承擔身患絕癥的痛苦,卻向社會展示了一個成功作家光彩的一面。路遙對待疾病的態度充分體現了他的性格特點:固執、堅守、自尊。疾病對路遙的創作產生了促進作用,疾病又加劇了作家過早地離開人世。
路遙的成長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他用人生經驗寫成的小說更容易在讀者中產生共鳴。在中國,有多少與路遙同齡的人有過與他同樣的童年經歷;也有更多像孫少平那樣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中發奮苦讀,為了理想歷經磨難;即使在今天,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高加林、孫少平那樣“成長的痛”和“愛的代價”。可以這樣說,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青年到中年,都會有類似的人生和情感經歷。讀者對作家生平的了解促使他們對路遙的敬業精神、頑強精神、不畏苦難的精神產生認同。路遙的人生經歷是讀者閱讀并認同其作品的原因之一。
二、與讀者的情感共鳴是“路遙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厚夫認為,路遙作品之所以讀者群龐大,是因為“路遙是位堅持書寫當代社會變革時期普通人生存與命運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位具有精神標高的理想主義作家”,“這樣的小說無疑具有燈塔效應”。作家以真誠和詩意,充滿關懷地構筑了人生的三大命題:理想、成長、愛情。路遙小說文本具有多重含義。
1.路遙在社會大背景下描寫青年的追求
《人生》的那個時代,正是農村人逐漸走向城市的時候。與高加林生活在同時代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像高加林那樣經歷了成長的傷痛,感受到在社會的潮流中自我的渺小與卑微。在《人生》之后像高加林那樣由鄉入城的人還將是很大的群體。由鄉入城的人們,他們內心對于城市的感受和體驗是怎樣的呢?大多數從農村出來的人,都有過類似于高加林面對城市燈火時的那種強烈的自卑感和超越感,這也正是路遙成長中深切的內心體驗。路遙帶著兄長般的關切焦灼之情,關注高加林們成長的問題,使這一類群體獲得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溫暖。
孫少平也像高加林一樣,是新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感應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具有自覺追求新生活的素質。真正打動人的是孫少平在苦難生活中的堅持,以及在這堅持中始終不變的信仰,相信自己最終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生活的美好。孫少平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懷著對世界的贊美,懷著對他人的寬容,他在用發現美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即使在勞動最艱苦的時候,他每天都要看書、學習,補充心靈的養料;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他會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孫少平追求理想的過程是艱辛的,卻是明確的、堅定的。
青年人理想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現實。路遙秉承了自茅盾以來“社會剖析派”的傳統,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始終關注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將主人公的生活變遷及對理想的追求放在社會大背景中,因而人物的命運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路遙的著力點在于描寫青年人在為理想而奮斗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由此而顯現出頑強的精神風貌。路遙小說是我國改革開放前后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
2.路遙小說展現了青年人“成長的痛”
在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使更多的人局限在農村。他們被隔在城鄉差別這道鴻溝面前,即使有才華有能力也難以逾越。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才慢慢地對農村開放。
在“老土地”與“新生活”之間,往往形成了生存的焦慮。是無情地斬斷,還是頑固地堅守?路遙敏銳地捕捉到了處于“城鄉交叉地帶”年輕人成長的傷痛,描寫了他們在走向城市、追求理想過程中的艱辛與奮斗。凡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無論現在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無論其城市化的程度有多高,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總有一個“高加林時代”,充滿了猶豫與彷徨;總有一個心中的“雙水村”,令人懷念給人溫暖;更令人難以忘記的是艱苦條件下奮斗的時光。這種讀者群體在中國達以數億。他們讀到路遙的作品時,首先感到的是親切,路遙的作品能喚起他們沉睡多年的生活記憶。這樣,作者的情感表述與讀者內心的體驗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共鳴,讀者對文學作品產生認同與接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即使沒有鄉村生活體驗的城市人,根據中國特定的社會現狀,他們也曾下過鄉插過隊,也有過鄉村生活經歷和為將來而迷惘的內心體驗。再退一步說,即使完全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絕大多數讀者都會經歷一個高加林式或于連式的人生階段。而路遙,不僅表現了這個階段以及這個階段的心理困境,更指出了一個理想的范式,即邵燕君所認為的,路遙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建構了一套光明的‘黃金信仰’:雖然現實社會存在著無數的殘酷和不公正,但真正勤勞善良的好人經過不屈不撓的努力,終能獲得成功和幸福”。正是在這樣理想信念的支撐下,無數讀者獲得了溫暖和力量,獲得了生存的動力。
3.路遙小說符合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
長期以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占據了小說創作的主流。現實主義著重描寫社會的變革與進程,強調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故事情節較強,與社會現實貼近,在文學創作中一直是主流的創作方法。路遙從杜鵬程、柳青、王汶石等老一輩作家那里得到了真傳,完成了陜西第一代和第二代作家的文學傳承,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發揚光大。
“中國現當代小說家們大多傾心于‘小說敘事’:努力于‘故事’的營造與架構,‘情節’的編織與推進;專心于‘人物’的雕琢與刻畫,‘細節’的篩選與鋪排;……這既是大多數小說家們習以慣之的創作路數,也是中國現當代小說史的既有事實。”這不僅是小說家們長期形成的“創作路數”,也是讀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閱讀習慣。路遙小說的敘事就符合這一點。加之路遙描寫的人和事,在當代中國這樣特定的社會階段中,是許許多多人心中深刻的成長記憶,路遙的敘述飽含著感情,蘊含著向上的情感力量,路遙的文本明白曉暢,因而,路遙小說的無障礙接受便在情理之中了。
三、大眾傳媒促進“路遙現象”形成
文學作品的接受受制于當時的文學生態環境,受制于讀者的審美需要,也受制于文學作品傳播的媒介形態與方式。邵培仁將傳播媒介劃分為書寫媒介、印刷媒介、廣播媒介、影視媒介和互動媒介,后四種均屬大眾傳播媒介。路遙小說的傳播涉及到了大眾傳播的所有媒介,借助了現代傳媒的優勢,將這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各種媒介形態傳播給了廣大觀眾和讀者,作品因此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
1.印刷媒介對路遙小說的傳播
印刷媒介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等媒體形式。圖書與期刊是路遙小說傳播的最主要的形式。路遙成名作《驚心動魄的一幕》投稿屢屢受挫,《當代》的秦兆陽先生及劉茵女士以編輯的超前眼光發現了年輕的路遙(28歲),促成了路遙成名作的發表。之后,《當代》1982年第5期發表了路遙的自傳體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1982年,《人生》發表在《收獲》上。《當代》、《收獲》、《花城》是國內的主流文學期刊,《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難的日子里》這三篇小
說發表在國內一流的文學期刊上,為路遙贏得了多項全國性榮譽,路遙因此而成長為全國知名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擁有了自己的位置。
圖書相對期刊的優勢在于作品的集中,給閱讀、研究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是作家的文集、全集。路遙作品曾經最流行的版本是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路遙文集》五卷本。路遙的好友、文學編輯陳澤順編選了《路遙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平凡的世界》(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以及多種路遙小說的選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是最早出版《平凡的世界》的出版社,茅盾文學獎評獎就用的是這個版本。《路遙文集》編選時,路遙去掉了“文革”期間的所有作品,因而反映路遙創作變化的前期作品都沒有入選,給路遙研究帶來了不便。2000年,太白文藝出版社和廣州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路遙全集》,呈現了路遙創作的全貌。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路遙文集》,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平凡的世界》并計劃出版新版的《路遙全集》。
印刷媒介對路遙小說的傳播,除了小說原本的文字方式以外,還有連環畫、劇本、電影海報圖片等多種形式。《人生》連環畫由紀元琪改編,孫為民、聶鳴繪畫,中國連環畫出版社1989年出版。《當代戲劇》1984年第4期曾發表署名為周大鵬、楊若英的《人生》“十場評劇現代戲”劇本。1995年1月,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張春生改編、李志武繪畫的《平凡的世界》連環畫。
2.廣播媒介對路遙小說的傳播
廣播是百姓常用的、便捷的、低廉的接收外部信息的工具,沒有閱讀習慣的聽眾可借助這一方式得到文學作品的濡染。經過改編,小說以廣播劇的形式向聽眾傳播,情節更生動,更易于受眾的接受和理解。
《人生》廣播劇10集,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人生》小說發表后,在電影之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制作了廣播劇,由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擔任解說。”從《人生》開始,就預示著路遙小說與多種媒體的結緣。《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之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及時播出了《平凡的世界》廣播劇,全劇152集。
3.影視媒介對路遙小說的傳播
影視作品的直觀是小說不能相比的,即使是文化水平較低的讀者,也能借助于圖像接受文學作品。在快節奏的生存環境中,人們靜心閱讀文學作品需要時間、需要購買或借閱書本、需要平靜安詳的心態,影視作品的獲得較之小說文本更為容易、更為低廉,它們對小說文本的市場構成擠壓的同時,又促進了小說的傳播與被接受。
《人生》1982年發表,1984年改編成電影,由西安電影制片廠攝制,路遙任編劇,吳天明任導演。《人生》還曾被上海話劇團改編為話劇進行公演。電影《人生》公映后在全國引起轟動,引發了觀眾熱烈而持久的討論,并榮獲“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曾導演《牽手》、《諾爾曼·白求恩》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楊陽,準備將《人生》拍成一部大型連續劇。相信隨著新的影視作品的問世,路遙的作品將會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閱讀和接受。1989年,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開始拍攝,魯文潔、晏唐編劇,潘欣欣導演,獲1989年度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連續劇“提名獎”。1990年開始播出,“它對小說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說的影像版不僅對自身具有超強的傳播效應,而且對小說的文字版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力,可以迅速刺激小說原作的傳播和流通”。在《人生》、《平凡的世界》產生的年代,影視媒介還處于發展期,獲得如此多的受眾,實屬不易。
路遙1976年至1982年擔任《延河》文學期刊的編輯。路遙的編輯身份對其文學創作、作品的發表與傳播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路遙曾擔任柳青作品的責任編輯,他以編輯身份完成了與陜西第一代作家之間的代際傳承,形成了關心讀者需要、為讀者而創作的讀者觀。
除了人生經歷的代表性、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媒體傳播及編輯身份的促進等原因之外,“路遙現象”的形成還應歸因于《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是“目前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大獎”。《平凡的世界》之所以獲獎,一是茅盾文學獎倚重宏大敘事,作家堅持的現實主義風格與茅盾文學獎評獎的傾向相契合;二是《平凡的世界》與政治合拍、內容積極向上、正面反映社會生活,自然成為評選的首選篇目。對作家作品而言,獲獎不僅能帶來名譽,更能在讀者中獲得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專項科研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詹歆睿,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文學碩士。
參考文獻:
[1] 汪德寧.“路遙現象”的當代啟示[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4):104-108.
[2] 馮肖華.“路遙現象”的情感牽動與當下的價值呈現[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7,(2):25-31.
[3] 趙學勇.“路遙現象”與中國當代文壇[J].小說評論,2008,(6):148-151.
[4] 王天樂.苦難是他永恒的伴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 厚夫.路遙:一位真正活在讀者心中的作家[EB/OL].厚夫新浪博客,(2009-06-12)[2009-07-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5cf400100eh49.html.
[6] 周洋.在“老土地”與“新生活”之間——路遙小說中的城市與鄉村[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 邵燕君.茅盾文學獎:風向何方吹——兼論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困境[J].粵海風,2004,(2):4-11.
[8] 李俊國.中國現代小說敘事的另一路徑[J].小說評論,2008,(5):55-58.
[9]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2-157.
[10] 路遙文集(二)[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11] 李紅秀.小說的影像闡釋與“共讀”現象[J].四川戲劇,2007,(5):76-78.
[12] 詹歆睿.路遙編輯工作與文學創作的互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7—40.
(責任編輯:范晶晶)
E-mail:wing070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