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的自然美及其美育功能
歷史中的自然美,主題當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美。它首先是指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的美,即人類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純自然的美。如動物、植物、山水甚至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都可以成為審美對象,更有文學作品中留下千古不朽的壯麗篇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偉氣勢;“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景象;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北風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美景等。另外一類自然美可稱之為人造自然,即經過人類加工改造過的自然事物和現象的美。在這些自然事物和現象中已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例如遍及祖國各地的著名風景區,雖然以其獨特的自然特征,構成各自獨特的美,使人產生美感,但更重要的還是它所體現的歷史的、文化的內涵。人們稱為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其雄偉氣勢名揚天下,再加之歷代封建帝王的封禪、歷代文人騷客的墨跡,則大大充實了其歷史文化內涵,使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更加引人入勝。日本著名的風景畫家東山魁夷在文章《中國風景之美》中說:“風景之美不僅意味著自然本身的優越,也體現了當地民族文化、歷史和精神。”此外蜿蜒于祖國北方的萬里長城、貫通祖國南北的大運河等等都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都為歷史中的自然增添了內容和風韻。
從審美意義上看,這些自然美的內容既包含了人類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人類活動與自然變遷的和諧。因此,歷史中的自然美,其美育功能的根本落腳點就應該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這方面因素,將學生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與自然環境狀況有機結合,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對整個生存環境的情感,進行地球人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教育;增強審美感受和審美能力,激發奮發向上的情感力量。世界因為有人才美,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是歷史上的壯麗篇章。如在教學中通過大運河及其開鑿等實例,能極大激勵人們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改革志向和獻身精神。同時可以選擇一些反面例子反思人類活動與自然變化的關系,培養環境意識,如歷史上的黃河泛濫、環境惡化等史實,以引導學生與自然和諧相處,將人類發展與自然的美化有機結合。
二、歷史的藝術美及其美育功能
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是藝術家按照美的法則,運用先進的審美觀點、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蘊涵著社會生活本質規律、人們理想愿望,并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藝術形象。歷史學科中的藝術美包括教材講述的美妙書法、傳神的繪畫、巧奪天工的雕刻、雄偉的歷史建筑、精美的生活用具、精彩的文學作品、優美的音樂舞蹈等。它們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結晶,經過藝術家創造性的勞動,把客觀與主觀統一起來,使之更集中化和典型化,從而更加體現出美的社會本質,也更加體現出人的本質力量。歷史上的藝術作品,不僅反映了藝術家對現實美的篩選和提煉,而且包含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它們以其獨有的神韻,向學生傳播美,激勵學生向往美、創造美。
確切地說,歷史教學中的藝術美教育,其價值取向在“神”而不在于“技”,比如對歷史上的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成就,我們關注的重點:一是其藝術特點。如繪畫藝術,重點不在于專業性的線條、色彩、繪畫技巧的運用。而主要是通過其藝術特點和風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感體驗,增強歷史的教育能力。二是其精神內容,即藝術創作者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感。雕塑家羅丹說,藝術的要點“是愛,是希望,戰栗,生活。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魯迅也曾講:“看一件藝術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畫,一座雕塑,實際是藝術家人格的表現。”屈原、司馬遷、杜甫、陸游等偉大文學家,正是在與生活和命運的
搏斗中把強大的心理動力和對美的執著追求凝鑄為不朽的創作。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千而求索”、“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句,正是他滿懷愛國熱情,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懈追求真理的真實寫照。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更是反映了一個女子的錚錚鐵骨。欣賞這些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實際上是在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感悟其精神而洗滌自己的心靈。三是其社會內容。藝術是社會的積淀,透過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我們不難觸摸到歷史的靈魂。原始社會人們對“龍”、“鳳”的圖騰崇拜及半坡人身魚紋彩陶盆,可以說反映了人類發展早期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商周時期的青銅藝術是我國奴隸制文明高度發達的表現。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根本上是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經濟基礎及階級關系的多元性和過渡性所決定的。再如唐朝,其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鑄就了其輝煌的藝術成就,而唐朝開明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又使得其文化藝術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國際性,特別在是繪畫(受印度的影響較大)、音樂(吸取高麗樂等)、舞蹈(北方少數民族舞蹈的內傳及融合)等方面非常明顯。即使同一朝代、同一藝術形式,如唐詩,前期以李白為代表所表現出的浪漫與豪放,反映了國家的強盛與發達;杜甫“詩史”則是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的真實反映;后期的白居易則寫出了社會的動蕩與黑暗。另外,像南北朝時期宗教畫的盛行、隋唐人物繪畫特點的變化、宋元山水畫的發展及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都是一定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發展特點的反映。
藝術之美在歷史學科的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藝術美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相對于其他幾種形式的美而言,藝術美以其鮮明的形象性、直觀性而更具魅力。因而對人的心靈和情感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陶冶和凈化人們的心靈,可以實現人的理性與感性思維的溝通,可以促進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使人在獲得審美體驗、增強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全面健康發展。歷史上的藝術作品,更具有歷史發展的豐富內涵。它包含了以往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生活愿望,也必然包含著當時社會的時代精神與要求。因此,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可以走進藝術家的心靈及其所處的時代,去體味歷史的脈搏和靈魂,去吸取人類曾經存在過的體驗和收獲,可以使我們對歷史的理解更深刻,對情感的觸動更大,從而樹立起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繼承人類美的精髓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三、歷史的社會美及其美育功能
社會美是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社會事物、社會現象的美,指的是那些包含著社會發展本質規律,體現人們理想愿望,并能給人以精神愉悅的社會內容。社會美是歷史美的主體,與自然美、藝術美相比,它涉及的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讓人感受更直接,對后人教育作用更大。歷史中的社會美主要表現在生產斗爭、階級斗爭,體現在各個時代代表歷史發展趨勢的先進人物身上。
首先,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追求美、創造美的歷程。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向自然索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在此過程中,人們不僅與自然發生關系,而且人與人之間也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從事改造社會的活動。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社會,并在這些社會實踐中使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得以發揮,從而創造出社會美來。通過這種勞動,人類不僅按照自然的規律和美的規律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推動著人類由原始走向文明、由低級走向高級,把越來越多的審美理想變成了現實。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盛世景象;
兩宋時期繁榮的商品經濟、交往頻繁的邊地民族貿易;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加強了民族的聯系、民族的團結;駝鈴叮當的“絲綢之路”、乘風破浪的鄭和船隊又促進了中外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等等,都猶如一幅幅優美的水墨畫。
另一方面,人類歷史本身又是一個充滿矛盾沖突且不斷否定過去的過程。縱觀歷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走過的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直接動力。勞動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而進行的階級斗爭,因為是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所以是美的;剝削階級處于上升時期,在他們與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的時候,他們推動社會進步的斗爭生活是和人民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相一致的,因而也是美的。當新生力量戰勝腐朽力量、正義戰勝邪惡、新的社會制度替代舊的社會制度時,體現的是一種喜劇美;而當代表著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要求和實踐遭受種種挫折時,則又體現出一種悲劇美。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都是歷史社會美的重要表現形式。悲劇、喜劇本質上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歷史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失敗和犧牲是必然的,最后終能獲得成功、取得勝利也是必然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泵赖膭撛?、美的毀滅,同樣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就是這種情感的激蕩,使我們能夠站在人類發展和國家民族發展的高度規范自己的言行,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把握新時代的氣息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歷史中的社會美以歷史事件為載體,以人為中心,人物美應是歷史中社會美的核心。從冥冥洪荒中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的傳說,到興修都江堰的李冰;從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到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燦爛的人生,閃光的語言,美好的心靈,無不體現著歷史中美的核心——社會美。歷史人物的美首先是精神的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所體現出的精神品質,是一種永恒的美。歷史人物的美又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從古到今,廣為人們所追念的人物,無論是屈原、岳飛,或者孫中山、周恩來,之所以受到人民的紀念和愛戴,是因為其愛國愛民的熱情和人生信念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而從根本上,歷史人物的美是時代的美,是社會的美,秦始皇的威嚴來自于其統一六國,反映了我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同樣,人們追念譚嗣同,是因為他的死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獨立、富強的愿望和為之而獻身的時代精神。美的歷史人物傳承著傳統文化和精神,代表著特定時代的要求和水平,因而就美育價值而言,人物美的作用更直接、影響更大。
四、歷史的科學美及其美育功能
有人說:“相對于現實美來說,科學美是一種精神領域的美,是現實美中的自然美的反映。自然界的美千差萬別,但從性質上看無非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的外在形態的美,一類是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所內蘊的和諧統一的美,即內在規律的美。科學美所反映的主要是表現在科學的公式、方程、實驗以及理論體系中的自然界內在規律的美??茖W美是一種理性的美,是一種融合著理論思維的美?!雹诳梢?,科學美育的主要陣地是自然科學,但同時也應看到歷史學科也具有豐富的科學美的因素。一方面,歷史教學本身是以科學嚴謹的歷史學科體系為基礎,它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歷史科學美的最高體現。正如自然科學中的對稱、比例等;歷史發展的節奏、韻律等同樣給人以極大的美的愉悅,因而激起人們探求歷史規律的熱情,啟發了思維方法。另一方面,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反映了人類科學產生發展的主要成果及歷程,這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美的營養是豐富的??梢哉f人類前進的每一步都是踏著科技進步的基石,而每一項科技進步又體現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包含著科學家對自然和社會的追求,以及為此而獻身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歷史上眾多的科學發現都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及科學創造的美。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中記載了恒星的位置,后代天文學家根據這些記載又整理成“石氏星表”,讓人體會到宇宙的奧秘與和諧;漢代張衡制造的地動儀,能準確地報知地震的方位,使人嘆服它的精妙;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可以說更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最美麗的篇章,它在揭示自然規律、應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給人類的物質精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為歐洲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有力武器,充分顯示了科學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這些都是理性創造力與自然界完美結構的和諧統一,都給人以真和美的雙重享受,必然會激勵人們熱愛科學,養成對人與事的科學態度。而在科學研究中人類所表現出的追求真理的毅力和膽略,則煥發出更加激動人心的美。祖沖之以驚人的毅力推算圓周率的精確數值;李時珍經歷幾番挫折編寫《本草綱目》;孫思邈繼承前人成果,并且遍嘗百草而著《藥典》;宋應星不事科舉、獻身科學而寫就《天工開物》等等。這些實例不僅給我們以思維方法的引導,更給我們以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教育。
馬克思說過,人是按照美的規律性塑造事物的,因而美的規律對于人們進行科學創造具有巨大的認識意義。在教學中注意通過歷史的科學美進行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熱愛,激發學生對自然的內在和諧與統一完美的追求,以及對反映這種內在美的科學美的追求,進而產生科學探索與創造的欲望和激情,這也是科學的探索與創造能夠成功的精神源泉。另外,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體現的追求真理的頑強毅力,更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人們對物質的狂熱追求以及對科學的片面追求,導致人類人文素養的蛻化及精神思維品質的畸形發展,歷史教學也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在歷史學科中發掘和實施美育,向學生展示歷史的美,讓學生在品味、享受歷史美的同時,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崇高的審美理想,鍛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利用歷史之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質,既是現代社會發展對歷史教育的需要,也是目前歷史教育本身走出困境、獲得正常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姚全興.生命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張志勇.情感教育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簡介:常苧,男,陜西漢中人。青海省德令哈市教育局所屬中學教師。2008年考入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生,攻讀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