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的飛速上漲引發了無數人的關注,近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穩定、調控物價,一些前期瘋漲的農副產品價格出現了明顯的回落,并日趨穩定。
物價上漲的原因錯綜復雜,也絕非只有中國一家,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正在遭遇或者曾經遭遇過物價快速上漲的情況,我們能從外國穩定物價的一些做法中學到些什么?
日本:以獨特的農產品流通體制穩定物價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價最穩定的國家之一。其穩定物價的成功做法包括:
一是高度重視生活必需品供給的穩定。日本提出,確保市場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對于物價總水平的穩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如蔬菜等鮮活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狀況極易受氣候影響,價格波動的頻率和幅度遠大于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種經濟組織,一方面指導蔬菜等農產品的生產和上市有計劃地進行;另一方面,當出現菜價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時,“穩定蔬菜供給基金”等組織根據市場的有效需求,不失時機地向市場增投蔬菜,擴大供應,保證需求,從而平抑菜價。對石油制品類,則通過增加儲備來調節供求。
二是政府緊握流通的批發環節,調控生產和市場,穩定物價。在日本,農產品批發業主要是經營糧食、蔬菜、果品的批發,主要組織形式是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由于分散交易很難看準市場的動態和價格的走向,而只有當眾多的交易對象聚集在一起時,通過“供求競爭”所形成的價格才是合理的。所以,政府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批發市場的作用,促進流通、調節供求、穩定物價。為此,大藏省和東京都聯合出資興建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以便于政府對東京整體市場進行有效監督和調控,并促進市場的繁榮,進而為穩定物價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嚴把公用事業收費標準,穩定物價總水平。在日本,對由公共部門(各級政府或政府外圍組織)經營、限制一般企業進入的領域,如公路、公共汽車、鐵路、供水等公用事業,其收費標準的確定要由國會、政府和地方公共團體(類似于我國的地方政府)三方直接參與。在公共事業收費標準的變更上,政府采取嚴格限制、謹慎對待的態度,同時考慮對居民生活、物價總水平的影響,確保物價總水平的穩定。
四是建立、健全統計和信息系統,及時公開經濟信息,引導消費,穩定物價。日本不僅把統計和信息系統作為制定政策的重要基礎,而且把及時公開經濟信息作為強化民眾監督、防止“搭車漲價”和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加以運用,盡可能迅速地向國民提供有關商品供求、價格變動的正確信息,引導消費者保持合理的消費行為,防止因搶購、囤積等不正當行為引起物價上漲。在經濟企劃廳物價局設置的“物價熱線電話”,傾聽消費者對物價的意見和建議,接受消費者的投訴,解答消費者的咨詢等??煽啃畔⒌挠行鬟f,是穩定民心和穩定物價每時每刻都不可或缺的環節。
英國:采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穩定物價
英國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執政以來,始終重視采取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在英國前財政大臣,現任首相布朗的領導下,英國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獨立性大增。一方面實行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采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遏制通貨膨脹,從而使英國經濟走出繁榮—泡沫—破碎的怪圈,通貨膨脹率多年保持較低水準。另一方面,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財政政策。布朗把這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一松一緊”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并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范例推薦給其他國家。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顯示,1997年至2006年,英國年經濟增長率達2.7%,高于歐元區2.1%的平均增長率,2007年度更是接近3%,英鎊則呈10年來最堅挺之貨幣。此外,2007年英國政府還對公共部門的薪資上升施壓,希望其總體上符合2%的通脹目標。
法國:采取“目標價格”穩定物價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局2008年1月15日公布的數字,2007年法國物價比前一年上漲了2.6%,是自2004年以來上漲最快的一年。但在歐元區國家中排名依然比較靠后。法國的物價能夠保持基本穩定或小幅度增長,與政府的管理政策直接相關。法國政府力求在商品供與求這兩個不斷變化的因素之間尋求大體平衡,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接受。其中干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以“目標價格”為中心,配以不同類型輔助價格的價格體系,避免市場物價上揚或下滑。目標價格是指一種產品在按計劃規定的若干年以后達到的價格,此價格與產量目標聯系在一起,通過調高或調低價格來控制產品產量的增加或減少。除了在價格上進行宏觀調控外,政府在稅收等方面也采取措施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意大利:以“協議價格”和“福利價格”調控物價
意大利則采取“協議價格”對某些特殊產品價格實施干預。意大利對作為主食的面包實行了長達47年的價格干預,因為面包對大部分食品價格的影響比較大,又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政府與面包生產企業協商制定協議價格,價格確定之后,企業不能自行變動。協議價格并不會導致面包生產者無利可圖,因為在制定面包協議價格時,已經考慮了工資、設備折舊和維修、保險費和租金、燃料、輔助材料和動力費用、包裝和運輸費用,此外還加上了貸款利息、稅金和企業贏利等因素。另外,意大利的一些國有企業的商品和勞務還實行“福利價格”?!案@麅r格”顧名思義是價格中有以社會或政府補貼為內容的“福利”。這種價格,在歐盟市場上比較普遍,它對穩定物價、促進消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一定有利于發展生產。
比利時:實行“最高價格制度”穩定物價
比利時對牛奶、面包、面粉等生活必需品零售價格,采取嚴格和有效的監控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國家規定的“最高限價”。企業可以在此價格限度下競爭,但不容越線??紤]到這些商品與人民生活關系最直接,又分散在眾多的網點經營,如果只控制源頭,效果不佳?!白罡呦迌r”由生產企業、零售商、批發商、消費者、工會及政府經濟部等幾方面代表組成的價格委員會根據市場因素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來制定。“最高限價”一旦形成,具有法律效應。
巴西:實行穩健的經濟政策降低通貨膨脹率
巴西的通脹率1994年曾高達2000%,2006年通貨膨脹率降至3.14%,低于巴西政府4.5%的預定目標,為1998年以來通貨膨脹率最低的年份,在拉美國家中僅高于秘魯(2.45%)和巴拿馬(2.8%)。巴西2007年的通貨膨脹率為4.46%,在“金磚四國”中處于較低水平。巴西之所以能將通脹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與政府實行的穩健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巴西現任總統盧拉2003年初開始執政后,采取穩健的經濟政策,強調獨立自主,節約開支,以發展本國經濟為主,吸引外資為輔。受益于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該國的鐵礦石和農作物出口激增,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巴西在沿海發現大量石油儲備,同時開發、利用和出口乙醇等生物能源,這些進展改變了巴西依賴進口能源的局面,僅能源一項每年可為巴西節省近100億美元的外匯。從2004年開始,巴西政府發行債券收購美元以增加外匯儲備。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巴西提前還清了所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部債務。目前巴西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500億美元,遠遠高于拉美其他國家。外貿出口和貿易順差增加,內外債降低,使巴西的通貨膨脹率持續大幅下降。同時,巴西中央銀行2007年以來多次下調基準利率。以上措施拉動了內需,使巴西國內市場,特別是零售業和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國家經濟進入了持續發展階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在減少貧困人口、提高貧困人口承受物價上漲壓力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巴西實行“家庭津貼計劃”,本著“以金錢換行動”的原則,對送子女上學和參加體檢的貧困家庭給予每月10至50美元的補貼。提倡政府和低收入群體訂立“社會契約”,變減貧工作中政府單一責任為政府和受惠的低收入群體的共同責任,將減貧同培育減貧能力結合起來,潛在地培育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增強低收入群體承受物價上漲的能力。
韓國:推出“近期物價動向及穩定對策”緩解通脹壓力
2007年,韓國消費者物價漲幅達2.5%,5年來首次突破2%。2008年初,韓國政府推出“近期物價動向及穩定對策”,宣布在尊重市場規律、不強制限價的原則下,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企業間競爭、改善流通結構、降低成本和減少浪費,以緩解通脹壓力。
一是成立跨部門穩定物價對策工作組。工作組密切監控價格過快上漲商品,成立“現場檢查班”對涉及民生的產品生產、流通進行跟蹤調查。每月初發布消費者物價指數動向,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物價走勢并制定對策。各地方政府也設立了物價對策委員會和指揮部,跟蹤物價走勢并制定相應對策。
二是加強宏觀經濟調控。下調2008年上半年財政執行目標,根據經濟增長、物價、金融市場狀況等綜合因素適時調整貨幣政策,通過加大海外投資等方式調控外匯市場,促使韓幣對美元匯率準確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狀況。
三是減免稅費、增加補貼。向低收入家庭發放補貼,擴大對低收入階層提供無息或低息“政府擔保助學金貸款”的范圍,設立“休眠儲蓄金管理財團”,用以扶持低收入階層福利事業,實行稅收減免鼓勵企業向貧困階層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發放政府政策性資金,減輕中小企業負擔,要求向中小企業提供壟斷性原材料的企業提價必須提前30天向對方通報。
四是加強價格監管,抑制和分散漲價因素。加強對重要商品批發、零售環節的價格監管,控制流通環節利潤過高;通過網絡等渠道公開相關價格調查結果,引導民眾減少對漲價過高商品的消費;通過相關管理協會,盡可能抑制服務業收費上漲,分散漲價時間;做好節日等特定時期的價格穩定預案。
五是嚴防違法和不正當漲價行為。重點關注直接影響消費者物價的中間原材料、金融、通信、教育等領域,及時曝光和制裁價格壟斷行為;加強對以石油和糧食價格上漲為由大幅提高商品價格行為的監督,防范利用市場主導地位進行不公正交易;國稅廳和相關部門加強對產品短期內價格過快上漲企業的監控,認為必要時進行特別調查。
此外,在公共事業收費方面,韓國政府還原則上凍結了2008年上半年由國營企業制定的電費、高速公路通行費等各項公共事業收費。通過促進競爭、改善收費體系等手段引導下調通訊費、煤氣費、道路通行費等。在糧食方面,通過降低配額關稅、提供資金支持等手段緩解糧食生產和流通企業漲價壓力。加強與糧食主產國的合作,推動進口多元化和海外農業開發。在農畜和水產品方面,政府通過投放儲備,提供資金支持等方式防止價格在短期內快速上漲,并通過在大城市近郊建立品牌肉類產品直銷市場,網上水產品市場等,積極改善農畜和水產品流通結構和效率。韓國政府還在石油產品、有色金屬、房屋租賃費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穩定價格的措施。
俄羅斯:采取干預和凍結價格等措施,治理通貨膨脹
2007年,俄羅斯的通脹壓力最大,通貨膨脹率超過11.9%,超過政府原計劃8%的控制目標。為此,俄羅斯采取多管齊下政策,抑制物價上漲。
一是利用提高再貸款利率、增加黃金儲備等金融手段緩解通脹壓力。
二是通過進出口調節,提高或降低部分產品稅率,增加本國市場供應。俄羅斯最近把小麥和大麥出口零關稅分別調高至10%和30%,有效期至2008年4月30日;把奶制品、蔬菜和所有食用油進口關稅由15%降為5%,有效期6個月;有限開放部分商品進口,批準從中國4家企業進口兔肉,從美國18家企業進口牛肉,從巴西、匈牙利、德國和澳大利亞進口肉制品等。
三是實施有效的價格干預。俄羅斯政府日前宣布,已準備好150萬噸小麥,擇機投放市場,平抑小麥價格,支持國內30家大型食品生產銷售企業簽署了食品價格凍結協議,把6種食品價格(小麥面包、黑麥面包、牛奶、酸奶、葵花籽油和雞蛋)凍結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上,有效期至2008年1月31日。
四是對低收入群體發放食品補貼。俄羅斯政府宣布,從2007年12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金標準每月提高300盧布,2008年8月1日起,再提高234盧布。
五是加大了對價格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俄羅斯政府對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漲價”的企業進行了調查,除處以數十萬至數千萬的“不誠信罰款”外,并對相關企業提起訴訟。
新加坡:借助工會組織穩定物價
新加坡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對市場價格進行調節和管理。
一是政府著重從宏觀經濟政策和法律上對市場價格進行調控;
二是消費者充分利用輿論工具對市場價格進行監督;
三是工會組織通過建立平價合作社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方式,在維護工會會員利益的同時協助政府平抑價格。
其中,新加坡職工總會作為既是群眾團體又是企業的獨特機構,在平抑市場物價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加坡職工總會為了保證合作社的商品,特別是“民生”商品的價格(進貨價格)低于其他商業企業,他們采取建立進口商品配送中心等一系列措施,確保對其他零售商提價的牽制作用。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