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晚,記者與臺灣主持人尹乃菁一起在她家樓下吃飯??斓?點半的時候,尹乃菁起身說:“垃圾車快到了,我要上樓拿垃圾?!辈灰粫?,悅耳的音樂聲響起,市民們三三兩兩拎著垃圾袋出來了。身旁的朋友對記者說:“就是這種倒垃圾的方式,讓很多市民等待垃圾車到來時閑聊、相識,成了好鄰居?!?/p>
臺北的街道很干凈,別說看不見角落里堆著垃圾的情形,就是滿大街找個垃圾箱都很困難。在臺北,有一個很有名的金飾廣告,一位漂亮女士帶著金鏈子風姿綽約,正拎著垃圾袋倒垃圾?!袄宦涞?,讓城市更美好”的環保觀念深入人心。
1997年,臺北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和“三合一資源回收計劃”,規定市民必須把垃圾直接交給垃圾車收運,并在垃圾車后跟隨資源回收車,方便市民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與“垃圾清運”一次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市民必須購買專用垃圾袋清理垃圾。垃圾越少,繳費越少,經濟的誘因促使民眾自覺減少垃圾制造。
據環保部門統計,臺北市的垃圾由上世紀90年代中期每日掩埋2501噸減少到2008年的每日掩埋55噸,掩埋處理量減少了97,8%。由于減量成效顯著,現在,臺北市不但不需要興建原定規劃的第三座垃圾掩埋場,現有的第二座垃圾掩埋場也將于今年底停止使用。
讓人稱贊的是,臺北的垃圾處理得法不僅帶給城市美好的環境,還衍生了新的職業。據悉,為資源回收、清運而生的業者就達782家,并創造了2萬個就業機會。
依據如此妙法,臺北市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案例。從“垃圾不落地”到“垃圾零填埋”,這樣浩大繁雜的環保工作,臺北這個城市做得真好。我們在敬佩的同時,也看到在如今的大陸,經常有居民抗議垃圾處理不當給生活帶來困擾;相關部門對于垃圾處理的方式還有諸多不足和不科學之處……面對未來有限的資源,面對未來珍貴的生存環境,我們是否可以學習借鑒一下臺北的垃圾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