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損人不利己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國應考慮自己的利益,不應受迫一次性大幅提高人民幣匯率,重蹈日本“廣場協定”之覆轍
特約撰稿郭田勇
近段時間,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可謂風生水起,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奧巴馬連續在多種場合表示將“讓中國認識到人民幣升值符合他們的利益”,美國智庫更是得出“人民幣被低估41%,需升值30%”的數據,歐盟、日本也做附和之聲。據悉,美國財政部將于4月中旬公布是否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名單。可以預見,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事實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總是和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如影隨形。在2009年針對中國出口的各種反傾銷、反補貼浪潮的推動之下,近期,西方有關各方再次要求人民幣升值,從而將“人民幣升值”的話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更使我國面臨兩難抉擇。不難看出,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本次緊咬人民幣升值問題,不僅是由于尋找“替罪羊”的國內政治需要,更意圖彌補自身競爭力不足而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坐享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財富轉移。
當然,受我國經濟增長、出口形勢好轉、巨額外匯儲備的影響,中國有能力、也有必要在適當時機對人民幣適度升值,以緩解當前的內外部升值壓力。但無論是出于政治需要,還是為了自身利益,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都不是解決當前貿易摩擦、經濟失衡的“靈丹妙藥”。換句話說,企圖通過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不僅將嚴重扭曲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更會造成世界多方慘輸的局面,可謂“損人又不利己”。
首先,中國仍缺乏消化人民幣大幅升值壓力的能力。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仍較高、內需尚未有效擴大、市場化經濟尚在完善之中、經濟結構還需調整,在此狀況下一次性大幅升高人民幣匯率,將使絕大部分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瀕臨倒閉、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更對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更為甚者,如果人民幣匯率走勢真如某些觀點建議的“一次性大幅升值”,將會促使大量國際熱錢和國內流動資金涌入中國資本市場,一旦熱錢獲利之后大幅流出,將使中國流動性失控、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恐將因此再次陷入危機。
其次,人民幣匯率問題并不是導致國際經濟失衡的根本原因。從2005年7月匯改開始至今,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超20%,中國卻仍連續多年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可見人民幣匯率并非中國貿易順差、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且不說美國智庫的“人民幣被低估41%”的數據過于牽強,即使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30%,美國對境外商品的進口只會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并不能減少其貿易赤字。不僅如此,中國制造業出口產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發達國家在華投資企業生產,人民幣大幅升值,對于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跨國公司也是無法承受的。
日前,溫家寶在人大會議上表示,“2010年將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應考慮自己的利益,不應受迫一次性大幅提高匯率,重蹈日本“廣場協定”之覆轍。
但是,一味的消極回避,僵化中外外交關系的行為亦不可取。因此,在經濟持續發展及出口企業承受能力范圍之內,于適當時機對人民幣進行適度升值,在不危害本國利益的同時緩解內外升值壓力,是中國政府應對當前“幣值之爭”的理性舉措。
此外,當前主要盯住單一美元的策略已不具可持續性。從短期來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調節機制,提高歐元等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權重,切實做到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加強匯率彈性,使匯率更加靈活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都是近期的工作方向;長期看來,人民幣匯率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實際匯率還得依靠擴大內需以保證經濟持續增長、調整出口退稅制度以減少中外貿易摩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解決貿易摩擦、堅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減少匯率風險等方法,多管齊下加以調節。
貨幣升值應該是個“帕累托改進”和“多贏”的過程。如果西方國家只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后的結果并不能帶來“帕累托最優”,反而可能造成“帕累托最劣”甚至更壞的情形。中國在匯率問題上一直秉承負責任的態度,最近正在開展的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壓力測試,至少表明政府已開始考慮幣值的合理性問題。
(作者為中央財大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