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民眾的不滿才是中國的挑戰
中外關系受挫折時,并非是某屆政府或政客故意要與中國過不去,
相反,對中國的 “誤解”,根深蒂固地存在在外國民眾之中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通訊手段的更新,網路的蓬勃興起,不管采用怎樣的政治體制,怎樣的選舉體制,民意對國家政策的影響日趨深化,執政者對民意的反饋程度也越來越敏感。這種深刻的變化也體現在中國政治的日常生活當中。舉例而言,兩個月前的青海地震、玉樹受災,雖然地震的規模和災難的程度不如四川汶川,北京也婉轉拒絕境外援助,但在國內,這仍然是民眾關心的頭等大事,為此,胡錦濤主席提前結束相當重要的金磚四國高峰會,回國指揮災后重建,溫家寶總理則押后已經排定的外訪任務,以最快速度趕到災區視察。
這就改變了以往的內政外交思維。在過去,發生類似事件,中國的思維方式是堅持既定的外交活動,“化悲痛為力量”,認為這就是對國內的最大支持。如今是以人為本,以民為貴,國內大事發生,領導人責無旁貸“打道回府”,擔起指揮救災的大任,這是“國際社會的慣例”,也是最好的外交。因為領袖把人民的利益安危放在第一位,這樣的政治人物、這樣的國家是值得信任的,也是人道的,負責任的。
問題在于,中國的領袖或許已經有了新思維,但是在外交領域,尤其是在對外觀察的領域,卻還是存在著“黨八股”的陳舊思維。舉例而言,當中國與其他國家發生政治上的糾紛或者雙邊關系緊張時,常常認為這是反華政客在興風作浪,廣大人民則是好的,但事實或許并非如此,這就導致了處理雙邊關系時出現偏差。我們可以舉出加拿大的例子。
今年引發加拿大媒體廣泛關注的一例,是中石化子公司擬斥資46億美元購買美國石油大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在世界最大油砂合資項目中9%的股份,此舉需要加拿大和中國政府的審批。這個收購價高于預期,對加拿大經濟是相當大的利多消息。問題是,在保守黨政府與經濟界正在享受中加關系準蜜月的時候,加拿大民意調查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加拿大亞太基金會發表一項今年3月委托最具公信力的安格斯列特民調公司展開的網上調查,發現只有18%的加國民眾支持中國國有企業投資當地大公司。得分最低的是阿聯酋,只有16%的加國民眾能夠接受阿聯酋在該國的投資,新加坡在該國的投資也只獲20%加國民眾的認可。不過,52%受訪者支持來自英國的投資,來自美國的投資,也有41%的國民表示支持。
這個調查,可以幫助我們澄清很多盲點和誤區。
首先,中加關系受挫折時,并非是某屆政府或者某些政客故意要與中國過不去,因此誤導民意,讓民眾不喜歡中國,相反,對中國的不滿或者說“誤解”,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加拿大民眾之中。政府的一些對華不友好政策,只是迎合了民意,在達賴或其他議題上莫不如此。而仔細分析加拿大民眾的對華認識來源,除了歷史上的反共排華以及戰后長期的冷戰因素之外,主要還是加拿大媒體在報道中國時,存在著刻板偏見。一個白求恩,一個大山,還抵不過龐大的媒體力量。
其次,我們常常認為,加拿大人很反美,這也是誤點。單純講美加關系的時候,加拿大人不喜歡美國,這是事實,但是,當把美國與中國等亞洲國家并列的時候,加拿大人還是相信美國,理由也很簡單,因為美加是同文同種,也是共同的體制,而他們視中國就是另外的“國家”了。
那么,如何能夠真正改變加拿大對中國、對亞洲的傳統思維模式和立場,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個是中國本身的發展和改革,以及積極向外部世界展現中國真實的變化,才能改變加國民意;另外一個就是中國要走出去,就必須廣泛展開民間交流,想方設法邀請更多的加拿大人到中國走走看看;第三當然就是加拿大的百萬華人,這是中加關系的重要資產,他們是橋梁,但同時也是一面鏡子,讓無法去中國的大部分加拿大人能夠看到中國人的謙卑有禮、遵法守紀、勤奮誠實,不然,華人的行為偏差加上加拿大人傳統的對華觀感,那看中國的尺度就差到十萬八千里了。
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加拿大,中國對日本、對美國,都存在這樣的盲點和缺陷。
總而言之,在民主社會,如果民意徹底改變了,政客要興風作浪,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了。中加關系的“長治久安”,在于人民,在于選民,這是大家必須正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