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四川的峨眉仙山,不僅齊集著天下奇景,匯聚著佛道精華,還孕育出了“中土武功三大宗”之一的峨眉派。而集武與藝為一體的“變臉夜戰刀”,就來自仙境峨眉的峨眉功夫里。
關于這門功夫,有一句諺語這樣自豪地說:“變臉彰顯懾敵術,夜戰刀下莫逞強”。這門絕學的刀法套路,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變臉”兩個字,本來,“變臉”是古代川人用來嚇唬兇猛野獸的技藝,后來被引入川劇,再后來就被峨眉武術吸收了。
將夜戰刀和變臉相結合,可謂實戰觀賞兩不誤。曾有敗下陣來的武師感嘆道:“很難想象半夜時分,該怎樣在狹窄的山路上與一位涂著詭異臉譜的夜戰刀高手交手……”
峨眉山中有神刀
誕生于仙境中的武術絕學
變臉夜戰刀,起源于神秘的北緯30度上的峨眉山。
峨眉山素有“天下秀”的美稱,三峰聳立,絕壁臨天,海拔3077米的金頂一直被稱為“天堂的階梯”。在山腳下,可以看見峨眉山在浮云中若隱若現,走近時,高大的峰巒更是氣勢逼人。一年中,云霧多半繚繞在半山之上,宋朝詩人范成大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大峨兩山相對開,小峨迤邐中峨來,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
這座仙山不僅齊集天下奇景,匯聚佛道精華,還孕育出了“中土武功三大宗”之一的峨眉派(另兩派分別為少林和武當)。一門門絕妙的武術從這神韻靈秀的仙境里走向人間——戰國時期,隱士司徒玄空仿峨眉山猿猴之靈,編創出了“峨眉通臂拳”;南宋時期,白云禪師融峨眉山道家、佛家武功為一脈,創出了“峨眉十二樁法”;而在明代唐順之所著的《荊川先生文集》中,也有記錄峨眉武術的《峨眉道人拳歌》:“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但是,峨眉派在巴蜀武林中最具影響力的兵器,還是應該屬于“刀”。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請發明“淬火”(一種讓兵器更加堅固的打鐵方式)的鐵匠蒲元造出“蜀刀”3000柄,用來作為軍用戰刀。這種戰刀非常鋒利,能將裝滿鐵珠的竹筒從上到下一下子劈開,因此被稱為“神刀”。后來,這種刀的鑄造方式在峨眉派中得到廣泛推廣,各種各樣的刀法也應刀而生,如反手滾戰刀、余門刀、禪林刀、白鶴單刀等,明人吳殳更是在《手劈錄》一書中撰有《雙刀歌》,歌頌四川人“親戰揮蜀刀”,平滅倭寇累立戰功的事跡。
民國時期,峨眉山武術高手輩出。1929年,國民革命軍第24軍駐防峨眉山一帶,陳德勝、劉慶云、王明富、王耀庭、武志成等許多當地著名高手都被特聘到軍中,擔任武術教官,峨眉刀法得以繼續發揚光大。曾連續打敗俄國拳手馬索洛夫和美國拳師魯塞爾而威振上海灘的著名武術家蔡龍云,在1953年以“峨眉刀”參加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其刀法精湛,一時技驚四座,勇奪金牌……
峨眉高手首創變臉夜戰刀
武與藝相結合的絕妙套路
2004年2月5日,國際武術節之“世界級武術名家大匯演”在香港舉行。
隨著一位位武林高手的登臺,現場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當一位身著夜行黑衣,手持大刀的武者作為“壓軸戲”飄然上臺時,全場觀眾更是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只見這位武者身形飄逸,步法輕盈,在他行云流水般的刀影中,臉上的戲曲臉譜還在不斷變換,讓場下的武師紛紛驚呼。
這位武者,就是蜀中三雄之一、被譽為“中國武術變臉第一人”的季筠,他剛才揮使的,是他獨創的一門絕妙武術:變臉夜戰刀。
深信“功夫者,工夫也”的季筠,從6歲開始隨父習武,后加入峨眉派推柔門,為本門嫡系傳人。經過20多年的努力,季筠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尤其在傳統武術峨眉夜戰刀的套路研習中,他先后得到四川武術界多位大師的指點,有很高的造詣。
而季筠的變臉夜戰刀,便是以峨眉夜戰刀的精髓套路為基礎,加上川劇特有的變臉技藝獨創而成——峨眉夜戰刀是四川民間的一門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武術,系模仿古時士兵夜晚作戰的招式套路而成,它的風格輕柔活變,招式動作“縮、小、綿、軟、巧”,特別講究眼、耳、步、身與刀法的配合,緩急相兼,步步為營,特別適合在夜晚山間使用。而川劇變臉技藝則是四川獨有的藝術,詭異而神秘,二者相結合后,致使原本神秘莫測的峨眉武術更顯神妙異常,新穎且富有觀賞性。
柔中寓剛,緩中有快
實戰觀賞兩不誤
在夜戰刀的套路中,主要刀法為劈、扎、掄、掃、纏頭、裹腦和刀花。發招時,有時以反手握刀運用撩、掛、云、穿等各種輕靈柔順的招式,有時兼有大劈大砍,勇猛剛勁的凌厲招式。同時,刀法中還包含了峨眉派武術善用的“五峰六肘”之力。所謂“五峰”即是頭、肩、肘、臀、膝;六肘指的是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施展刀法時,五峰六肘之力能讓人動作柔中寓剛,緩中有快,大大提高了刀法的實用性。
關于傳統夜戰刀的套路,四川民間至今還流傳有許多歌訣,如廣泛流傳于峨眉山一帶的《單刀訣》和《雙刀訣》:“單刀看配手,纏頭須藏肘,風馳電掣快,勇猛狠如虎,刀劈一條線,翻轉穿云鉆,破霧法難見”;“雙刀看步走,防腿須護手,纏頭要裹胯,劈撩連成串,若遇混戰時,滾堂加天旋,貼身掄與砍,刀花竟爭艷……”
而將川劇變臉融入進這些絕妙的招式之中,更使峨眉夜戰刀跳出傳統武術套路,增加了幾分詭異和神秘。尤其是當季筠2004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六屆世界功夫群英會”上,僅用5分鐘就“解決”掉馬來西亞選手“鉤鐮神槍”阿魯時,四川民間更是流傳起了“變臉彰顯懾敵術,夜戰刀下莫逞強”的說法。
其實“變臉”,本是古代川人為對付兇猛的野獸,在自己臉部勾畫出各種表情,以嚇唬入侵野獸的一種技藝,后來被引入川劇,再后來又被峨眉武術吸收。夜戰刀與變臉相結合,更多是一種心理戰——在與敵人交手的過程中,使用變臉來震懾對方的心理。曾有敗在季筠手下的武師感嘆道:“很難想象,半夜時該怎樣在山路上與一位涂著詭異臉譜的夜戰刀高手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