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旺盛”恰逢其時,電視工作者是琢磨如何用大規模傳播機器打發人的閑暇時間的職業。讓更多樣的人進入電視,并且不是被獵奇,而是被當做值得關注的主人,無疑是實現大規模傳播的有效手段。
專欄開了半年,一直沒談過《中國達人秀》。
主要原因是沒有看下去。
時至今日,它的決賽已過去十多天(據說是10月10日在上海的八萬人體育館直播)。再不說話,2010就要過去了,畢竟這類季播節目,今年不會再有;現在不說,就沒有說話的機會——明年再來,黃花菜都涼了。
中國電視在這一年里的幾大吸引眼球的節目(或電視劇),借此專欄我多少都說過話。
第一次看《中國達人秀》,是偶然翻到,正趕上那對“鴨脖”夫妻(以賣鴨脖子為生,老公近期的生活目標是讓老婆上回電視唱支歌)上場。如此算來,我應該是很早的觀眾吧。
緊接著就有老朋友建議我評說這個節目。
于是我知道這個節目會火。
原因一是被“鴨脖”感動了,二是知道上海做電視的實力。
像“鴨脖”這樣的故事,在中國電視的題材里方屬“精品”——當年的《生活空間》,首創“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搞了好多年后更名為《百姓故事》,也能接受——就是沒有一點兒“偽”的味兒,是不摻水的真故事。
東方衛視當年做《我型我秀》,其實蠻不錯的,只是“既生瑜何生亮”,被“超女”攪了。當然也有上海人的問題——他們一向比較講究專業水準,想不到李宇春也能“出趟”,張靚穎飚出了“海豚音”。
“立波秀”的出現,意味著上海人放下身段。
然后再有周立波進入《中國達人秀》。
但是我為什么沒有看下去呢?
一是那時沒工夫——跟大家一樣,夏天不怎么看電視(參看我前面的專欄文章《電視淡季來啦》),然后開學忙,中秋國慶亂;二是怕——因為“鴨脖”故事盡管真實感人,但這樣的故事不是太少就是會被電視弄到變形,我們電視的“煽情”功夫誰人不知,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三是我有《美國達人》看,全廣東的老百姓只要愿意,都可以通過香港無線的“明珠”頻道,在每周六晚8點30分欣賞被譯成《全美一叮》的那個鼻祖節目。
人是可憐的生物。
自從明白了分工可以收獲更多,特別是大規模使用機器以來,勞動產品過剩,人的閑暇時間無疑大量增加。電視的“旺盛”恰逢其時,電視工作者是琢磨如何用大規模傳播機器打發人的閑暇時間的職業。讓更多樣的人進入電視,并且不是被獵奇,而是被當做值得關注的主人,無疑是實現大規模傳播的有效手段。
除了開播第一期和10月10日的決賽,《中國達人秀》在上海的收視率一直是百分之十幾到二十,全國的收視率是百分之二到三。注意這個數字,是因為害怕自己“出局”,被“沉默的螺旋”了。
還好。而且我還說了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