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通行證是終身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思維趨向及學習方式,尤其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素質,鼓勵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張揚個性,大膽創新。
一、寫作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目前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作文教學往往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老師忙于傳授布置,學生疲于接納應付。學生寫出的文章缺少靈氣,即使偶有一些佼佼的佳作,有時也免不了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感覺。陸游說:“文章最忌百家衣”。學生作為作者,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的作文缺乏個性,沒有自己的觀察和獨立的見解,常常用自己的手寫嘴說出的是別人的思想。老師作為評價者評改學生的作文,習慣于憑自己主觀的感受和文化批評的標準提出種種苛求。這種作文教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扼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只有充滿個性魅力的文章,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管子曰:“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準?!弊⒅卦谧魑慕虒W中的個性培養、重視學生的身心特點,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活動,更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探索精神,即具有創新意識。為了適應21世紀終身學習的需要,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作文創新意識的引發和培養,要對作文的命題、立意、題材、布局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
二、突破命題窠臼,誘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作文教學改革首先是觀念上的轉變,克服求全觀、守舊觀。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窒息的現狀,出于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文題應起到逼使學生去創造的作用,教師在命題上應有新的突破。首先,應注重命題新穎性,逼使學生開啟創造性思維。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題的多樣性。一個具有誘導性的命題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一是新、奇、活、趣;二是難易適度;三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四是具有導向性。
三、解除傳統立意束縛,引導學生有感而發
作文立意要解除傳統的束縛,教師應徹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發學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1.文道結合
一方面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同時也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對中學生應努力使他們陶冶情操,樹立科學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使其思想修養達到一定境地。然后引導他們到現實生活中體驗生活,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愛,對假、丑、惡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閱歷豐富、體驗深刻,并用正確的觀點去看待作文時,文思便會如江水出閘,一瀉千里。
2.推行“放膽文”
鼓勵學生大膽地寫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師要決意拋棄種種顧慮和包袱,相信學生,大力推進“放膽文”,鼓勵學生放開膽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寫什么,就不會千人一面,眾人一詞了。
3.獨特的創新角度
選擇創新的獨特角度,不僅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習作富有時代氣息,不但培養了學生創作欲望,也不斷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素質。
四、拓展題材內容,跟上生活節拍
作文教學再也不能走技術主義、形式主義的老路了,只有以內容題材為中心,以精神和思維訓練為中心,使作文內容生活化,方能開創作文教學的嶄新天地。教師要重視開拓中學生的社會生活視野,培養他們勤于觀察、善于思考、面向社會、接觸實際的良好意識和能力,力求做到寫作題材與學生生活合拍。
五、構思精巧布局,活用寫作技巧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無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一定寫作技巧對文章進行奇巧構思。如先貶后贊法,為揚而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揚,抑制是為了更高地揚起;誤會法,即通過誤解,產生糾葛,制造矛盾,推動情節,渲染氣氛;懸念法,即在敘事過程中,先設下一個扣人心弦的懸念,使讀者關注人物的命運或事態的發展,產生一種迫不及待讀下去的濃厚興趣;曲徑法,即材料的組織、事物的發展的安排,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波瀾起伏,婉轉生姿;巧合法,俗話說:“無巧不成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當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寫作文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成長的過程。引導學生去探尋寫作的源頭,在作文訓練中培養使學生受益終生的能力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應該畢生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城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