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威尼斯當地時間9月3日晚,歷史悠久的威尼斯電影節頒獎典禮上,著名導演吳宇森在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的陪同下,從本屆威尼斯評委會主席昆汀·塔倫蒂諾和徐克導演手中接過了終身成就獎的獎杯。舞臺上吳宇森幾度哽咽,十分激動。此時此刻,也許徐克導演在頒獎詞中引用的那句來自《英雄本色》里的臺詞最能反映他的心情:“這么多年,我不想證明我有多么了不起,我只想得到我應該得到的東西!”威尼斯影展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歷屆得獎者均是公認的電影大師,而吳宇森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導演。
童年往事
吳宇森1946年出生于廣州,后移居香港,因家境貧寒,他只能掙扎在社會的底層,生活環境很惡劣。小時候為了接濟家用,小小年紀的吳宇森當過伙計,在深宵半夜,到處送外賣云吞面。他后來回憶說,那段日子窮是窮了點,但還是很快樂的。當時,一家六口擠在幾十平方英尺的空間里,雖搭起了雙層床,但睡覺地方還是不夠。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每到晚上,就打開一張帆布床,睡到屋外的走廊上去,把床位讓給父母和弟妹。一開始在床上能看到星星他還覺得很浪漫,但是浪漫的代價就是幾十年如影隨形的風濕病。《喋血街頭》是吳宇森最喜愛的電影,這部戲他拍得最用心,也拍得最沉重。他不諱言,電影的前半部,就是根據他自己的前半生改編而成的。兒時生活的艱辛,留給吳宇森刻骨銘心的印象,但是生活是公平的,除了讓他生于貧苦,還賜給了他一個叫做“電影”的世界。
“我十歲、十一歲的時候,最喜歡用毛筆在玻璃上畫小人兒,然后拿一床被蓋著自己,再找一個電筒來,把它開著照在玻璃上,這樣影像就會投射在墻壁上,一動一動的,就像放電影一樣。”這是出現在吳宇森親自授權撰寫的中文傳記《吳宇森傳》當中的一段話。“電影”兩個字,就是童年吳宇森所有幸福的來源。母親是他在電影上的啟蒙老師,常常帶著他去戲院看電影.吳宇森的電影夢就從《魂斷藍橋》開始,媽媽欣賞的費雯麗與羅伯特.泰勒,在吳宇森的電影銀河中,是最初出現的兩顆星星。在乍見了電影的驚艷之后,吳宇森迷戀上了電影,但因為經濟拮據,只好想方設法逃票進影院。然而不是每次都那么幸運。有一次他身上背著弟弟,拉著一個男人的衣角扮他的兒子。他一如平常,一進場便跑上樓去,沒想到樓梯才上了一半,就被帶位員一把揪住。那人一巴掌摑過來,小吳宇森一失足,和弟弟一同滾下樓梯,那人趕上來,又一腳把他們踢出門口。即使這樣,吳宇森還是跑到影院的側門,偷偷地從門隙往里面看。那時候吳宇森最喜歡看歌舞片,他覺得歌舞片里面那些歌很動聽,衣服也很漂亮,好像歌舞片里可以透露出一個美的人生,美的希望。所以后來他在拍片的時候很注重戲的節奏感、音樂的節奏感,無論在感情方面還是動作方面的處理,都從歌舞片里得到了很多的啟發。
導演之路
20世紀60年代,香港社會動蕩巨變,中學畢業的吳宇森投身社會,考進國泰電影公司當場記。當時他的工資一個月是200元,100元寄給家里貼補家用,另外100元則用到了他自己的實驗電影上。為了省錢,他常常花六毫錢買罐茄汁豆,再用兩毫買一包方便面,這就是一餐了。不久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樂,他的恩師張徹。張徹的電影風格是一種文人風骨、武俠精神和浪漫主義的混合體,吳宇森在碰上張徹時就有了種奇妙的熟悉感。在跟著張徹拍電影的這段日子里,吳宇森學到了很多技術上的知識,也學到了做人的道理。有一次電影《年輕人》需要一個第三男主角,是一個叛逆的青年角色。吳宇森想自己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就自告奮勇想演這個角色。但是張徹一看見他立即喊停,旁邊有人說:“難道他演得不好嗎?”張徹笑笑說:“我覺得吳宇森還是應該當導演才對。”師傅的鼓勵使吳宇森鼓起了勇氣,從未奢望的夢想得到了認可,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于是吳宇森從26歲開始了導演生涯,第一部戲《過客》拍攝于1973年,此片的武術指導就是今日香港影壇的大哥成龍,只是當時兩人都是影壇小輩。1983年他從嘉禾到新藝城后,事業沉入谷底,被外放到臺灣沉潛了將近三年。蟄伏了3年之后,在徐克的幫助下他重回香港拍攝了《英雄本色》。這不僅是吳宇森的人生轉折點,開啟了屬于他的美學風格,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座豐碑。創作此片時,吳宇森豪氣畢現,多年來在影壇積郁已久的失意與憧憬滲透每一個畫面,其精細的分流與流暢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來仍無可挑剔。最著名的那一幕槍戰多少年來為無數人津津樂道。風林閣里南國夜曲靡靡醉人,小馬哥擁著歌女在長廊內輾轉反側,吳宇森經典的慢鏡頭讓這一幕顯得格外優雅迷人。周潤發從輕佻的浪笑到狠辣的眼神間的轉換是如此自然融通,翩翩舞步與騰騰殺氣完美地詮釋了吳宇森電影的美學特征。
20世紀90年代,吳宇森轉戰好萊塢。1997年的《變臉》是吳宇森電影事業的又一個高峰。吳宇森在片中找到了東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種“人道精神”和“家庭觀念”,并著重刻畫了女性角色的剛強和溫柔,這一點讓許多從不看動作片的女觀眾也著了迷。這部電影被美國影評人認為是“最具吳宇森風格”的作品,同時也為吳宇森帶來了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環獎”。了解吳宇森的人都知道,這個如今62歲,以“暴力美學”聞名的導演,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好人。他身材圓胖敦實,講話絮絮叨叨,總是笑容滿面,幾乎沒有脾氣。正是這種寬容敦厚的東方人情味,為他在好萊塢贏得了口碑和人心。但是在好萊塢縱橫十多年后,吳宇森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幾年前在國內熱映的《赤壁》既是他的回歸之路,也是他憑借東方文化重新征服西方的一次沖擊。影片中導演把那些千古風流人物具化成為一個個也會做飯吃湯圓干農活編草鞋的真實的“人”,由此顛覆了觀眾對于史詩巨片的觀影習慣。
就在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當天,吳宇森監制的新片《劍雨》舉行全球盛大首映式,獲得媒體好評,并為影片打出了9分(滿分10分)的高分。這部電影在上映后也是獲得了相當的肯定。該片在多個方面值得肯定:首先影片具有濃厚的“古龍小說”的味道,甚至連開場不久的一場“野店截殺細雨”的細節都是武俠小說般十足韻味,讓觀眾有種過癮的感覺;其次就是本片的視覺效果也相當出色,在武打動作場面的設計上稱得上是近些年來少有的精品之作,局部細節甚至可以和《臥虎藏龍》相媲美;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該片具有比較濃重的“俠義”精神。吳宇森不覺得武俠片到了“窮途末路”:“我覺得武俠片可以拍出一種意境,現在很多武俠片沒有意境,只有千奇百怪的武功、武器,夸張的動作,我覺得那個不是真正的高境界。”
說起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吳宇森說:“這是朋友們對我的鼓勵,希望繼續拍出好的電影,我覺得這個獎不是一個終結,而是重新開始。”吳宇森還開玩笑,覺得“成就獎”來得太早,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年輕。不過他對自己的女兒倒是一點也不放松。在《劍雨》試片之后,他很為女兒的表現驕傲。留意到索菲亞科波拉(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女兒)拿到了此次威尼斯影展最重要的“金獅獎”,吳宇森也由此透露了自己的心愿:“我希望有一天女兒也能拿到這個大獎。”接下來吳宇森在大制作《飛虎》里也給女兒吳飛霞留了角色,有記者問何時才給女兒打造一部專屬電影時,他說一切都急不來:“看自然發展,她還是要多參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