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大多知道莫干山上風景如畫,殊不知莫干山下也有如畫的風景。只要去庾村看看,就會領略到原本竹木蔥蘢的鄉村增添了生態建設的現代文明色彩。
庾村就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鎮,或許是悠遠的歷史傳統的延續,或許是依托江南名山莫干山的秀美,發揮生態優勢,新農村建設風生水起。這里的休閑度假產業日新月異,休閑觀光場所有幾十處,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三九塢外國人村、陽光生態園,它們是庾村面貌的嶄新亮點。
新農村的風情畫
從庾村往東行不遠,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生態園區便展現在面前。這就是陽光生態園。
進入陽光生態園,整片整片的苗木立即映入眼簾,有的翠綠,有的緋紅,有的才露尖尖苗,有的已是綠肥紅瘦。如果是清晨,花農正在給苗木噴灌,水霧彌漫其間,這片田野就會增添一派夢幻色彩。這里還有高大的透明花棚,里面溫度較高,即便是冬天,也溫暖如春,適宜樹苗的快速生長,苗木最初的孕育和生長就是在此開始。然后,它們被移植到室外,長到一定高度,就被送往大江南北各地的城市,給城市帶去鄉村的春意,形成水泥叢林里的一片綠韻。
這里,既是苗木的培育基地,也是德清西部觀光農業旅游的場所,讓每一個到來的客人體驗精致的園藝,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500多畝的陽光生態園,一眼望去已是廣闊無垠,綠色一直綿延到莫干山腳下。千百年來盛傳土地是農人的命根子,陽光園藝卻并不依賴土地培育苗木,而是在盛著介質的容器里培養扦插苗。成片成垅排列的容器苗綠瑩瑩、翠生生,煞是惹人喜愛。游客看了會問身子墩實的園藝主:“為什么不在土地上培育苗木呢?”他說得十分輕松:容器苗十分健壯,潔凈環保,觀賞性強,造型搭配靈活,四季移栽都能成活,也便于運輸。
這一回答使人頓然釋懷,一股田野上的現代風吹進了游客的心頭。一邊走一邊看,見陽光園藝培育的苗木品種繁多,色彩紛呈。有綠中透紅的紅葉石楠,有深綠淺翠的哈娃蒂女貞,有枝條橫斜的灌叢石蠶,有樹葉濃密的地中海莢迷,有結著一串串紅色果實的紅涼傘……
在廣闊而透亮的溫室繁育區,仿佛進入一個透明的巨大車間,可在這里看不到工人,聽不見機器聲,只有滿眼凝碧的一匹匹綠色綢緞似的苗木。抬頭可以看見天上的團團云絮,而大片苗木并不依靠老天降雨,完全靠儀器控制定時自動灑水,使得無數苗木不靠天不靠地,無憂無慮地吸吮著水份養料,沐葉浴枝而長。這確實是一幅現代田園畫圖,全新的農村風光。
陽光園藝主會向游客介紹生態園已開創六七年,園藝基地是與浙江林學院掛鉤的。
園藝主才30多歲,他的創業告訴人們:大膽和科學兩條腿走路使陽光園藝走向成功。
陽光生態園外有一條水泥路通向一片農居,一幢幢新樓掩映在綠蔭叢中,小橋流水邊,是別墅式的農民住宅、幼兒園、農民公園、籃球場。有老人們在公園里活動,一派民富人康的恬然神態和景象。
與莫干山東麓風景區緊緊相連的庾村山水俱佳、風景宜人,連外國人也戀上這片樂土。2007年,一個中文名字叫高天成的南非人來到這里,立馬就陶醉在這片青山綠水相依的清凈之地,隨后租賃空閑的農居,改造成適合現代生活的“洋家樂”,專門為外籍游客及戶外運動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接著,先后有英國、法國等各國友人前來租賃10余幢農居。于是,這里時常有國外友人光顧駐足。在此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的面孔,可以聽到難以聽懂的外語或者半生不熟的漢語。才二三年時間,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外國人村,成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引來了越來越多喜愛鄉野生活的國外旅友。
這些老外以全新的理念改造農居,采用的風格是異國情調的裸妝,遵循的理念是低碳,把一個山村的“綠意、溪水、空氣”原汁原味地奉獻給遠方的來客。
看,一些老式的泥坯房,掩映在竹林里,怡然自得;還有院子中的長條桌,是用老房子拆下來的大梁剖開做成的;路邊墻腳的垃圾筒,喇叭型的,是竹編的。走進屋內,沙發邊的圓桌竟是整個的大樹墩;餐桌邊的椅子都是老舊的家具,大概是從附近農家收購來的;陳舊的燈罩,原來是木制車輪改制或者稻草做的。看著這些,讓人想起童年的時光,但與童年的見識相比,又多了一點洋氣,多了幾許情趣。
庾村的人文源淵
坐落在莫干山麓的庾村原是一個村,現已逐漸發展成一個鎮。
庾村的庾姓始于南北朝時代著名文學家庾信和他的父親。梁武帝時,庾信的父親庾肩吾被封為武康縣侯。庾肩吾來到南朝繁華之地武康縣(1958年并入德清縣),感受到了這里濃厚的藝術氛圍,揮筆寫下了《詠舞》《詠舞曲應令》等詩,留下了“歌聲臨畫閣,舞袖出芳林”的雅唱。當時的武康是國家的歌舞培訓基地,為南朝的宮廷培養了許多的歌舞人才,史書有“舞出前溪”的記載。庾家要在武康落腳,庾肩吾便去察看附近的山水地勢,最后相中莫干山下的青山秀水。于是,莫干山下形成了一個庾姓人家聚居的村落,村子也被叫做庾村。庾肩吾去世后,庾信承襲父親的職位——武康縣侯。
關于庾信父子的才情,史籍多有詳實記錄。庾肩吾在文學與書法方面成就卓著,有“鴻名重譽,獨步江南”之譽。庾信更是了得,詩歌、辭賦閃耀的光芒照徹大江南北,穿越歷史的天空,燭照盛唐。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一座高峰,是南北朝文化的集大成者。唐朝大詩人杜甫評價:“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真是詩人看詩人,惺惺惜惺惺。
當然,當年的歷史遺跡已甚稀少,只有那些散落在山邊的石馬翁仲,浸染了歷史與歲月的滄桑,依然昭示著庾家曾經的輝煌。
在庾村歷史上,曾追隨孫中山的名人黃郛也值得一提。黃郛后來在上海去世后還歸葬庾村。
1928年之后,厭倦了官場的黃郛在莫干山上度過了許多退隱山林的日子。退隱期間,黃郛一有空閑時間,時常到山下的農村走訪。他發現,環山數十里的大多數山民斗大的字不識一簍,孩子也沒有書讀,只是到處游蕩,而莫干山上,中外達官貴人生活安逸富足。對照的落差,在黃郛的心頭激起了不安,他希望山民能從貧窮中解放出來,便在山下推行了一些舉措。
在黃郛夫婦推進下,1932年6月1日,莫干山小學正式成立。黃郛夫婦親臨開學典禮,表達全力辦學的決心。黃郛為學校題寫了“勤儉忠慎”作為校訓,還在學校禮堂大門上寫了一副對聯:“自治自衛自教養;相友相助相扶持”,橫批是“耕讀”。
他們以莫干山小學為中心,結合當地實際,興辦了一系列的農村事業。
由莫干山小學輔助辦農民夜校,培訓農民,普及農業知識,改善農村習俗。
他們改良農業生產技術,成立莫干蠶桑合作社,大力推廣新蠶種,指導飼養方法。他們推廣改良麥種,提倡造林和種植油桐,創辦奶牛場,試用沼氣。
莫干山小學、文治藏書樓、莫干蠶種場依然保存著當年的部分面貌,而多數建筑面貌煥然一新。
曾任莫干中心學校校長的盛永良先生介紹,莫干山小學老校舍因難以適應現代教學,已于1998年拆除,新建了現代式樣的教學樓;當年大禮堂的外墻和屋頂作了翻修,用作雨天課外活動場地。但門窗還是老式的,禮堂拱形的門框和鐵門的銹斑刻存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痕跡,門上的幾塊彩色玻璃還閃爍著上世紀30年代的光芒。去年,莫干中心學校又易地新建,莫干山小學原址將規劃成學生課外拓展教育場所。
依山而建的文治藏書樓,是一幢兩層西洋別墅式建筑。為了感念親恩,黃郛以父親的字“文治”命名藏書樓。國學大師章太炎作《黃氏藏書樓記》“以志其事”。這是黃郛的私人藏書樓。樓內藏書極為豐富,有各種典籍萬余種,莫干山小學的師生和村民都可借閱。小樓青磚黛瓦,精致典雅,綠樹掩映,幽雅寧靜。走進樓內,樓梯和欄桿依然完好。小樓曾是莫干蠶種場的辦公樓,所幸的是樓還保存著舊觀。
莫干蠶種場只在抗戰時被迫停辦,沈亦云于戰后重建,此后,一直為遠近的蠶農培育蠶種,所生產的“天竺牌”蠶種馳名江南。今天,莫干天竺蠶種有限公司是一家有一定影響的農業企業,仍然煥發著自身的活力。
庾村是莫干山鎮的所在地,已擁有一張張響當當的名片: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浙江省旅游強鎮、浙江省首批風情小鎮。這個風情小鎮正以獨特的山水秀、人文秀走在新農村建設的前列,和江南名山莫干山一同閃耀著美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