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釀總是經過長久的釀造才有它獨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樣,經過錘煉的語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語言,孔子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文語言要有文采,這是近幾年高考作文評判日益強化的尺度。而考場作文是一種特殊的寫作,就決定了考場作文的本質是“炫示”,炫示才華。這才華往往通過制造亮點來實現,雖然我們做不到字字珠璣、段段錦繡,但是我們可以苦心經營文章的精彩語言。正如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何永康教授說過的:“它必須有光輝:沒有太陽,應該有個月亮;沒有月亮,總得有個星星;沒有星星,總得有個螢火蟲吧!如果連螢火蟲都沒有,那就只能在基礎等級徘徊了?!逼鋵?,語言有文采,無非是要求遣詞造句時既能做到用詞貼切精美,又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段來增加語言的意蘊和感染力,從而讓作文語言在通篇“明白”、“通順”、“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幾處“精彩”、“亮麗”之筆。哪怕只是個小小的“螢火蟲”,也能使“珠藏川自媚,玉韞山含輝”。
那么,能使文章平添秀色的“珠玉”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粹,適當引用古詩詞,會為你的語言增添文學底蘊。名言警句意深遠,耐人尋味,不失時機地引用或化用名言,會為你的文章增添幾分深刻。而歷史典故都是先賢圣哲們生命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遺產,在寫作中,有時候下筆千言卻不如引用一個歷史典故更具有說服力。正所謂“采來小荷生奇巧,摘得紅杏添秀色”。
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就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引用、進而化用古詩詞、名言和歷史典故。
這里所說的“引用”,就是指直接引用。
先請看下面這段描寫古城南京的文字:“……抬眼望,‘秦淮水榭花開早’;回頭瞧,‘紅杏褪盡綠水人家繞’。那里的‘六朝舊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瀟瀟’。”——這樣的引用不僅增強習作的文采,更顯示了作者豐厚的文化積淀。
當然,引用其實也有高下之分,指導學生學會暗引,把前人語句融入自己的語言之中去,是更高明的做法。
再如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飛上語文》:“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待殘荷聽雨聲’的蕭瑟……”——此段妙用古詩句和名言,讓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飛揚,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當然,引用不是目的,模仿的目的在于創造,更高的境界是并不滿足于引用,而是化他人語言為自己的語言。而所謂的“化用”,就是指仿效現成的語言格式而創擬出新語言的一種技巧。
如有學生仿劉禹錫的《陋室銘》作的諷刺詩《陋校銘》:“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閑情。小說翻得快,卡通傳得勤。談笑下三爛,往來游戲廳。可以談戀愛,發短信。有音樂之盈耳,無作業之勞形,老師無奈何,家長徒操心。眾人云:‘混個文憑?!薄@首仿寫詩很好地諷刺了現在一些不愛學習,只知玩樂的學生,形象幽默,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再如2004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中,有考生這么寫:“西安無言,南京無言,一個背靠秦嶺,一個腳踏長江,卻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此化用海子的名言,既妙合題旨,又翻出新意,思緒飛動,余韻裊裊。
那么這“摘得”的“紅杏”,我們要把它放在哪里呢?
公王不能隱于蒿草,美酒不能沒于深巷。這顆“紅杏”就必須凸顯在文章的最佳位置:
一、美化題目——吸引讀者的眼
古人云:題好一半文。好的文題能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因此,會作文者,是善于運用各種語言手段在標題上下工夫的。
一些高考佳作的標題,有引用詩句的,如《獨上高樓》、《莫讓浮云遮望眼》;有化用標題的,如《那山,那月,那人》(電影標題《那山,那人,那狗》)、《累并快樂著》(白巖松《痛并快樂著》)等。
二、美化題記——抓住讀者的心
題記也是設置亮點的好位置。用一句漂亮的話放在標題之下,正文之前,那無疑是讓閱卷者在花之未開之前已享荷葉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先拿出來放在題記的位置上,讓閱卷者先睹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閱讀快感。
題記可以是名言名句,或是諺語俗語,也可以是自己提煉的妙語佳句??搭侁贤瑢W的《季節平移,誰在變》(《創新作文》2006年5月號)一文所設的題記: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記
這篇佳作,從開篇即讓讀者眼睛一亮,該生將納蘭性德的這句與主題相關的名言巧借過來以此引出話題,像一聲沉重的嘆息,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調,閃現出哲理的光輝,作者的人文修養也一下子躍然紙上。
三、美化開頭——吊起讀者的胃
當然,開頭更不能“無為而治”。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什么樣的開頭是好開頭呢?古人說是“鳳頭”。“鳳頭”就是要求開頭簡潔、俊美。其中俊美就是要有美句。設想一開始就寫幾句冗長拖沓、令人費解或干干巴巴的語言,會打退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優秀的文章常常一開篇就美句連串,牽住讀者的注意力。
如2000年全國高考一考生的滿分作文《萬紫千紅總是春》的開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啊,只因身在山中,才高八斗的蘇軾亦不識廬山之真面目;廬山尚且如此,何況我們身處這個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呢?無怪乎我們各人對世上事物的感覺都不同了。
文章以詩入題,亮出觀點,用詞精煉,有大河奔涌之勢,無雕琢鋸鑿之嫌,體現了作者良好的語言藝術功底。
四、美化內容——打動讀者的情
人們常說:知人知面難知心。作文也一樣,文章再好,難讀或讀不懂,感染不了人,也不能得高分。而段首句往往是一個段落主旨所在,也是閱卷者容易見到的地方,因此,段首句應當體現主旨,展示文采,引導思路;只有將各段首句寫好了,一篇文章的脈絡往往才能清楚了。深諳應試規則的考生是很注意段首句的安排的。
有學生在《四季之樂》一文中,以四季為時間順序,用詩句過渡:“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薄耙黄嗤┮宦暻?,一支芭蕉一分愁。”“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文章的條理清楚,同時增加了文采。
有時,也可以在文章的關鍵處展示亮點。題為《莫讓浮云遮望眼》的文章主體段引用名句就十分悅目:“席慕容說:‘每個人的生命都可以成詩’。我想是的。只要我們為自己的心靈織一張濾網,濾去訛誤的字句,濾去不和諧的韻腳,再濾去浮華的詞章,剩下最純粹、最本真的自我。面對生活,擁有一個如水般安詳的心境,這樣,我們方可穿透浮云,看到陽光映照下最輝煌的自己?!?/p>
五、美化結尾——牽著讀者的神
俗話說:編筐窩簍,貴在收口。文章也一樣,結尾不好,不“善始善終”,會給人一種松散的感覺。而那些簡潔有力、生動含蓄的美句寫成的結尾,耐人尋味,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2004年全國卷河南一考生的滿分作文《信他,抑或信己》結尾:“相信自己,坐觀庭前花開花落,閑看天上云卷云舒。聽取別人,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蕩情懷。相信自己,聽取別人,方能在榮榮枯枯的歲月棧道上,一路奔放,一馬平川?!蔽奈矊θ松母形虺錆M詩情畫意:“相信自己”,引用名言來表達態度,從容豪邁;“聽取別人”,面對坎坷人生,胸懷坦蕩;最后總說,“相信自己,聽取別人”是“歲月棧道上,一路奔放,一馬平川”的前提條件。讀這結尾如品一杯酒,越品越顯甘味,作者語言妙筆生花,可見一斑。
所以,在平時的語言訓練、作文訓練中,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引用古詩詞、名言警句、歷史典故,或化用名言。當然,這不應該僅限于文章的點綴,也應該看作寫文章的一種基本要求。而這又是一種特殊而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用法。它要求考生對所引用的名言名句非常熟悉,不光是對其字面意思的了解,而且更有對該句的歷史背景、掌故、深刻含義的了解,同時還必須領會該句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以便借古論今而不只是沉迷于對古事的回憶。這樣我們的作文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值得提醒的是,追求作文語言之美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必須先在準確、貼切、規范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的典雅優美,才相得益彰,別顛倒了先后順序。只有平時注重閱讀,不斷積累,作文應試時才會懷中掏空,運用自如。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