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現代數學教學的趨勢。因此,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我們應注意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
當今高中生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表現在沒有學習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或呆坐只聽,上課不得要領,沒聽到“門道”。凡此種種,都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教學過程,也就是說參與意識差,被動學習。
一、我們教師不僅僅是一個教育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組織者。因此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對學生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現代的教師不能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嚴守“師道尊嚴”的觀念,而無法擺脫“教”為中心的思想,與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離。相反現代中學數學教師應是一個明智的輔導員,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兒。要演示正確的、規范的、典型的過程,又要演示錯誤的、不嚴密的途徑,更要演示學生中優秀的或錯誤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2.評論員和仲裁人。對學生的數學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觀點闡述內容的要點、重點及難點,同時以專家般的理論讓學生折服。指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把“怎樣做”留給他們。
3.欣賞者。支持學生的大膽參與,不論他們做得怎么樣,抓住學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贊賞。如:
【例1】求的值。
極大部分學生都是利用常規的方法,如:
此時我及時地肯定了他這種做法的正確性及合理性,對他也是極大地鼓勵。同時,也指出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使其他學生體會很深,有效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的興趣。
4.顧問和朋友。幫助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是否保持了正確性,并及時糾正錯誤。耐心地傾聽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想法和看法,有時哪怕錯誤是荒唐的。教師要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從而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沒有意義了。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于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以達到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
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于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這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
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并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問題不同解法的探索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
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呼起學生對數學的喜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三、要沖破已有觀念的束縛
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先學原理,再舉例總結運算步驟,也不一定是“講清——總結——練習”的程序。雖然提出一定的運算程序,便于學生模仿操作,但過分強調程序,就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呆板化。長期這樣學生就產生了一種很強的依賴性。可以是“自學——討論——總結”和“情景——活動——評價”等教學過程模式,讓學生站到第一線來,打破傳統觀念。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們教師不能是“主演”,而應是“導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當然我們教師也要給學生參與的時間、空間、氛圍等以及指導學生參與的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