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莊子》中的兩篇散文——《逍遙游》與《秋水》,對這兩篇散文中所體現出的思想進行闡述,同時總結出兩文思想中所具有的一些現實意義,以此來展現這兩篇散文的思想價值。
【關鍵詞】逍遙游秋水思想現實意義
《逍遙游》和《秋水》出自于先秦散文《莊子》一書,《莊子》一書的中心思想是探求個人在沉重的社會中實現自我解脫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強調“全性保真”,舍棄任何世俗的知識和名譽地位,來達到絕對的精神自由。《逍遙游》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內篇》之首,可以說是《莊子》一書的總綱,《秋水》位于《外篇》第十七首,雖篇幅短小,卻意味深長。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這兩篇散文均蘊含有豐富的人生哲學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下面將一一分析:
一、《逍遙游》的思想
首先,《逍遙游》一文集中表達的是一種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散文題目“逍遙游”三個字,我們可以理解成作者倡導的一種超然物外,悠游無為的精神世界。《逍遙游》全文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分別提出了三個中心思想,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己即忘記自身的存在,無功和無名即忘記所有的功名利祿等。三句話總體所要表達的即是將自己的形態和思想看成是虛無的事物。人生在世,不受束縛,擺脫牽制,拋卻欲望才能任意遨游,達到一種“逍遙”的境界。同時,我們通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等也可以看出散文強調了智慧的力量,并告誡大家要熱愛生命。
《逍遙游》全文氣勢恢宏,情懷博大,將我們引入一個高深的境界中,為我們開辟了一個空靈超脫的天地。文章豪邁灑脫,在灑脫中彰顯出莊子的哲學思想,達到擺脫物質枷鎖,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追求精神至上的境界,而這種人生感悟其實是對社會與人生以及對現實的思考與探索。
二、《逍遙游》思想的現實意義
“逍遙游”一詞在《莊子》中具有深刻內涵,它所代表的自由思想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對后世影響頗深。在當代社會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告訴人們要追求無拘無束的瀟灑生活,即文中所說的“無所待而游于無窮”,達到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放置于當今社會,有一定的存在價值,一方面,這種思想告誡我們不可過分看重身外之物,如財富、名譽、利益等;另一方面指導我們應該學會理性地客觀地思考問題,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做到全面,當然,也要做到重視智慧,熱愛生命。
對現今的我們來說,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整個世界都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腳步也隨之加快,物質的枷鎖越來越重,我們難免會因為不適應而心生煩躁,日漸累積之后,使得我們幾乎喪失自己的本真,喪失了對精神的追求與渴望。而《逍遙游》一文的思想則是解決這種狀態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們的人生目標不能僅局限于獲得財富、升遷加譽等方面,人生的需求也并不僅表現于物質層面上。所以,我們要做到擺脫外物的牽制,將自己的心靈開放舒展,讓自己得到超脫。從這一方面思考,我們認為《逍遙游》中的思想觀念也從側面指導我們要用全新的態度去看待問題,從而得出全新的觀點,即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應學會跳出陳舊的思維模式,超越現實狀態,培養一種積極的、理想的精神。
《逍遙游》中的思想固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文中所體現的精神至上的人生態度也是具有一定的消極意義的。精神至上,拋卻一切身外之物,尋求保全自己的最佳方法。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種思想的實質存在有逃避現實的傾向。文章開篇已經提出過,《莊子》一書的中心觀點即“全性保真”,舍棄任何世俗的知識與名譽,以達到完美的精神自由,也就是說,當人們無法與現實抗爭的時候,就應該立即放棄這種斗爭,只要自己的精神境界是絕對自由的即可。之所以說有消極意義存在,是這種思想導致人們會一味的選擇逃避離開,或者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漸漸形成一種聽天由命的生活態度。
但是,總體上而言,《逍遙游》中的思想,積極意義大于消極意義,它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調節方法,對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只要我們能正確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必能使這種思想精神產生最佳的效果。
三、《秋水》的思想
《秋水》一文主要講述的是河伯在沒有見到北海之前,一直沾沾自喜,一度認為“天下之美盡在己”,而當河伯順流東行,至于北海,見到北海的宏偉壯闊后,則感嘆自己是如此的渺小。這篇散文篇幅短小,內容較為簡單,卻是意味深長,文中所體現出的思想也是顯而易見的,通過河伯的兩次心理狀態指出兩個道理:一是不可驕傲自大,二是應有自知之明。
四、《秋水》思想的現實意義
將《秋水》中的思想放置于當今社會,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對于文章中的第一個思想,忌驕傲自滿,也就是要求我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應將眼光放遠。須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僅憑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就,或者是自己的某一處優點而自高于人。常言道,滿招損而謙受益,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并且持久地做到。過度的驕傲即是自負,而一味的自負,則使得自己固步自封,后果可想而知。社會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進步中的,所以就要求我們時時刻刻注意外界,開闊視野,擺脫狹隘的圈子,我們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樣,只守著那一方狹小的天地,只有不斷的探索才能不斷的前進,而驕傲卻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倘若一直被驕傲蒙蔽,我們就永遠無法看清自身的缺陷,也看不到社會的變化、時代的變化和他人的變化,永遠無法及時充實自己,最終只能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渺小,越來越淺陋。
其次,對于自知之明,我們知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河伯望見北海而感嘆自身渺小,而我們,也應該有河伯那樣的精神,在認清楚自己后,能夠及時反省。孔子說:吾將一日而三省,說的是一樣的道理,有了自知之明,對自我進行批評反省,才可能汲取更多的知識。只有在明白了自己的實力以后,才可以更好地找出自身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針對自己的某一方面進行改善提高。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這也就要求我們緊跟時代步伐,時刻注意鞏固提高自己。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甚至更多的挑戰,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著一種清醒的頭腦,保持著這樣一種認知,即只有不斷的完善自己,追求真知,人生才能變得更有價值。
綜上所述,《逍遙游》一文中的思想為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而這一思想的現實意義在于指導人們理性思考問題以及告誡人們勿需過分追求功名利祿等身外之物,是一種很好的調節手段。而《秋水》一文的思想為忌驕傲自滿和貴有自知之明,這兩點思想的現實意義在于指導人們不斷進取,更好的完善自身。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逍遙游》和《秋水》這兩篇散文的思想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正是其思想價值的最佳體現,而這種思想價值不僅對當代社會,也會對將來產生不可忽視的長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章培恒,駱玉明. 中國文學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 莊子[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王博. 莊子哲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魏玉梅. 逍遙游中的“逍遙”[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