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及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識。
(2)了解辭的文體特點,掌握本文的抒情方法。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充分感受在陶淵明身上體現出的精神氣質。從情感熏陶的角度,讓學生領悟到面對生活中的逆境,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教學設想】
一、本文屬于文言文,教學應圍繞“文言”(整理文言知識)、“文”(抓住辭的文體特點,一重誦讀,二明抒情,三探人文價值)兩個重點展開。
二、新課標節選了序言,就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序言和正文之間的本質聯系,從而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教學重點】
一、重點文言字、詞、句。
二、了解辭的抒情性,盡量把握好每段中作者所抒之情。
【教學難點】
一、品味語言的抒情意味。
二、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意識。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探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以舊帶新,解題明體
在導語部分,以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的文體特點及主題思想自然引出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的文體——辭及其特點,激起學生繼續了解陶淵明的興趣。
二、以“辭”帶讀,依韻明意
1.辭多六字句,都按三拍讀。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劃三拍讀。如:農人/告余/以春及。本文還有許多四字句,應以二二頓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2.辭也押韻,而且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找出韻腳的變化,就相當于找到了層次劃分的標志。讓學生邊讀邊想,理出本文的敘事線索:ui韻;辭歸——i/ui韻;歸途——un韻;抵家——an韻;室內生活——an韻;涉園——ou韻;外出——ou韻;縱情山水——i韻;安度余生。
三、以新憶舊,疏通文意
1.請學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
通假字:衡;景;曷
古今異義詞:幼稚;風波;人事;征夫;扶老
2.以新帶舊,以舊證新,歸納本文的一詞多義。
就;行;絕;懷;乘;而;以
3.找出詞類活用的句子,并說出活用類型。
4.積累文言句式。
四、布置作業
反復誦讀辭及小序,找出兩者之間的本質聯系,充分體會文中所抒感情。
第二課時
一、邊讀邊悟,研習小序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小序,快速找到作者做官的原因及辭官的原因,并找出二者的“交集”是什么。
明確:“交集”是“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做官是因為“饑凍切”,辭官是“違己”,會“交病”。這個“己”,是指自己的意志,本性,即“質性自然”。只有辭官歸隱才是“因事順心”。不難看出:序是作者對前半生道路的反省和思考。即“悟以往之不諫”。
二、順“性”理情,情線分明
抓住“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這一最本質的原因,去理清敘事背后的感情線索,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辭歸(自責自悔,自寬自慰)——歸途(焦急迫切)——抵家(溫馨歡愉)——室內生活(閑適愉快,心曠神怡)——涉園(閑適淡泊,悠然自得)——外出(輕松愉悅)——縱情山水(惋惜,感嘆,欣慰)——安度余生(樂天安命,曠遠瀟灑)
三、追根溯源,明確方法
師生共同探討,這些感情主要通過幾種方法表達的。
1.借助動詞抒懷
在辭歸一節里,借助動詞“悟”、“知”、“覺”把作者對以往為官的悔恨之情,以及現在歸田的欣慰之情表露無遺。歸途一節里,用“問”、“恨”,真切地再現了作者“戀舊林”、“思故淵”的焦急迫切。
2.描摹情態達意
在室內,作者“引壺觴以自酌”,拿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酌,再不用和官場上的人觥籌交錯,貌合神離了,自得之樂油然而生;“眄庭柯以怡顏”,再也看不到官場的污濁,同僚的丑態,看看院子里的青松,臉上便露出愉悅的神色。作者還能倚靠南窗來寄托自己傲然自得的情懷,拄著拐杖在院子里走走停停,又是多么愜意!不時的抬頭望著遠處的云天,和官場那個狹小齷齪的小天地相比,此時的心境該是何其的曠遠自由啊!從“自酌”、“怡顏”、“寄傲”、“遐觀”、“撫松”這些情態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一個無比高潔,無比自傲的陶淵明。
3.利用意象抒情
前人已有評價:“本辭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特別是室內涉園這兩節中簡直是一系列意象的組合。真可謂“濁酒庭柯南窗,柴門扶老小園,流云飛鳥孤松。夕陽西下,歸隱人在田園。”這些田園生活中簡樸的物象,進入辭中,都化作了作者質樸自然的精神。
4.巧用句式詠嘆
“田園將蕪胡不歸?奚惆悵而獨悲?”文章一開頭就用這些強烈的反問句,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作者誤入官場的悔恨之情。在暢想了回歸田園的美好生活之后,作者再次反問“復駕言兮焉求”,他要斷絕和官場的交往,縱情山水。緊接著是“已矣乎!”,“乎”“矣”連用,加強感嘆語氣。既然官場如此黑暗,田園這般美好,只有重申自己要和官場訣別!下面接二連三的反問,一問“寓形宇內復幾時”,強調人生的時光短暫。二問“曷不委心任去留”,意為既然生命有限,當讓有限的生命“委心”(隨著本性)地度過。三問“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果斷地聲明不再“遑遑”于仕途。第二、第三問飽含著作者誤入官場迷途的無盡感慨,也流露出作者回歸田園的無限欣慰。文章結尾也是結束在強烈的感嘆中,“樂夫天命復奚疑”!作者要做到“樂天安命”,沒有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自然質性,安能如此灑脫?
5.營造意境言志
陶淵明歸隱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但其不言官場黑暗,只寫回到田園以后的生活場景。這些場景和作者的感情熔鑄在一起,從而構成一幅幅具有優美意境的畫面:天好出游圖,農忙耕作圖,登高舒嘯圖,臨水賦詩圖。可以說勞動、自然、人文構成詩人充實的全副生命。作者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志向不言自明。
從這些抒情方法中,我們不難看出,辭是陶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通過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來“追”(補救)未來的生活。即“知來者之可追”。
四、品文識人情感拓展
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
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但要避免苛求古人和拔高古人這兩種極端。順勢教育學生,陶淵明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今社會也有許多不良現象,面對這種不利影響,我們是否也該保持那顆高貴而寧靜的心?
五、作業
結合已學過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說說你心目中的陶淵明是怎樣一個人。
【教學反思】
《歸去來兮辭》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所以它的抒情空間很大。又是文言文,有必要對文言進行推敲,只有文言疏通了,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作品的感情內蘊。基于以上問題的考慮,本課在設計中突出以下重點:
一、落實文言要素
抓住重點字、詞、句進行分析。要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必須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出來。疏通文意時,就不能一味地翻譯、串講,要做到前后聯系,融會貫通。對重點實詞,我采用先落實其在文中的含義,再聯系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加以佐證;對重點虛詞,用刪減法、替換法、朗讀法,讓學生體會不同虛詞的作用。對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則用現代漢語語法的實例耐心講解,使學生感到文言并不陌生。另外,我讓學生試著概括文中的語句,既讓他們明白虛詞的作用又讓他們理解文言文簡潔精煉的特點。如:心為形役,迷途知返,涉園成趣,矯首遐觀,涓涓泉流等。
二、把握文體特點
辭是高二學生首次接觸到的文體,它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兼有詩歌的含蓄凝練和散文的隨意自由的特點,而兩者都注重抒情。所以必須讓學生知道本文的抒情方法,并且讓學生把這些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去。當然,抓住辭的文體特點,也有助于學生的誦讀。
三、注重文本誦讀
有感情地朗誦課文,是把握作者感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上辭的押韻性,讀來更是瑯瑯上口。讓學生在書聲朗朗中走進陶淵明,甚至變成陶淵明,深入到文本中,同陶淵明同呼吸共命運,這對理解作者感情的復雜性意義非同凡響。
四、探究人文價值
關于陶淵明的歸隱,歷來眾說紛紜。我們不必深究孰是孰非,只要我們從他的作品中獲取民族文化的滋養,得到審美的陶冶,受到精神的凈化就足矣!
教學中的不足和缺憾是畢竟陶淵明所在的時代離我們很遠了,今天的學生很難走進辭給我們創造的意境中,誦讀時學生的感情不夠投入。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本來就不足,一些文言語法知識是制約其理解感受文本的最大障礙。再加上新課程課時緊,又增加了序文,無疑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拓展,使得學生的潛力得不到充分發展。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愉悅地走進文化經典,我們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山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