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言文教學是傳承中國古代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語文新課標從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構建了立體化的文言文教學。當前的文言文教學要改變一讀二譯三歸納的刻板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恰當處理“言”與“文”的關系,注重啟發引導,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言”“文”并重
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從最早的原始歌謠發展到今天,其成就之輝煌燦爛無與倫比。翻開那一頁頁優美的篇章,春秋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一種種鮮活的文學樣式從我們眼前緩緩流過,看到他們就仿佛看到了中國五千年以來前進的軌跡,就仿佛與那些睿智的古人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漉盡泥沙始到金”,經過時間的沖刷,留下的那些文言篇章都閃爍著金子的光芒。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承上,學校教育,尤其是中學文言文教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毫不夸張地講,文言文教學已成了傳承中國古代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文言文教學現狀與思考
不能否認的是,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存狀態有些尷尬,它不再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了。語言習慣的變化造成文言文和日常使用語言脫節;一些禮制、官職、習俗早已消亡或改變名稱,而大量冷僻字、異讀字仍然存在,這些都造成了文言文教學本身難度較大。對于教師來說,如何處理“言”“文”的關系成了巨大的難題:重“言”輕“文”則喪失了文采精華,重“文”輕“言”則常常發現學生成了看客,“言”“文”并重又發現課堂教學拖沓重復。而對學生來說,那本就不大的容身空間正在被快餐文學、網絡文學、游戲文學侵占著,不少中學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對文言文的學習非常浮于表面,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進入那深遠而廣闊的境界中去體會歷史的滄桑和空間的邈遠了。文言文盡管實際運用較少,但它仍然是社會文化得以積淀和傳承的載體,怎樣改善文言文教學現狀,運用文言文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二、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高中語文新課標從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構建了立體化的文言文教學。其具體目標除“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外,更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肯定了文言文存在的價值:“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2007年版)
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有利于積累語言材料,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有利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素質。
三、文言文教學策略
1.因勢制宜,“言”“文”并重
文言文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正確處理“言”“文”之間的關系,一堂有價值的給學生帶來收獲的課既不能是刻板的“翻譯課”,也不宜是純粹的“文學鑒賞課”。具體來說,應視課文的特點和難易程度而定。難度較大的,便偏重“言”,這就對學生自主的預習、總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則可在預習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充分領略古文的魅力。如《六國論》中條分縷析的說理和嚴謹的論證結構,《刺客列傳》中對太子丹的患得患失和荊軻、田光的慷慨悲壯刻畫得細致入微的人物描寫,《季氏將伐顓臾》師徒辯論的高潮的語言技巧和縝密的邏輯性,《陳情表》帶淚泣血的真摯感情等等,既能使學生感受到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又能帶給學生閱讀和寫作的一系列技巧。
2.抓住契機,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么讀書、解釋、背誦都將在一種半強迫的狀態下進行。所以教師必須尋找一切契機,不妨談些“題外話”,幫助學生除去浮躁之氣,靜下心來,真正進入文言文的優美意境之中。
在教授《滕王閣序》時,在提及“駢文”這個概念的時候,學生普遍對其印象不佳。原來初中時講過“古文運動”,反對的正是六朝以來內容空洞、形式浮華的駢文,可駢文絕不都是內容空洞、形式浮華的。教師可選擇一些優秀的駢文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如曹植的《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學生先有美的體驗,繼而發揮想象力,帶著對美的追求自覺地進入了美好的詩情畫意之中。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中學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參觀愛國教育基地,對高一同學我總力薦他們去一去南京博物院,讓他們去領略一下古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環境、起居習俗,看看良渚的玉器、商周的青銅器,明清的官服等等。這樣,古文中的一些事物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近在眼前的實物了。《鴻門宴》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玉玦,書上注釋:半環形的佩玉。讓同學們去看看玉玦的實物,再看看與之有關的祭天的玉璧、祭地的玉琮、象征武力的玉鉞,講講中國古代的玉文化,念念《詩經》中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能很大程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總之,引起學生興趣的契機可能是極小的、稍縱即逝的,但抓住了它們,往往能使教學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3.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文言文的語境和現代漢語的語境有很大不同,因此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對文言文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蘇教版必修二中,我發現同學們普遍反映《阿房宮賦》最易背誦,因為讀時朗朗上口,背時便如行云流水。其實古人在寫文章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用上音韻,這種韻律,只有通過朗讀,熟讀成誦,才能掌握。少兒誦詩班多偏重于韻律帶給人的美感,作為高中生僅有韻律是不夠的,須得有內容與之相結合,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步地消除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代溝”。當然,要得到最大的收益,還必須掌握朗讀技巧。在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四讀法”。一讀讀準字音,正確斷句;二讀讀懂文意,掃清字詞障礙;三讀把握中心,理解內容和結構。四讀要發揮想象,看到形象。如《秋水》中“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的浩瀚水勢,《鴻門宴》中劍拔弩張的緊張形勢,《蘭亭集序》中“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良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美景,“放浪形骸,游目騁懷”心情,“流觴曲水”,飲酒賦詩的雅事,在吟詠之間,如電影鏡頭般回放,營造出與當時相近的氛圍,自也能體會讀者當時的心情。讀文章,貴在知人論世,在這點上誦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掌握了文言文的誦讀方法,學生就能夠對課文有著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引起更多興趣,激發主動學習的需求,進而自主地去學習更多的課外文言篇章,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4.閱讀延伸,見多識廣
文言文和英語的學習是一樣的,英語學習需要有語境,漢語學習同樣如此,而文言文學習恰恰缺少語境。要想學好文言文,光靠課文是不夠的,必須加以延伸及加大閱讀量。作為課外補充,《讀本》是不錯的選擇。《讀本》中是與課文內容相關或難度相當的名家名篇,充分利用可以提高大家的閱讀水平。課外文言讀物當首選《聊齋志異》,其中的故事大家大多耳熟能詳,那緊張而離奇的情節,很快能讓大家不忍釋手,一本《聊齋》倘能讀完,文言水平必有質的飛躍。另外,《戰國策》和《史記》中的“列傳”“世家”,部分章節描寫生動,情節性強,可選擇片斷有指導性的讓學生閱讀。閱讀大量的課外文章,能夠增強同學們的文言語感,拓展學生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的知識面,是非常好的途徑。
另外,細節處理也不可忽視。在教學中可采用“成語印證法”來進行閱讀延伸。因為成語是古代語言的精華,古代詞匯的很多用法只有在成語中才保留了下來,所以為了讓學生對某個文言詞匯加深印象,我通常會找出一個含有該詞匯的成語與之相印證,由已知的(成語)來記憶未知的(文言詞匯),這樣既省勁又印象深刻。如學“厭”(暴秦之欲無厭)時,想到“貪得無厭”;學“恃”(恃粥耳)時,想到“有恃無恐”;學“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時,想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樣既可增加文言實詞的蓄積量,又能熟練運用成語,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文言文的學習是長期的過程,日積月累,便形成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寫作時,可以從文言篇章中尋找大量有說服力的素材作為例證和引證,可以引用優美的詩文以提高文章的格調,能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并熱愛它,顯示了中華民族有著永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江蘇省教科研中心、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編寫,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張中原、徐林祥 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 巢宗祺 主編.《語文教學案例與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倪文錦 主編.《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行知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