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農村學校意味著落后、閉塞與簡陋。是的,這些現象在農村教育中確有存在。可是,作為農村教育一線教師的我,則認為農村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又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因此,我們農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和挖掘農村獨有的教學資源。
一、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
新鮮的空氣、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池塘、五彩的田園、茂密的大樹、成群的雞鴨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些美麗的自然風光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應該成為我們教學的素材。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是他們學習語文的搖籃,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中,學生們對身邊的環境已經熟視無睹,他們只從課本中學到“鄉下人家的美”,殊不知他們每天都處在“美”中;他們只從課本中感受到“爬山虎的腳”的奇,殊不知他們的生活中像這樣的“奇”有很多很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要引導孩子們進入周圍世界,使他們每天都能從中發現點什么新的東西,使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成為思維和語言的源泉,既走向大自然絕妙美景的旅程。”我們語文老師應該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拓展課程空間,為學習語文服務。我們應該經常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的田野、池塘等地方進行觀察。雖然這些都是學生再也熟悉不過的景色,但也是我們學習語文的一道農家菜。例如,一次傍晚我帶著全班同學去學校前面的一個池塘邊散步,沒到池塘,我就讓他們說說遠處的池塘。到了池塘岸邊,又讓他們說說近處的池塘。孩子們七嘴八舌地道出自己的所見所感,有的說:“陽光照耀在池水中,水面泛著耀眼的波光,像是誰灑下了一堆金子”;有的說:“池水真清啊,站在岸邊,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真像一面鏡子”;有的又說:“我覺得池水一定很甜,因為風一吹來,我就能聞到一股香甜的味道”;還有的說:“看,池塘邊上的那顆梧桐樹,揮動著它的手掌,跟我們打招呼呢!”……像這樣的活動形式還有很多:放風箏、看老牛犁田、找野花野果、欣賞豐收的景象等。于是學生語言的發展,語文素養便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中形成了。
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既克服了課堂上教師空洞的說教、學生們乏味的聽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和感悟的能力。從而提高了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水平,學語文的興趣也被激發起來,最終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在鄉情民俗中學習語文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沉淀下來的鄉情民俗有著深厚的底蘊。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風俗也不一樣。在農村,有著許多有趣的習俗。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草,還流行這樣一句話“端午吃個桃,不朝醫院跑”;農歷六月六,村子里今年要娶親的人家便在這一天向女家提親;中秋節吃月餅,玩火把,回家時必須摘個棉桃裝在衣袋里;冬至時吃南瓜餅、煎雞蛋;另外平時村子里殺豬宰牛、搬家蓋房、婚喪嫁娶……這些鄉情民俗就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把這些鄉情民俗當一種語文學習的資源,獨具風味。在口語交際課上,學生們暢談著過新年;日記中“搬新家”“哥哥結婚”“清明上墳”“寶寶抓周”“中秋玩火把”……成為他們常見的題材;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還可以讓他們對鄉情民俗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在鄉情民俗中學習語文,沐浴著淳樸的鄉情,感受著語文學習的樂趣。
三、在農業生產中學習語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是農村地區的生活模式。農業生產是農村生活最主要的內容,農業生產的內容豐富多彩,也為農村孩子學習語文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1.在農業生產中識字
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各種農具和農副產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為低年級孩子學識字拓寬渠道,例如讓他們收集種子袋子,認識“種子”“玉米”“青菜”等。他們看到家中的農具或農副產品也會問:“‘鋤頭’怎么寫?”“西紅柿”三個字是什么樣子。
2.在農業生產中收集農諺語
農諺語是農民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并且這些農諺讀起來瑯瑯上口,通俗易懂,幽默有趣,連農村很多不識字的老人也會說出很多這樣的語句。例如“立秋后下三場雨,遍地出黃金”、“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清明多栽樹,谷雨下春物”、“人哄地一時,地哄人一季”、“麥怕半夜雨,稻怕午時風”……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有關于農村農諺的編排。我們生活在農村,耳濡目染,聽過許多這類語句,把他們收集起來,反復記憶無疑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3.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觀察記錄
在農村,種地、養殖是家家戶戶每天勞作的重點。學生對這些農業活動不僅熟悉,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還會積極參與其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生產活動中學會觀察記錄。我所在的農村地區,種西瓜的農民很多,我就經常和學生們到附近的西瓜地里進行定期觀察,還要求學生在家全程參與西瓜的播種、鋤草、除蟲、施肥、澆水、收獲等活動,記錄所參與的活動內容和自身的感受。學生們在觀察活動中不僅獲得大量農業生產知識,觀察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時也明白了:語文來自于生活。
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鄉村教師應該做個課程資源的有心人,引導學生們在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農村孩子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是肥西縣花崗學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