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樣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一篇出自真心的作文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人生觀、世界觀,尤其是在物質生活頗為豐富的今天,語文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重視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一、真實才會生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滿喜怒哀樂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精彩的人生。北京奧運會之所以牽動了億萬人的心,就是因為它演繹的是真實的人、真實的情。寫文章同樣如此,必須心誠意實才能真正起到反映問題、交流思想、抒發感情的作用。寫文章首先得有材料,材料從哪里來?當然是從生活中來。所以,指導學生作文時,一定要求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選取真實的、健康的材料,因為真實才會生動。我們的語文課本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師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驚天地,泣鬼神。究其原因,只有一個字:“實”,即說的是實情、實理、實事,沒有任何粉飾,因而傳頌千古。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為什么每次讀后都讓人忍不住流淚?文章既沒有獨特的結構,也沒有華麗新穎的詞句,只是如實地刻畫了父親買橘的背影,卻因為真實而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可見真實是文章的生命,真實的文章才是動人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寫真事,說實話,激勵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學習。只有認真地觀察了生活,被真實的生活所感動,進而熟悉了生活,掌握了生活,最后下筆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才會有生動感人的佳作。久而久之,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觀察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會相應地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德乃立言之本
古人云:“文如其人”。作文,首先是做人,德之不立,無以立言。人品的高下直接制約著文品的高下,正所謂“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就是這方面的典范。他的著作寫得那么好,根本原因在于他為人好。他有堅定的革命信念,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獻身精神,他襟懷坦白,愛憎分明,具有遠大的理想和頑強的斗志;他勤奮好學,堅持實踐,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所有這些,都體現在他的著作中,成為他寫好文章的重要根基。可見,作文的根本問題是做人,根底深果實才能長好,膏油加足燈光才會明亮,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的講話寫文才能立意高遠,親切感人。
既然文是人的標志,那么要寫好文,就必須先做好人。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強調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要求學生能辯證的思考問題,把握現象與本質、表與里、偽與真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不迷信、不盲從,尊重科學、尊重知識、明辨是非,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寫出高品位的文章來。譬如以“正直”為話題指導學生作文。視野狹窄、思想認識水平低的人,往往因為一小片黑云就遮住了全部視線,認為現在的社會重金錢、講關系,因而不愿意做一個正直的人。此時,教師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撥開云霧見青天”,讓學生看到陰暗的對立面,指導學生全面正確地看待問題,就會從同樣的材料中提煉出深刻、新穎的中心來,從而寫出有真知灼見的文章。由此可見,重視思想品德的鍛煉,對學生作文極為重要。
三、曲折中見深刻
客觀事物是錯綜復雜、充滿矛盾和斗爭的,一帆風順的人生幾乎沒有,即使有,那也是很單調膚淺的。“自古雄才多磨難”,只有歷經艱難挫折的人,才會對事物的本質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其人生也因此而更具內蘊。
生活中有曲折,寫文章就要寫出它的曲折變化,這樣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平庸直白的寫法難以表達復雜的生活和豐富的內容。試想,孫悟空如果不經過那些奇奇怪怪的磨難,那個猴王勇敢詼諧的性格怎會那么突出?諸葛亮如果不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這位軍師的智慧和才能怎會那么驚人?林沖如果不經歷反反復復的折磨、受辱,這位教頭委曲求全的性格怎么會那么分明?賈寶玉和林黛玉在愛情上如果不遇到那么多阻力和矛盾,《紅樓夢》大概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動人?上述種種說明,文章寫得愈復雜、愈曲折,便愈深刻、愈有生命力。因此,作文有了好題材,孕育出高深的立意,還要有高超的寫作技巧。教師應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差別,把握住事物的矛盾,學會用曲折的情節和表述方法使文章變化多端,波瀾壯闊。比如敘述線索的順序可以調動,高潮和結尾的內容可以放在前面,敘述一事時可以插入一事,論證可以不用一二三并列式,可先擺論點,層層論述,也可先擺材料,逐個分析,或綜合,或分類,總之,在結構安排上可不斷變更。在表達上也是這樣,說了正面,再說反面,用了肯定語氣,又可用疑問語氣,有陳述句,有疑問句,有感嘆句,總之,有問有答,自問自答,問而不答,有敘有議,有立有駁,有頌有斥,有長句有短句,如此交錯,變化無窮,才能曲折有致,意境非凡。如果四平八穩,總用一種句式,一種腔調,一種寫法,那就如同鐘表的擺動,機械而呆板了,哪里談得上深刻呢?
四、習慣決定質量
米盧有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借用到作文教學中,就是:習慣決定質量。
好的習慣能造就人,壞的習慣能毀滅人。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作家都很注意良好的寫作習慣的培養。唐代柳子厚就說過:“吾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以易之,懼其馳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騫而驕也。”作文教學在注重選材、立意、布局等訓練時,千萬不可小視勤寫、多練、作文前列提綱、作文后多修改等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具體指導某一篇作文時,應特別強調養成列提綱、多修改的習慣。不善于審題構思、編寫提綱,結果常常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磨刀不誤砍柴工”。寫作前充分的準備是作文質量的保證。同時,在作文教學中也不能忽視修改這一環節,要讓學生明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重要步驟。曹雪芹的《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曾改了七次,王安石為了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曾先后煉字十余次。可見,多改出華章。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多修改,不斷地修改,才能不斷地提高寫作能力,發揚優點,改正不足,精益求精,永不自滿。這樣既有利于作文,又有益于做人,二者相得益彰。
總之,作文教學絕不僅僅是單一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技巧訓練的過程,必須和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緊密地聯系起來,鼓勵學生說真話,讓學生懂得:作文,生活是源泉,思想是靈魂,技巧是關鍵,習慣是保證。作好文,必先做好人,正所謂“心靈美好語言宏,道德高卓文章雄”。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第四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