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什么,怎樣寫,是我們寫作時深感頭疼的問題,以至于我們常常覺得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也無從下筆。這是為什么呢?細思量,這都是因為“囊中無米”惹的禍。
那么,這“下鍋的米”從何而來呢?“囊中的米又如何下鍋呢”?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學會“找米”和“攢米”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中和寫作中無處不有“米”,但是這些地方的“米”往往不是現成的,而要靠我們的慧眼去觀察、去尋找,找到了“米”,還要善于積攢,這樣才能做到需要時有“米”下鍋。
1.“米”從生活中來。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觀察社會、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學會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素材。日積月累,看的多了,記得多了,作文時有物可寫,有事可議,有情可抒,還愁什么“無米下鍋”嗎?
2.“米”從閱讀中來。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還需要廣泛的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內容包羅萬千,欣賞價值大,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我們要盡可能多讀。把碰到的有價值的,寫得精彩的名篇佳段,存入作文材料庫,在閑著的時候朗讀或背誦,這樣,能逐步改造我們的語言,提高作文素質,寫起作文來,才會運用自如。如《紅樓夢》中精彩的人物肖像描寫,《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哲理名言“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更要摘錄下來,熟讀成誦。課文教材也是我們學習語言取之不盡的倉庫。課文中所表現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最好素材,課文中所描繪的山川風景、自然景物可以成為學生寫作參照的對象,許多古詩文中的至理名言可以成為寫作中很好的論據。我們隨手就能拿到的報紙、雜志,是我們了解世界和社會窗口。信息量的積累不正是寫作量的積累嗎?多讀,能陶冶我們的性情,能培養我們高尚的道德品格,能拓寬我們的思路,彌補我們生活的缺陷,還能拓展我們搜集積累材料的空間,把歷史和現實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材料更廣泛、更充實、更具有說服力。
3.“米”從動筆中來。我們勤于動筆,可以有效地積累生活素材,還可以幫助有效地選取素材。在學生中,就有好多同學養成了寫日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他們習作時,選材得心應手。多留心觀察,隨時動筆寫作,那怕只是一段或一句都是我們的靈感。時間長了,習慣了,看到想寫的事物就有動筆欲望了。
二、學會“篩米”和“煮米”
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從閱讀中、從觀察中積攢了一定數量的“米”,但是這些“米”不一定都適合我們的胃口,或者說不適合我們這次寫作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篩米”,要能夠從眾多的材料中篩選出做能說明問題、突出中心的材料來。當然,這些材料也不是串聯起來就能成文的。這就像熬粥一樣,必須把米放在鍋里,用大火煮,文火燉,方能熬成噴香可口的粥。
首先,要學會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寫到文章中去的材料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和為主題服務的。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梳理,以便于在寫作時運用自如。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的基本方法是進行分類。
其次,要學會對素材進行加工整合。歸納梳理好的素材,還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比如,寫昭君出塞,可以贊美王昭君的為和平而獻身的奉獻精神,可以寫王昭君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之情,還可以寫在旅行途中看到昭君墓后產生的聯想。只要勤于動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些典型素材進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會發現,許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
最后,要學會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素材。許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動地抄寫到文章中來,這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因此,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素材。在寫文章時恰當地運用素材,對于中學生的寫作而言,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其一,將原本比較復雜的、比較長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敘述,加以壓縮;其二,對原來比較簡短的素材加以擴展,使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其三,結合所需要表述的觀點對所選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讓文章的材料和觀點結合得更加緊密。至于該采用哪一種方式,就需要根據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質來予以選擇使用。
通過仔細的觀察、多角度的思考、勤練筆頭,在生活中、在閱讀中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就能挖掘出寫作的源泉,讓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