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課改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挑戰、激情與喜悅。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存在著許多的誤區。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光憑激情和熱情去面對新課改,而應有方法、有步驟,并且必須在每一段的實踐中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我們要透過表面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通過冷靜、客觀、科學的分析理清認識上的困惑,以積極有效的探索與解決策略來糾正教學實踐行為上的偏差,從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實踐反思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新課程改革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材讓我們耳目一新,使基礎教育煥發出勃然生機。本以為,投入新課程改革實踐中,以前在教學中所碰到的諸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然而,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進行,課堂上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新問題。課堂雖然活躍但容易失控,讓學生自主探究但到頭來還需要教師“炒冷飯”,從頭講解,真正的知識點無法落實,班級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等等許多現象。筆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有深深的體會。我們是否真正領悟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們都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實踐中我們應保持清醒的大腦,時刻反思,以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夯實基礎,發展綜合能力
教育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夯實基礎與發展各種實踐能力都是教學的目標。當前,課堂教學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學生忙于搜集、整理活動材料,小組忙于熱火朝天、旁若無人地討論,教師忙于組織、展開一個個活動,穿梭于各小組之間。活動對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因而現在課堂上呈現了較多的這些活動,這是正常合理的。但當前的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散漫的、隨意的、膚淺的、局限于表層的活動,活動缺乏明確的目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熱鬧場面而活動,我們必須予以關注。這些現象應值得我們深入反思:新課程改革實踐中,該怎么教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我想要從兩個層面入手:1.應抓牢雙基,當堂鞏固,形成學科體系,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以“活動促學生發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活動的設計不應只注意其外在表現方式,而應更注重其根本目的,使活動真正具有教育價值并適合于學生。反之,只追求活動場面的熱鬧,忽視對活動效果的關注,將使活動流于形式而難以收到實效。2.加強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教師對活動的指導水平,將活動形式與活動的有效性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形式與效果的統一。
二、理性學習,師生高效合作
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其中過程和方法最為關鍵,因為它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投入的情感、態度,更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何種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新課改倡導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形式進行學習。然而,課堂教學中,對于這些學習方式的引導和運用,我們仍存在許多誤解,學習方式流于形式,作秀味道太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探究活動遍及各個學科,從自然科學到語文、社會、英語、音樂課,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問教育對象、知識內容,盲目探究,過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卻無視探究的成效,重探究的內容而無視探究的實際條件。課堂評價硬性規定講解不得超過多少分鐘,以至于教師不敢講解。但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多內容都是單純通過學生的探究無法解決了的,以至于在課下教師還要花精力時間重新補充講解。
現代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兩種。陳述性知識通過教師講授就可以掌握和記憶;程序性知識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個體性和活動性,不能單靠講授、告訴的方式為學生掌握,而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運算、探究、體驗等具體活動才能轉化為內在技能。由此可見,接受學習、探究學習方式各有其適用的知識類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新課程改革盡管凸顯了對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各種學習方法都各有優點和局限。
三、認真思考,恰當有效引導
新課改在熱切的期待中隆重登場。在運用新思想、新理念嘗試與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情況。沒有考慮到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摒棄以前舊有的模式、方法,熱情高漲地運用新型的學習方式進行轟轟烈烈的嘗試,課堂活躍熱鬧了可學生學的效果不大,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于是觀望徘徊,出現急躁情緒。
由此,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對于新與舊、取與舍我們必須進行冷靜的判斷。教育每一天都是新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把舊有的東西全然拋棄,因為教育改革與創新不能割斷歷史。因此,對學習內容的取與舍、對學習方式的選擇不能太理想化,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背景加以考慮。教材編寫的版本過多,編寫內容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在一些農村地區,有關都市題材的課文被替換掉,反之,在城市,則取消了反映農村生活的諸多內容。過去的教育、學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活動嚴重隔離,從根本上排斥了人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新課程提倡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強調課程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謀求科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和諧統一,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作膚淺的、表層的理解。為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忽略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究,是與新課程精神相違背的。對于學生,我們也應進行適當引導。有的學生認為新課改的教學應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課堂教學,他們是學習主體,是完全自由地想學什么都可以。對于學生這種簡單的理解,教師應及時地糾正。在這里,必須澄清的是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并不等于學生要親歷、實踐一切。實際上,事事都親歷、體驗、實踐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我們現在看來是間接經驗的東西,在別人、前人卻可能是直接經驗的東西。因而,在充分尊重和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利用已知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究和學習,不斷促使學生變未知為已知,再拓展到對更廣泛、更高水平的未知世界的探究。總之,任何時候,教育都需要引導、整理、改造和豐富學生的經驗,避免這種只滿足于學生當前的需要和興趣、只停留在零散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中,而缺乏必要的拓展和提升。
四、注重個體,突出學習整體
新課程將實現學生充分的、有個性化的發展放到了突出地位,強調注重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以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課程改革是一種以人的培養為出發點和旨歸的教育改革活動,要強調人的發展,突出人的作用。這就需要不斷回到對象上,不斷理解,從而拋棄主觀隨意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問題,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只有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構建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對這個知識的理解。而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視,學生獨立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后,并不意味著他的解決策略是最佳的、他的個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確的。教師在此過程中,應通過對話、提問、合作反饋等交往環節來促進其對于知識的深層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性所導致的主觀認識上的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整合到最優的解決策略上。這是一種既集中又發散的方式,教師應讓每個學生發出個人的聲音,但同時又要引導學生獲得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將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思維方法的必要優化相結合,將理解的個性化、獨特性與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統一,這才是新課程理念的本意。
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的精神、理念要轉化為實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以上凸顯的種種觀念與行動中的困惑與偏差,反映出新課程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成長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復雜和艱巨的過程。因為變革是個漫長的旅程,它注定是一條崎嶇不平、充滿荊棘的道路,其中會發生怎樣的情況現在很難預測。因為是旅程,所以遇到困難和矛盾都是在所難免的,然而追求與探索不會終止。在實踐中反思,能讓我們及時地發現問題,冷靜地分析認識到理念與實踐的差距,以不斷改進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學。在反思中實踐,能讓我們找到理念和行為之間的差距,使新的教育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縣八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