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這一課時,對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兩兄弟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感悟。現(xiàn)就本人的一點粗淺認識寫成文字,總結如下。
一、預設是生成的基礎
新課程背景下,許多老師為了所謂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由“導演”迅速變成“制片”,于是乎語文課變成音樂課、美術課、表演課……學生在課堂上無論生成什么,老師都一股腦兒給予充分的肯定。
其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在備宇宙的三大特點(宇宙是物質的、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宇宙是運動的)時,就預設了一個鋪墊的問題。請同學們用“宇宙是_______的”這一句式來概括宇宙的特點。學生很快生成“無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宇宙是運動的”(見書20小節(jié))答案,但宇宙是物質的這一特點學生很難生成,因為課文中沒有現(xiàn)成的語句來表述,于是我又預設了一道簡單的思考題:宇宙究竟有哪些物質組成的?學生迅速從書中找到答案:宇宙是由恒星、行星、星云、銀河系、恒星系等物質組成的。我繼續(xù)追問:把“宇宙是由恒星等物質組成的”這句話再濃縮成“宇宙是_______的”。這時學生都能回答“宇宙是物質的”這一特點。再如講授本文說明順序時,我鏈接了說明文的三種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排除時間順序以后,學生迅速能生成本文的空間順序是由近到遠,而邏輯順序很難生成。于是我又設計了“作者怎么知道別的恒星系也會有行星的?”太陽有行星(已知)——其他恒星也有行星(未知,作者推測),經(jīng)過一個鋪墊性問題后,學生就能準確生成預設的答案。
二、預設給生成留足空間
著名教育家葉瀾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式”。筆者在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后,就讓學生思考:課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并體會它的作用。學生較快生成:課文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這五種說明方法,對于其他說明方法沒有同學再回答。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再思考究竟還有沒有其他說明方法?一斷真空后,終于有一個學生說本文還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文法,并舉例加以論證。如課文第12小節(jié)第一句話“大約一千萬萬顆以上的恒星組成一鐵餅形狀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銀河系,太陽也在其中。”這句話是對銀河系下了一個定義。我首先對這位學生給予表揚,他找的這句話最像下定義,但不是下定義,而是作詮釋。然后鏈接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qū)別,告訴學生下定義的基本句式是一個判斷句。如“人是一種會生產勞動的高等動物”。同時定義中的特點必須是本質特點,而不是外部特點,或者是某一方面的特點。作詮釋的要求就比較寬泛,如本文12小節(jié)的這句話僅僅是對銀河系的形狀作了一個形象的說明,沒有說明銀河系的本質特點,所以這句話用了作詮釋,而不是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學生以此類推,又找了課文第6小節(jié)“恒星有各種各樣的,但是全部都是灼熱的、龐大的氣體球,全部是發(fā)光發(fā)熱的”這句話,一致生成是作詮釋。根據(jù)下定義的要素,我再讓學生把這段話變成下定義的格式,學生最終生成:恒星是灼熱的、龐大的、自身會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球。
三、生成是預設的升華
反思過去的教學,我最害怕學生節(jié)外生枝的生成,一直希望學生所有的生成都在自己的預設之中,那種課才叫“行云流水”。其實希盧姆早就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因為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不是教師可以主觀決定的,也不是都能預料得到的,基于這種認識,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動點生成,并隨機引導。在分析本文準確語言時,我讓學生自由提問,再由學生討論解決。如課文中哪句話中哪個詞語為什么不能刪去?或哪個詞語為什么不能換成其他詞語。學生爭著找了很多語句,如表面溫度至少有三千攝氏度,“表面”一詞能否刪去?“至少”一詞能否刪去?這邊學生問,那邊學生答,課堂教學如火如荼,得心應手。突然一位學生舉手發(fā)問:“老師,課文中說許多紅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裝得下八十萬萬個太陽,八十萬萬能否換成八十億呢?”這一問題完全超越了我的預設,多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時遇到問題要冷靜。這一問題讓我想到小時候,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話:四萬萬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四萬萬”為什么不說“四億”呢?看來“萬萬”和“億”意思一樣,表達效果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我就啟發(fā)學生“萬萬”和“億”有什么不同。一段時間思考后,有個學生舉手回答:“萬萬”是疊詞,疊詞有強調的意味,又一個學生舉手回答:“萬萬”一詞讀起來順口,響亮,更能表現(xiàn)宇宙的無窮無盡的特點。最后學生迅速生成科學小品文語言在追求準確的同時,也力求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
鐵打的教材,流水的兵(教師、學生),每一個個體對文本的解讀都有他個性的色彩,正是這些個性的解讀,讓經(jīng)典的教材煥發(fā)新的活力,讓預設和生成這一對孿生兄弟在開放民主的課堂上比翼雙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陳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