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土地密集型農業專業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的同時,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業也出現了新跡象。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設施農業生產大國,面積和產量穩居世界第一,其中面積約占世界的90%。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國共有設施蔬菜5020萬畝,節能日光溫室854萬畝,設施蔬菜總產量1.68億噸,占全國蔬菜產量的25%,設施農業年產值達到3000多億元。據測算,中國設施農業栽培吸納勞動力6000多萬人,加上產前、產后共吸納勞動力近1億人。這意味著更多的勞動力從土地密集型農業轉移出來。
產業集中度較低的另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養殖業對資本的吸引力也在增加。以養豬為例,根據國家農業部統計,2000年以前,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比例僅有23.1%,絕大多數生豬為農民散戶養殖。如此低的產業集中,吸引了高盛、網易、復星等非農業資本的青睞,這也促使了該產業出現了資本密集型發展的趨向。到2008年,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比例已經突破50%。
在傳統概念中,農業科技推廣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除了政府外,個人和私營部門不愿生產和供給,也因此,農技推廣在過去的20年處于不斷弱化的狀態。但今天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廣泛使用,對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提出了新需求,以永業集團為代表的公司及私人資本已經在積極介入。
2009年12月18日,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和他團隊剛剛在納斯達克交易所完成開盤敲鐘儀式,華爾街秀場的榮耀和公開募集到的7000萬美元。
12月下旬,甘肅武威普降大雪,氣溫一度低至零下10度,永業科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依然每天到田間地頭巡視,查看施用了“永業生命素”的農作物耐寒情況。每天的產品銷量和服務質量,都通過互聯網傳到永業集團北京總部,這是吳子申每天下班前必須了解的重要數據之一。
永業科技服務站是深入到中國農村最基層的農業技術服務站,永業招募的數千名大學畢業生,在這里一方面是將永業的科技產品和專利技術提供給農民,指導他們進行種植和養殖,生產出高產量、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另一方面,他們還擔負著向農民普及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和專業指導的任務。吳子申設立了“永業農技服務基金”,用于支持當地農戶的科技知識普及講座,購買農業科技圖書,并扶持農業致富帶頭人。這個已經發展到8000家的毛細血管網絡還計劃組織農民成立經濟實體,打通農產品的城鄉渠道,開展各項城鄉合作實驗,從市場和銷售的角度幫助農民降低風險和提升收入,在產品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做農民的“農業經紀人”。
“我們把農戶視為一個經營性的企業,能讓他們賺到錢,就是永業的成功。”吳子申這樣解釋他們的服務創新和產業鏈整合。
與永業一樣在悄悄改變農民身份還有世界最大的玉米種子商美國先鋒良種有限公司。2009年9月,先鋒良種在中國大面積推廣GRM(Grow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農戶關系管理系統。通過向每一個農戶發放農戶卡,從經銷商、零售商的電腦網絡終端搜集農戶的生產需求信息,用數字化方式第一時間全面掌握市場營運狀況,先鋒公司希望,到今年6月,全國將有100名經銷商、1500名零售商和100萬農戶參與其中。整個系統一旦全面運行,將積累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農民種植數據和信息,便于農戶參加各類培訓活動,同時農民還可通過手機及其他終端定向接受優良種子及農情信息,據此以最快速度調整生產計劃。
在先鋒良種的眼中,農民就是客戶。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安博泰對此表示贊賞。“這樣的事例在國外也有,不僅從農民轉變為企業主,還有許多農民將自己的土地入股到農業公司,這樣他們就成了股東。”他說,“這種現象在中國會越來越多,中國農民將因此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存狀態,因為他們真正融入到了整個社會的商業脈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