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季節,走進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永豐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賞心悅目的優美圖畫:青山環抱村莊,涓涓流水穿村而過,綠樹掩映農房,墻白瓦紅,道凈路暢。在這里,記者目睹了沼氣應用給農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多一個沼氣池,多一片綠
“建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加上配套的管道和灶具,政府補貼了1000多元,我們只要出勞力就可以了。”
“現在農村的條件并不比城里差。”初春時節,當記者走進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永豐村,村民黃禮友熱情邀請記者去他家看看。
在黃禮友家,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干凈整潔的廚房和衛生間。“這是使用沼氣帶來的新變化,為了配合沼氣工程,我們進行了‘改廚改廁改欄’,改變了‘臟亂差’的面貌。”黃禮友說。
在他家廚房,黃禮友打開沼氣灶,一團青藍色的火焰躥了上來。“我們一家9口人,一日三餐都用沼氣,晚上還能用沼氣燒熱水洗澡。”黃禮友說。
在黃禮友家廚房邊上,記者見到了他家的沼氣池。這個沼氣池設計很精巧,進料口連通了衛生間、豬欄、雞舍,而出料口也設計了儲肥池。“沼氣池用起來真方便,”黃禮友向記者比劃著說,“人畜糞便用水沖到池里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來做飯,沼液和沼渣可以用來當肥料。”
“建這樣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加上配套的管道和灶具,政府補貼了1000多元,我們只要出勞力就可以了。”黃禮友說,由于沼氣池好用,花錢又少,村民都爭著建,“我們村去年就建了15口沼氣池。”
“沼氣帶來的變化遠不只這些呢。”村民張繼和向記者介紹說,以前做飯都燒柴火,廚房里煙霧繚繞,草木灰能在灶臺上落一層,現在家家廚房都亮堂堂的。
“以前燒柴就得上山砍,時間一長山上的樹就少了。現在都燒沼氣,連砍柴刀都生銹了,山上樹自然多了,山上都長滿了草木,門口的溪流也變得清澈了。”張繼和對記者說。
“以前農村牲畜糞便得不到處理,滿地都是,雨天污水橫流,夏天孳生蚊蠅,很容易傳染疾病,現在有了沼氣池,蚊蠅少了,疾病也就少了。”黃禮友說。
“一個沼氣池,一年可節約柴草2.5噸,相當于0.35公頃林木。對保護森林生態大有好處。“靖安縣沼氣站站長泉竹根告訴記者,多建一個沼氣池,等于多保護一片森林,同時還凈化了環境。目前,靖安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3%,成為江西省生態環境最好的縣區之一。
多一個沼氣池,多一片有機田
“施用沼氣肥的水稻田,三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16%,不僅減少了農業投入,而且大大減少了環境污染。”
3月24日,記者來到靖安縣香田鄉吉洛村時,正好是吃午飯的時間。36歲的村民張小珍正在沼氣灶前做飯。“沼氣灶跟城里的煤氣灶差不多,特別好用,以前用柴灶做飯,又要生火又要管著鍋里,很費事。現在方便多了。”
泉竹根告訴記者,隨著沼氣技術的發展,現在沼氣池管理越來越方便,在家留守的婦女和老人都能用好,等于節約了農村勞動力。
“靖安縣位于江西西北部,原來冬天沼氣不好用,現在技術改進了,只要加料足,一年四季都能用。”泉竹根說,“這些優點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戶意識到沼氣是個好東西,不少農戶都積極申請建造沼氣池。”
吉洛村養豬專業戶張運南家里就建了兩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他告訴記者,他養了100多頭豬,每天豬糞被收集起來,放到沼氣池里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來做飯、洗澡;沼渣用來肥田;沼液則用來給家里100多株 柑施葉面肥,效果比化肥好多了。“沼液是有機肥,施在葉面上,不但種出的果實好吃,而且能減少病蟲害。”
介紹完,張運南拿出一袋 柑,非要記者嘗嘗。記者嘗了嘗,味道果然很甜。
“有了沼氣池,你一年能節約多少化肥和柴火費用?”記者問。
“柴火現在都不需要外購了。有了有機肥,化肥用量能減少一半,粗略估計,一個沼氣池能帶來1500元左右的效益,我家兩個沼氣池差不多能帶來3000元的效益。”張運南告訴記者,他們家已經形成了“豬—沼—果”的生態產業農業循環鏈條。“豬多糞多,糞多沼多,沼多肥多,肥多果多。不少村民家沼氣池缺少豬糞,都來這里買。”
“沼氣是優質的農家肥,對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及耕作性能有積極效果。施用沼氣肥的水稻田,三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16%,微生物十分活躍,農民施用化肥農藥大為減少,不僅減少了農業投入,而且大大減少了環境污染,為開發綠色、有機食品開辟了一條有效的技術途徑。”泉竹根笑著說,“建一座沼氣池就等于建了一條有機肥生產線。”
記者了解到,香田鄉沼氣建設三年多來,已經建了1500多個沼氣池。產生的大量有機肥有效促進了綠色農業的發展。
近萬沼氣池 推動農業生態化
“圍繞農村沼氣池,靖安縣已形成了‘豬—沼—果’、‘豬—沼—稻’、‘豬—沼—菜’等多種循環經濟鏈條。”
沼氣池建設的快速推進,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靖安縣委宣傳部部長胡健告訴記者,江西省一直非常重視農村沼氣項目的發展,出臺了各項政策、并劃撥專項資金來推動農村沼氣池建設。
記者了解到,江西省靖安縣作為國家農村能源建設項目實施縣,在世行和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支持下,從2001年開始在全縣實施沼氣工程建設。縣鄉黨委、政府把沼氣工程作為民心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程來抓,抽調責任心強、懂技術的干部和專業人員深入建池農戶家里幫助規劃、設計、選址、建池等。政府扶助每戶建池農戶700元至l300元,同時進行改水、改廁、改豬牛欄。縣鄉兩級政府還經常舉辦沼氣使用和維護的培訓班。縣里每個鄉鎮都配了沼氣員來幫助農民解決使用沼氣中遇到的問題。
靖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左春勝說,“農民看到沼氣池好用,都爭著建,目前靖安縣用上沼氣的農戶已有9118戶,遍及全縣11個鄉鎮。”
“沼氣工程建設為縣里生態農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左春勝告訴記者,農戶家的豬、牛、人糞進行無害化集中處理,農業廢氣物中的有機質變為了沼液、沼渣等高效有機農家肥,用于種糧、種果、種菜等,減少了農民購買農藥、化肥等開支,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目前圍繞農村沼氣池,已經形成了‘豬—沼—果’、‘豬—沼—稻’、‘豬—沼—菜’等多種循環經濟鏈條,提高了農業生產能量轉化率和物質循環率。”泉竹根介紹說,全縣8萬多畝柑、1萬多畝綠色大米及蔬菜、茶葉、西瓜等農作物實現了無害化生產, 柑畝產由以前3000多公斤增加到現在的5000公斤至7000公斤,優質品率達96%,市場價每公斤達兩三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并取得國家綠色食品合格證書,出口到荷蘭、越南等國家。
目前,靖安縣已被列入全國綠色食品原料( 柑、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全國生態工程建設示范縣行列。
采訪札記
重視沼氣池后續管理
農村沼氣是典型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沼氣將種植業與養殖業連為一體,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形成了農業生產內部的良性循環,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建設農村沼氣,把農村的“三廢”(秸稈、糞便、垃圾)變成“三料”(燃料、飼料、肥料),實現了“三凈”(家居凈、庭院凈、飲水凈)和“三省”(省柴、省電、省勞)、“三增”(增肥、增產、增效)、“兩減少”(病蟲害減少、投資減少),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農民增加了一個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同時,農民用上沼氣灶,放下砍柴刀,減少了森林的砍伐,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鞏固了封山育林的成果,使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環境更優美。
由于農村沼氣的種種優點,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近年來,沼氣池建設在農村已成燎原之勢。但是,在記者采訪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努力改進的地方。比如有的地方“重建輕管”,不少農民對家里的沼氣系統如何維護并不了解,有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難處理,這必然會影響沼氣的使用甚至帶來安全隱患。因此,需要有關部門積極加強培訓以及構建覆蓋鄉村的服務體系,管好這些沼氣池,使農村沼氣得到高效利用。
值得重視的是,隨著農村生產力的進步,農業生產集中化與沼氣池分散化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養幾頭豬,與之相配的沼氣池自然“有料可用”。現在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散養生豬的農戶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養豬場,不少養豬場往往有自己配建的大型沼氣池。一些農戶家的小型沼氣池正面臨“買糞下池”甚至無料可用的狀況。
對于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有關部門應加以重視。一是可以村為單位探索建設大型沼氣池,適應農業生產集中化的需要,提高沼氣生產效率。二是引入“沼氣物業管理模式”,建立農村有機質周轉市場,使沼氣原料得到有效保障,沼肥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