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但1998年國家放開棉花經營后,棉花質量卻下降,市內不少紡織企業不得不大量調用進口棉和新疆棉。白花花的棉花為什么加工不出好皮棉?問題出在哪里?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查。
德州市棉花曾輝煌一時
德州市是全國重點產棉區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市植棉面積迅速增加,1978年至1984年,全市棉花生產以每年100萬畝的速度遞增,1984年達到頂峰,全市植棉面積491萬畝,當年收購總量43.5萬噸,占全省的1/4、全國的1/14,許多農民靠種棉花迅速脫貧致富。伴隨棉花的豐產豐收,德州市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迅速發展,棉花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40%左右,棉花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60%,棉花產業提供的利稅占財政總收入的35%,棉花加工、紡織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棉花對當時德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異性纖維困擾紡企
德州市既是產棉大市,也是紡織大市。目前全市擁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397家,其中棉紡企業180多家,紡紗能力450多萬錠,棉紡能力為全省的1/7、全國的1/20,從業職工15萬人。2009年該市紡織服裝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2億元,利稅38.96億元,紡織行業已成為德州市的支柱產業。據了解,德州市棉紡企業年用棉量45萬噸左右,本地每年可生產20萬噸左右,理論自給率不到一半。但實際上市內大型棉紡企業很少用當地棉,只有小型企業用當地棉。紡企不愿用當地棉的主要原因是異性纖維含量高和混等混級。相比較而言,紡企更愿用美國棉花和新疆棉花。因為美國是大規模農場種植,機械采摘,棉花一致性好,無異性纖維。新疆是規模種植,每戶上百畝,容易管理,一致性比內地棉好,異性纖維較少。
1999年以前,國家對棉花實行統購統銷,由供銷社系統棉花企業和農業部門良種廠統一收購加工。1999年國家放開棉花經營后,大量民營企業加入棉花收購加工行業。2004年至2005年德州市棉花加工業達到最高峰,當時有800多家企業參與收購,其中90%是民營企業。全市棉花加工能力達200萬噸以上,是實際產量的8倍多,加工能力嚴重過剩。棉花市場放開后,農民在摘拾、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把不同級別的籽棉摻混在一起,同時也帶進了一些異性纖維。企業則混等混級收購,造成皮棉品級混雜、質量下降。
近幾年,德州市棉花企業已經加工不出一級皮棉,二級皮棉不到10%,大部分為混級的三四級皮棉,既破壞了棉花資源、減少了棉農收入,又給棉紡企業紡紗帶來了很大麻煩。
如何提高棉花質量
近幾年,有些大型棉花企業收棉后專門雇人挑撿異性纖維,這雖然能降低異性纖維含量,但一致性差問題無法解決。目前,德州市棉花種植還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不可能實現機械采摘。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也是最根本的辦法是從源頭上采取措施。目前,不少地方成立了棉花專業合作社,在增加棉農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棉花質量,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推廣。2009年,省供銷社大力開展棉花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通過棉花規范化種植、科技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實現棉花的產業化經營。武城縣供銷社作為全省7個試點縣之一,2009年4月組建了天元棉花專業合作社,吸收入社社員4108戶,入社棉田1.6萬畝。耕種環節,專業社為4個分社配備了測土配方儀器,為社員提供土壤養分檢測服務;統一購進棉花良種9800公斤、化肥2600噸,以較低價格直供給社員。生長環節,聘請兩名農藝師舉辦植棉培訓班16期、夜校4期,具體指導棉花生產管理;做好蟲情測報,統一時間、統一用藥防治病蟲害。摘拾環節,為社員統一發放棉布帽、包、袋2000套,杜絕異性纖維混入。收購環節,由專業社組織社員統一到天元棉業公司交售,或由天元公司組織人員進村統一收購,收購價每公斤比市場價高0.20元,共收購社員籽棉110萬公斤,增加社員收入22萬元。棉花專業社為社員提供各項技術服務,提高了棉花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