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王致和”、“白家”先后擎起海外維權大旗后,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近日也加入追討被境外搶注商標行列。記者5月18日從洽洽公司了解到,洽洽狀告德國“李鬼”案將于近期在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開庭。
歐洲市場遇“李鬼”
“2006年,我們正準備深入拓展歐洲市場,卻驚悉‘洽洽’商標被德國一家公司搶注了,而且對方還特意向德國海關申請了海關保護。這樣一來,根據歐盟的規定,不但‘洽洽’商標不能進入德國國門,整個歐洲市場都對洽洽公司關上了大門。”談及商標遭搶注一事,洽洽食品市場總部副總經理李會芬心情仍然不能平靜。
據李會芬介紹,早在2002年,洽洽就已申請馬德里國際注冊,覆蓋范圍包括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新加坡、印尼等幾十個國家。因為當時歐洲的市場情況并不是很好,所以暫時沒有在歐洲市場進行商標注冊,而是將歐洲納入第二批注冊行列。
正是這一遲疑,給德國公司的搶注留下了機會。2005年5月1日,德國OKAIImportExportGmbH(以下簡稱歐凱公司)向德國商標專利局申請注冊“洽洽“圖形、商標和英文商標,并于同年9月3日獲得注冊,而且該公司還特意向德國海關申請了海關保護。直到2006年11月,洽洽公司才獲知29類、30類、35類“Chacheer”英文商標和“洽洽”圖形商標在德國被歐凱公司搶注。
李會芬說,歐凱公司是柏林一位德籍華人開辦的百貨公司,主要經營來自中國的食品。該公司曾在2003年2月24日通過北京中咨佳松進出口公司向洽洽公司進口價值1235歐元的“洽洽”系列產品,2005年5月8日通過北京中咨貨運代理公司向洽洽公司定購價值2326歐元的“洽洽”產品。
協商未果提起海外訴訟
李會芬告訴記者,獲悉這一消息后,洽洽公司立即與歐凱公司取得聯系,希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然而,歐凱公司竟開出了20萬歐元的轉讓商標天價。
洽洽公司認為,歐凱公司竊取了商標,反而要把商標作為籌碼,和商標的主人換取利益。對這種沒有誠意的行為,洽洽公司決定,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民族品牌的合法權益。
2009年11月,洽洽公司委托專業律師先向歐凱公司發出一份強硬的律師函進行警告,聲明洽洽公司在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注冊了“洽洽”商標,受到法律保護。洽洽公司要求歐凱公司在德國商標局更改注冊,將“洽洽”商標無條件歸還,并限期10天答復。
幾天之后,歐凱公司回函稱,洽洽公司雖然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注冊了商標,但商標注冊有地域性特點,歐凱公司在德國注冊“洽洽”在先,受到法律保護,歐凱公司不會放棄“洽洽”商標。
2010年1月,洽洽公司正式向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歐凱公司注銷非法搶注的“洽洽”商標,維護中國馳名商標“洽洽”的合法權益。2010年3月1日,慕尼黑地方法院正式受理洽洽公司起訴歐凱公司的申請并向歐凱發出法庭傳票,定于今年4月27日審理此案。
洽洽食品的代理律師杜寶成告訴記者,歐凱公司的回函忽略了一個關鍵的事實:其曾作為經銷商大量銷售過洽洽公司的產品,所以對洽洽公司的商標是明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歐凱公司還去注冊“洽洽”商標,是一種惡意搶注。根據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對知名品牌進行搶注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對于這種不正當行為,其獲取的商標權不受法律保護。
“商標注冊不是誰搶走了就一定能獲取利益,手段是否正當,是知識產權案件審判中的重要依據。”杜寶成說,因歐凱公司的行為具有惡意注冊的性質,洽洽公司還依據德國法律,提出了懲罰性賠償的要求。要求歐凱賠償因惡意搶注“洽洽”商標造成的損失15萬歐元,并且承擔所有訴訟費用。
訴前保障難阻維權決心
然而,就在臨近開庭之前,歐凱公司突然在程序上提出了訴前保障措施,認為洽洽公司為外國公司,在德國沒有任何可供執行的財產,一旦洽洽公司敗訴,歐凱公司權利無法得到保障。歐凱公司要求洽洽公司首先繳納訴訟保證金。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經審查后,對歐凱公司的主張予以認可,要求洽洽公司在兩個月內先行繳納1.75萬歐元的訴訟保證金,否則視為撤回訴訟。“他們在實體上不抗辯,卻在程序上設置障礙,用約17萬元的保證金來嚇阻我們,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維護民族品牌的決心。”李會芬說,接到通知后,洽洽隨后按法律要求匯去了1.75萬歐元的訴訟保證金,并等待慕尼黑地方法院通知新的開庭時間。
4月30日,慕尼黑地方法院發來歐凱公司答辯狀,雙方就爭議問題相互進行答辯。“雖然對方給開庭設置重重障礙,但更堅定了我們民族品牌海外維權的決心。德國案子就是表明企業決心,本案有望近期開庭。”李會芬說。
中國商標進入境外被搶注高峰期
事實上,與“洽洽”一同遭到境外搶注的,還有“王致和”、“白家”、“今麥郎”等。北京百世福達時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浩介紹說,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一些知名企業和老字號商標在海外屢被搶注。如,全聚德公司曾以10倍價錢買回在香港被搶注的“全聚德”商標;“狗不理”商標在日本被搶注一案糾結多年;“海信”商標被德國西門子搶注,討回商標付出了50萬歐元;“六必居”、“紅塔山”、“五糧液”、“康佳”等知名品牌也均在海外被搶注過。最近,又傳出“五芳齋”在澳大利亞遭搶注的消息。可以說,現在,中國商標已進入了被境外搶注的高峰期,馳名商標、知名商標和原產地保護產品名稱是境外搶注的熱門。
據統計,已有15%的內地知名商標在境外遭搶注。另一份不完全統計的結果則是,中國有超過80個商標在印度尼西亞被搶注;有近100個商標在日本被搶注;有近200個商標在澳大利亞被搶注。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入世以來,我國數以千計的企業因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計超過10億美元,如何進行海外維權無疑是我國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2009年4月,王致和海外維權案終審勝訴,為遭受商標侵權之苦的中國企業帶來啟示。代理王致和維權案的王洪青律師認為,由于每個具體案例中侵權行為的種類以及侵權發生的時間不同,中國企業在海外維權的難易程度也不同。但總體來說,中國企業越早知道何時被侵權,越早提出訴訟,勝算的可能性就越大。
據了解,針對國內知名商標在國外頻頻被搶注的現象,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指出,近期將下發建立商標海外維權機制的指導意見,逐步建立商標國際注冊和維權數據庫,為企業海外維權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