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疆番茄、寧夏枸杞,都是“紅彤彤”的特色產業。產業發展過程中有驕人的業績,也有待解的難題。通過加強產業化經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條拉長,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民收入增加,值得肯定。但是,產業水平較低,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
8月23日,處暑節氣,烏魯木齊周邊氣溫高達37攝氏度。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二六工鄉軍戶村,往年這個時間正是番茄采摘最繁忙的季節,但是現在,原本該是一片火紅的番茄地還是一片青色,田野里只有三三兩兩的農戶在忙碌。
“受天氣影響,今年的番茄減產已成定局。”軍戶村農民馬占山無奈地說,他種植了110畝番茄,是遠近聞名的大戶。
番茄產業在新疆被稱為“紅色產業”,影響它的不只是天氣,還有國際市場的持續低迷。2009年新疆番茄醬生產總量達101.83萬噸,但年出口僅44萬噸,只占全年生產量的43.4%。要知道,2008年,新疆番茄醬曾賣出每噸1100美元的高價,2009年下滑至每噸900美元。2008年,馬占山種番茄凈掙了9萬多元。今年,他只求保本。
種種跡象表明,曾經紅紅火火的新疆“紅色產業”正在經歷艱難的磨礪!
發展——
作為全世界最適合番茄生長的地區之一,新疆的番茄產業已初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格局
軍戶村是遠近聞名的番茄種植村,巔峰期全村的番茄種植面積一度達到4000多畝,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一半。種植番茄不僅讓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而且一躍成為全疆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
新疆“紅色產業”的驟然升溫曾造就了千百個“軍戶村”。
新疆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燥,幾乎是全世界最適合番茄生長的地方之一。獨特的光熱和水土條件讓這里出產的番茄醬具有紅色素高、色差值高、固形物含量高、霉菌低等特點,成為國際市場公認的優質產品。
為了把優質番茄資源優勢轉變為“紅色產業”優勢,新疆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大力發展“紅色產業”。2000年以來,番茄種植和番茄醬的生產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發展。憑借充足的優質原料、優越的地緣優勢和較低的生產成本,新疆番茄醬出口逐年增長,目前已穩居世界第三大番茄醬產區位置,出口量約占全球番茄醬貿易總量的1/4。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新疆“紅色產業”逆勢飄紅,番茄產量和產值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那一年新疆種植加工番茄118萬畝,收購番茄原料428.1萬噸,生產番茄制品55.7萬噸,出口各類番茄制品50.4萬噸,出口額4.6億美元。2009年,新疆番茄醬生產總量達到創紀錄的101.83萬噸,銷到了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新疆的番茄產業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格局,形成以中糧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天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集群。
毫不夸張地說,“紅色產業”已成為新疆農產品加工中的支柱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吸納城鄉就業以及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等方面功不可沒。
遇冷——
面對國內外競爭對手的“圍攻”,大批生產線盲目投產,不僅沒有發揮出新疆的自然優勢,反而帶來無序競爭
“大豐收”年景帶來“紅色產業”的“大躍進”。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2009年,僅僅一年時間,新疆各地州新增番茄醬生產線超過40條,有的縣市同時新建番茄加工企業四五家。截至2009年底,全疆共有番茄醬生產企業103家,總生產能力超過145萬噸。
然而,“大豐收”的場景并未重現。2009年,新疆番茄醬產量雖然突破了百萬噸,但出口量并無起色,44萬噸的出口量還不及當年產量的一半,一多半產品壓在庫房。因為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區的番茄醬開始逐鹿市場,與此同時,全世界番茄制品大量增產,使新疆番茄制品的價格由2008年的每噸1100美元以上跌至每噸900美元。
“受生活習慣的影響,番茄制品在國內的銷售并不多,更多的是依靠出口。番茄產業受國際市場影響相當大。”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在他看來,“番茄加工業具有投資收效快、準入門檻低的特點,大批番茄醬生產線在新疆紛紛上馬,造成番茄種植區域盲目擴張,不僅沒有充分發揮出新疆自然資源的優勢,反而競相壓價,無序競爭,造成新疆番茄醬增量不增收。”
據新疆統計局提供的一份分析報告稱:投資渠道單一,投資數額有限,使新疆的番茄加工基地建設中用于科技改良、引進和培訓的費用太少,導致新疆番茄產品加工初級,品種單一,影響市場銷售。
這份報告顯示:2009年新疆出口的44萬噸番茄醬中,200公斤以上無菌大包裝規格的番茄醬出口量為38.7萬噸,而5公斤以下的馬口鐵罐裝番茄醬出口量為5.12萬噸,只占出口總量的比例不到2%。這表明,新疆番茄醬出口依然沒有擺脫低價賣原料的“低端形象”,高附加值的有競爭力的終端產品出口量極少。于是雖有世界第三的產量,卻不能在國際市場上掌控價格,只能無奈地卷入價格戰,致使利潤不斷被削薄,整個行業蒙受損失。
國內番茄加工企業“自相殘殺”,給國外企業可乘之機,一些國外客戶兩邊壓價,更使新疆“紅色產業”雪上加霜。亨氏、聯合利華等國外廠商則把中國企業初加工的“大包裝番茄醬”換成小包裝,再貼上自己的商標進行銷售,獲得豐厚利潤;而一些新疆企業則因效益滑坡,資金難以回籠,使農戶和企業矛盾加劇,使農戶種植番茄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新疆紅色產業的發展正走在關鍵節點上,如果繼續盲目增產,不但達不到增收目的,甚至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大損失。”許多業內人士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
求索——
從盲目增產到研究市場,經歷磨礪的新疆“紅色產業”變得理性,以追求質的提高取代量的增長
“新疆番茄制品的增產增收,很大程度上應依托市場需求,生產多少不應取決于種植多少,而應取決于銷售多少。”新疆經濟信息委員會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從盲目增產轉而研究市場,經歷過市場磨礪的新疆“紅色產業”變得理性起來。新疆的“紅色產業”占據優質資源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已經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只要企業有更強的市場意識,以量的增長轉為追求質的提高,新疆的“紅色產業”定能紅下去。
2009年6月1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新疆番茄產業的現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番茄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以期提高番茄加工企業設備利用率,規范番茄原料及制成品市場,不斷加強品牌建設,鞏固國際市場份額,提高國內市場份額。
為改變新疆“紅色產業”一直處于世界番茄制品粗加工產品基地的尷尬境地,近年來,新疆番茄加工企業通過多渠道融資,加強番茄醬后續產品研發,嘗試走產品精深加工道路,調整產品結構,豐富番茄制品品種。目前,新疆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已開始進行小包裝番茄醬、番茄粉、番茄紅素、番茄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拉長新疆“紅色經濟”的產業鏈條。
如今已成為中國專業天然番茄紅素生產基地的新疆紅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番茄紅素生物學功效醫學臨床和功能性食品研究。記者從該公司獲悉,富含番茄紅素的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技術日漸成熟,市場潛力巨大,創造的利潤遠比番茄紅素要高,有望成為加工型番茄產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時,許多新疆番茄加工企業開始全力拓展內需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番茄保健品的市場會越來越大。應當拓展國內市場,降低‘紅色產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新疆一家番茄制品廠的銷售部負責人對記者說。
中基、屯河、天業三大集團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農殘控制、機械化采收等方面率先與國際接軌,以高質量、嚴管理培養品牌。2009年,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糧屯河集團在全疆首次采用機械采收番茄。“以前,一天雇用400人采摘的番茄量,現在只需要一臺采收機就全部完成,采收的番茄雜質少,不僅提高了番茄原料新鮮程度,還降低了霉菌含量,提高了原料品質。”番茄高產栽培示范區佘紅清經理告訴記者。“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高度重視品牌經營的重要性,不斷培植一批又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馳名品牌,帶動番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基公司的負責人說。
“種了這么多年番茄,有感情了,還會種下去。這么好的東西,說啥也應該賣個好價。”采訪結束時,馬占山充滿感情地說。這不僅是千萬農戶的期盼,更是新疆紅色產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