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蝦病席卷華南,從福建到海南,發病率和排塘率均高于50%,局部地區甚至全軍覆沒。由于致病原因至今不明,養戶既無藥施救,又無法預防。不過,與想象中病害肆虐、從業者愁眉不展的情況相反,業內人士對這場束手無策的災難,還有頗多美好的期待,急需藥物治療的蝦病在眾人眼中倒像是整治行業積弊的“良藥”,人們期待它成為行業汰弱留強、整合升級的契機。
事實上,我們也確實看到了行業洗牌的跡象:養戶更加重視蝦苗質量,無核心技術的苗廠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大型飼料廠銷量不降反升,市場份額越來越高,小廠生存困難,面臨出局的危險;蝦藥市場中,企業和養戶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行業升級初現端倪。難怪業界得出如此結論:對蝦產業就是靠蝦病維持的。
當然,這一看似荒謬的論斷有其產生的現實基礎。一來,蝦病頻發早讓行業人士見怪不怪。對蝦養殖對技術要求極高,養蝦的成功率不穩定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養殖的高效益;二來,從蝦苗、蝦料到蝦藥,整個產業鏈極為混亂,假冒偽劣現象層出不窮,農戶養殖風險不斷提高。蝦病肆虐即是行業大亂的結果,大亂之后自然是大治。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叢林社會的法則。市場經濟尊崇自由競爭,但其奉行的卻不應是單純的叢林法則。指望蝦病帶來行業升級和良性發展,其背后所隱含的,其實是業者無法言說的對現有市場環境的極大不滿以及對整治市場秩序不力的極端失望。眼下行業的種種亂象,恰是行業準入門檻過低和職能部門監管不力的惡果。蝦苗行業魚龍混雜,劣質蝦苗以次充好現象嚴重,相關部門無力監管,養戶更無從辨別;飼料市場競爭無序,小廠、代加工廠林立,上千家水產飼料廠中很大一部分不在監管視線之內。飼料產品質量不穩定、營養不全面,造成養殖動物營養缺乏、病害頻發;漁藥行業雖已推行GMP認證,但監管漏洞讓一些投機企業有機可乘,國家標準被束之高閣。許多地方及漁藥生產企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號多藥問題,一些違規廠家通過捏造批文號,推出所謂“門類齊全”的產品,以高額回扣收買經銷商,進而搶占市場份額。目前尚無法準確統計在實際生產和使用中究竟有多少種藥,更不要說做到有效監管。
沒有了法治的市場環境,整個行業就成了投機者的樂園。在整條產業鏈上,不光無良的苗廠、藥廠、飼料廠在利用價格戰將劣質產品傾銷到市場,在規則不彰的情況下,正規廠家也會受到沖擊,正當的市場利潤被攤薄,飽受劣幣驅逐良幣之苦,甚至屈服于市場潛規則,與不良廠家、商家同流合污。而一線養戶又何嘗不是在賭博,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中為獲取高額回報,養戶不斷增加養殖密度,希望通過高產獲得厚利。養殖過密導致水質惡化,加之各種水產生產資料質量低劣,蝦病頻發已成必然。而眼下整個行業陷入一場悖論:蝦病本是畸形行業生態的惡果,卻被行業人士當成了拯救行業的“救命稻草”。
蝦病真能帶來對蝦行業的升級進步嗎?記得乳業爆發三聚氰胺事件時,也有業內人士在極端惡劣的負面信息中解讀到了正面意義:“三鹿奶粉”事件擠破了中國乳業久治不愈的膿包,有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但兩年過去了,事實并未遂人所愿,行業規范倘若沒有真正建立,病毒就是病毒,它變不成消炎殺菌的“青霉素”。最近接連爆發的青海毒奶粉事件、圣元奶粉雌激素疑云,不免讓人聯想起兩年前的不愉快經歷。
盡管眼下的蝦病為行業帶來了一絲新氣象,但無可否認,行業積弊不除,無良商家就總有卷土重來的溫床,我們看似在大步前進,其實折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只是在一輪又一輪的假升級、假進步中,一線的養戶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的財富也會在行業進步的歸零中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