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雛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建芳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致力于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實踐富民工程的構想,為政府分憂為社會造福。他以200元起家,辦起小小的家庭養雞場,開始了夢想的啟程,通過20多年的創業發展,無數的辛酸、無數的坎坷、無數的挫敗都沒有讓他放棄夢想,經歷了市場風雨的洗禮和打磨,他的企業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家初具規模的大型現代化養殖企業,公司占地面積5000多畝,總資產超過6億元。目前已成為中原地區畜禽飼養一流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生于斯長于斯,或許是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基因讓侯建芳這個中原漢子對農民有著深深的眷顧情結,同時又對農民有著明晰的洞察了解。這位讀過清華大學EMBA課程的企業家很自然地運用SWOT分析市場方法,闡明了孤零的農戶走向市場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
農民的優勢是“兩有三不怕”:有土地、有勞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農民的劣勢是“一怕三缺”即怕風險、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機遇是國家有良好的富民政策,雛鷹公司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解除農民后顧之憂。威脅就是單打獨斗無法抗御市場風險,而這一切恰恰證明雛鷹公司與農民聯手可以揚長避短,實現雙贏。
志存高遠以“三農”為己任
翟廣勤老人是最早加盟雛鷹的農戶。他和老伴現在一次負責180頭仔豬的飼養管理,每天一早起來,他打掃清理豬舍,老伴李香妮則開始給豬喂飼料,到天黑前喂三頓,他們要在封閉的飼養小區呆3個月直到這個飼養流程的圓滿結束,他們每天除了照料飼養這180頭嗷嗷待哺的生豬,還需要時刻留心觀察每頭豬的狀況有無異常。按這樣的勞動每年能飼養3批生豬,老兩口可凈收入5萬元-6萬元。最多時年收入十多萬元,這樣的富裕群體在“雛鷹”的基地不斷復制、擴大。拮據了一輩子的翟廣勤真正感受到致富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改變。他也喜洋洋地出門旅游,逛杭州、飛海南,在導游眼里儼然成了“退休老干部”。
這只是個縮影,受“雛鷹”帶動的農戶可以說基本上都改變了家庭經濟狀況,蓋新房、翻新樓、買汽車的農戶日漸增多,在當地農村再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基地養殖小區還就近轉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解決了農村的“4050”問題。如果說農民工是弱勢群體的話,而那些四五十歲的農村勞力又是農民工弱勢群體中的弱勢,他們外出打工更是難上加難,很少有用工單位愿意聘用。但是,在農村,“4050”這個群體卻是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他們非常珍惜工作機會,干起工作來有著很強的責任心,而且務實、細心并能發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長處,這正是雛鷹基地養殖小區需要的合作者。他們基本上成為基地飼養隊伍中的主體。
雛鷹公司還輻射帶動了周邊一個致富產業鏈,如建筑、運輸、超市、肥料等十多個行業都能受益,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機會和門路。
我們常形容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村是弱勢地域,“雛鷹”的實踐開創了一條在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可喜之路,并論證了靠農民自身是可以解決農民問題的,加盟雛鷹的農戶通過勞動致富已不再是弱勢群體,他們的收入開始讓不少城里人羨慕,一些城鎮下崗職工也開始進入雛鷹公司基地。
農民也能適應現代理念
“豬糧安天下”,此言顯示出百姓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和“菜籃子”對豬肉的依賴性。同時豬肉的食品質量安全也就成了人人關心的問題。
“雛鷹”現在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一家集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銷售市場遍布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20多個省市及地區。公司的系列產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008年奧運會期間雛鷹公司生豬產品以綠色環保的優良品質成為上海分會豬肉原料主要供應商,整個飼養生產過程通過了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食品安全管理體認證,這是對可能發生在飼養環節的危害進行評估,進而采取控制的一種預防性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目前,這在河南省養殖行業是第一家,在全國也是位居前列。
肉食產品質量能獲得國家的高度認可,是源于雛鷹公司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以及一流的內部管理和科學的配套措施,而且包括了對農戶現代理念的培育:
1.飼養管理方面,嚴格生產操作規程,對各生產場實施統一封閉式管理、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供藥、統一防疫。嚴格禁止農戶私自使用外來涉嫌危害食品安全活體健康的種苗、飼料、藥品、疫苗等。
2.飼料配方,使用自己科學配比的飼料,公司自行生產飼料,并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提高飼養活體的免疫力,也大大降低了藥品殘留指標。
3.擁有自己的研發質檢中心,對公司使用的飼料原料、藥品等嚴格化驗檢測,從源頭杜絕食品安全隱患。
4.公司自建無害化處理中心,對病死豬進行嚴格集中無害化處理,堅決杜絕病死豬流入社會。
5.建立追溯系統檔案,所有肉食產品都建立了完整檔案,保證了食品安全的追溯系統,甚至可以查出父母代、祖代檔案系統,查出誰負責過飼養,打過什么針用過什么藥,在各個環節上保證了產品質量符合要求,更不會出現“瘦肉精、抗生素、注水肉”的不法行為。
加盟“雛鷹”不僅改變了許多農戶的經濟狀況,也熏陶了他們的市場意識、責任意識、精品意識,使他們改變了傳統粗放式飼養的習慣而秉承了雛鷹模式集約化、精細化、科學化的飼養理念。正是這一切確保了雛鷹公司向市場提供產品的質量,嚴格的措施和管理也大大提高了生豬成活率,使平均水平高于國家標準。
為破解“三農”難題獻思路
看到“雛鷹”的成就,不得不提到“雛鷹模式”,這是“雛鷹”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完善,把現代企業理念與具體的環境要素相結合并在實踐中檢驗,總結出的一套成熟的經營模式,內容包括:
公司與農戶間的養殖合作標準化管理。即以大型養殖企業為龍頭,在周邊范圍內,將廣大農戶帶動起來加入公司基地中的養殖小區,從而進入畜禽飼養鏈條。按照“統一供苗、統一供料(公司無害化飼料)、統一分階段(標準化流程作業)、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銷售”的固定標準化的“六統一”服務措施進行管理。
公司與合作農戶分階段專業化飼養,各階段交接實行“全進全出”,對合作農戶各階段的轉群以特有的核算方式進行利潤核算。農民可以掌握技能也可以預期到自己的收入。再就是公司與農民業主合作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在畜禽飼養場的建設中,與農戶簽訂養殖場租賃協議,由簽約者按照公司標準化養殖場的設計要求自行投資建場,然后按事先約定的租金標準出租給公司。這樣,一部分農民就成了業主,或者說成了小小的“資本家”,因為他們開始靠投資獲取收益。
“雛鷹模式”的社會效益和多贏機制是顯而易見的,它開創了一條在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之路。在近幾年經營實踐中,進入公司生產環節的農民在人性化的生產環境中,條件開始明顯改變。以公司支持新農村建設試點基地“格大張種豬場”為例,進入公司生產合作農戶高達全村總戶數的40%以上,一年可以累計獲得人均收入3.5萬元-4萬元,與公司合作的農民業主年凈收入達10萬元以上,上述農民的收入遠遠高于當地農村居民以及進城農民工的一般工資薪金收入。
“雛鷹模式”依托大型農業規模企業的技術優勢、規模效應與抗風險優勢(據2009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球豬業大會數據資料,我國養豬行業平均死亡率為10%-12%,而“雛鷹模式”下該數據為5.2%),使農民成為生產經營主體,將其自身納入農業產業鏈條,分享農業產業化利潤。同時,為農業企業創造更多利潤,實現自身的擴大再生產。穩定的農產品供應可以穩定物價總水平,減少宏觀調控的壓力,“雛鷹模式”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中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積極的探索。
(余會閆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