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3年,廣東省高要市養殖戶陳坤仁的45畝魚塘災害連連。2008年,天氣太冷,陳坤仁的羅非魚大量凍死。2009年,天氣還是冷,魚再次遭難;2010年,不冷了,這次,陳坤仁過半的魚因高溫發病致死。
所幸,因為參加了高要市新型農村合作綜合保障體系,陳坤仁憑著每年5元/畝的保費,在幾次災害中共拿到1.5萬元補償。據介紹,他所在的泥塘村,大部分養殖戶都參加了該保險。不過,在高要市其他地方,也有一些農戶正悄悄選擇退出綜合保障。
統籌資金不夠支付補償
2008年,高要市推出“新型農村合作綜合保障”(下簡稱“綜合保障”),包括人身安康保障、水稻保障、養魚保障、養蝦保障、住房保障和柑桔保障六項險種。根據規劃,綜合保障完全撇開保險公司,由當地農戶個人出資和政府補貼共同作為補償資金。農戶人身安全或農業生產遇到風險后,由補償資金按比例補償。其中,柑桔種植、養魚等與生產緊密相連的險種,更彌補了當前農業保險的空白。
8月25日,高要市農業局政策法規股股長張流全向南方農村報記者提供了一份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綜合保障參保情況良好,全市共籌集資金287.5萬元。其中,參保戶個人交費114.6萬元,市政府補貼資金150萬元。”相比2008年,參保資金顯著提高。當年,全市籌資總額僅為181.8萬元,其中,參保戶個人交費74萬元。
然而,張流全仍擔心籌集資金不夠補償。截至2010年7月31日,高要市綜合保障今年累計補償已經達到170萬元,占整個統籌資金的60%。而在2009年,補償資金甚至達到325萬元,超出當年統籌資金34萬元。
大面積的補償,意味著綜合保障對當地農戶確實能起到一定保障作用。據統計,2009年,整個高要市取得補償的農戶有2444戶,而在2010年1-3月份,補償農戶也已經達到722戶。
綜合保障令農戶受惠
參保3年,每年都獲得補償,這樣的不幸與幸運,不止發生在陳坤仁一人身上。新橋鎮布塘村委會黃主任養魚4年,同樣連續3年因天氣造成重大損失而獲得補償。
黃從2007年開始養殖近30畝羅非魚。按照養魚保障的規定,最初每年交2元/畝保費,發生災害時補償金額為100元/畝。2009年后保費增加到5元/畝,而補償標準也提高到200元/畝。“算起來,3年保費一共360元,卻拿回了1.5萬元補償,這是個實惠的政策!”8月26日,黃主任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
據介紹,整個布塘村大約有50戶養殖戶,自2009年以來,95%都參加了養魚保障。盡管未統計全村的補償金額,不過在黃主任看來,養魚保障的效果確實很明顯。一發生災害,村委就會馬上帶農業局工作人員現場勘察。“僅2009年,勘察次數就在20次以上,大多數都能得到補償!”
樂城鎮思可村果農伍禮容同樣因為曾獲補償而成為一名忠實的參保戶。按照柑桔保障規定,每畝地每年保費5元,伍禮容3畝柑桔,每年的保費才15元。2009年,果園發生黃龍病,一共補回900元。“雖然不多,但起碼夠重新買苗了!現在,只要是符合參保條件的險種,我都參加!”
與生產性的農業保險相比,推行更為順利的是人身安康保障。按照該險種規定,參保者以戶為單位投保,個人出資5元/人,政府補貼5元/人。補償標準為“自然死亡補償800元/人,交通意外死亡補償3000元/人,交通意外住院費用500元以上的補償500元/人·次”。2008年,高要人身安康保障參保14萬人,參保率為23%;2009年,該項保障參保21萬人,參保率上升為36%;到了2010年,整個高要市人身安康保障參保數已經增長到23萬人。
農戶嫌補償門檻太高
盡管受益者叫好,但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是,與人身安康保障相比,幾項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保障規模仍然很小。高要市2009、2010兩年參保情況的統計數據顯示,部分險種出現了明顯萎縮。2009年,參加柑桔保障的總面積達到0.6萬畝,參保率為22%。到了2010年,該項保障參保面積僅為0.2萬畝,參保金額由原先的3.2萬元降至1.1萬元。萎縮更明顯的是水稻保障,2009年參保面積為3.4萬畝,參保率為21%。至2010年,該項保障參保面積急速降至0.1萬畝,參保金額僅為0.7萬元。
與此同時,各地參保也極不均衡。以養魚保障為例,2010年參保面積約為1.1萬畝。僅新橋鎮參保面積就達到5276畝,占比約48%。在剩余9個開展了該險種的鎮里,參保面積在200畝以下的就有5個。
這折射出當前農險發展共同存在的瓶頸。
“為什么人身安康保障好推動?一個原因是操作起來沒有技術難度。但是與生產相關的其他保障,操作起來要么技術上做不到,要么勘察成本太高!”8月25日,高要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達了自己的苦衷。
農險勘察難,在高要試驗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作為最初推出的6個險種之一的養蝦保障,2009年試水一年后,被悄悄廢止。“和其他水產品不同,蝦死后是沉在水底的,做勘察和補償都很困難。”
養魚、柑桔等其他險種勘察也存在同樣問題。按照規定,這兩項保障必須在出現50%損失時才予以補償。“養殖戶魚塘出現死魚,怎么可能真的撈起來稱重量?都是憑經驗,估算一下損失。但這很容易引發糾紛。”張流全介紹。
糾紛從兩方面影響著農戶的參保率。“如果農戶覺得該獲補償而未被農業局審核通過,即便他真的沒達到補償要求,但他也會在村里說保障不管用,這漸漸會影響其他農戶的參保意愿。”伍禮容告訴記者。而在當地農業局看來,糾紛顯然也會影響到基層政府的態度。“本來是惠農政策,但基層政府卻往往在處理補償問題時陷入糾紛,吃力不討好。”張流全分析,地區參保率不均衡,與地方政府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與此同時,農戶的參保觀念也有待提高。“有些農戶不愿意投保,是覺得搞種養買保險不吉利。”一些農戶對保險進行了逆向選擇,“像人身安康保障,如果家里有七八十歲的老人,農戶投保的意愿就很高。”
實際上,對于農戶而言,無論技術還觀念,都不是參保率低的最主要原因。2009年,樂城鎮柑桔參保面積2675畝,2010年卻降到572畝。“主要是補償門檻太高了,按規定柑桔只有出現50%以上的損失才有補償。不少農戶認為,如果真的損失那么嚴重,哪還會在乎幾百元補償。”樂城鎮農辦莫主任認為,如果能把門檻降低到30%,參保率會大大提高。
這樣的想法,也得到村民認同。“2009年發生凍災,村里的果農最多也就損失20%的產量,基本都達不到補償要求。參保后發現享受不到好處,今年村里有六七戶就不愿續保了!原來沒參保的就更不用說了。”思可村村民反映。
不過,降低補償門檻,對于目前高要市財政而言,顯然有不少困難。在連續3年共投入300余萬元率先試驗農業保險之后,8月25日,面對記者提出“未來是否有增加險種、擴大保險范疇的計劃”時,該市農業局負責人思索片刻后說:“不容易啊,財政壓力和人力成本都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