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處南亞熱帶,地貌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森林面積1.2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2.96%,主要農區生態環境良好,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和動植物繁殖。福建特色農業優勢明顯,在全國占據了一定的地位,食用菌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產量、產值、出口創匯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茶葉產量、面積和出口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三位,鐵觀音、大紅袍等名優茶聞名遐邇,暢銷海內外;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幾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三品一標”事業的發展,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逐步健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逐步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工作成效明顯,從業人員素質顯著提高。省農業廳也在不斷地整合項目資金,集中力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綠色食品事業。2006年以來,全省已建設12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縣)、7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04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這些示范區的主體絕大部分是獲證企業,較好地促進了蔬菜、水果、畜禽、茶葉、食用菌等產品的產業化升級,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三重效益。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福建省“三品一標”事業的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地發展,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有效使用標志的“三品一標”數共有241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758個、綠色食品475個、有機食品16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4個)。全省獲證產品總產量已達到120萬噸,國內年銷售額48億元,年出口額9600萬美元。
(一)獲證產品質量可靠。一直以來,我省各級“三品一標”管理機構堅持以質量為中心,在確保認證有效性和加強證后監管等方面下工夫,推行了質量抽檢、市場監察、企業年檢、產品公告、質量安全風險預警管理等日常監管制度, “三品~標”質量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在獲證企業中,已有福州潤天食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在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開設了400多個無公害豬肉連鎖專賣店(專柜),年銷售無公害豬肉達3萬多噸,銷售額超過6億元;南平享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利農農業技術(福建)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在省內開設無公害蔬菜專賣店(柜)100多個,年銷售無公害蔬菜2萬多噸。獲證產品供應數量的快速增長和產品質量的穩定可靠,極大地提升了“三品一標”的公信力,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省內有許多機關、大型企業和學校也經常聯系省、市“三品一標”管理機構或獲證企業,要求配送或供應獲得認證的肉、蛋、菜等各類副食品。
(二)示范推動作用明顯增強。“三品一標”較之常規農產品生產而言,突出特點是生產經營主體明確,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高。福建全省獲證的“三品一標”產品,基本上都實現了規模化的生產、產業化的經營,有穩定的標準化生產基地。生產企業、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的比例逐年提高,已占70%左右;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獲證單位也基本都是生產企業、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地理標志申請人和登記證書持有人都為政府擇優選定或新設立的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隨著“三品一標”工作的不斷深入,數量規模的快速增長,“三品一標”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帶動農業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引導健康消費方面的示范帶動功能作用日益顯現,特別是最近幾年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創建,效果更加明顯。據初步統計,福建省獲證企業已占近三年省政府表彰的品牌農業金獎企業的66.7%,占現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54.3%,占現有省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43.5%,帶動組織3萬多農戶發展水果、蔬菜、禽類等優質農產品生產,有力促進了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品牌宣傳和市場服務成績斐然。宣傳工作是農業品牌戰略必需的重要手段,是“三品一標”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我省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和各級綠色食品管理機構的整體合力,開拓創新,加大投入,務求實效,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搭建農超對接平臺。為了構建農產品安全生產和安全消費快速通道,引導和推進綠色消費,我們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了全省認證產品產銷對接會,通過新聞發布會、產銷洽談、看樣訂貨、現場簽約等多種活動形式,幫助認證企業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賣難問題,為采購商和銷售商解決貨源質量問題,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二是加強信息網絡建設。通過建立“中國綠色食品網”福建子網站和“福建農業信息網”農業三品頻道,每月編撰一期《福建綠色食品簡報》,為市縣各級管理機構和認證企業搭建便捷的網絡信息交流的平臺,受到一致好評,已經成為宣傳“三品一標”品牌的重要媒介。三是多渠道開展產品展示。我們借助綠博會、有機食品博覽會、農交會、“618”項目成果交易會等平臺展示我省“三品一標”工作聽取得的成就,加大我省品牌農產品的宣傳、推介,促進廠商合作,拓展認證產品商機,使更多的“福建生產”與“福建品牌”走向全國和國際市場。
(四)支撐體系不斷完善。近年來,福建省通過不斷強化體系隊伍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了“三品一標”系統隊伍及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提高了認證、監管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規范工作制度和程序。通過逐步完善《福建省農業“三品一標”工作業績考評辦法》、《福建省無公害農產品年度監督檢查管理規定》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程序,規范了農業“三品”認證與監管行為,強化了各級管理機構的工作有效性。二是加強了檢查員培訓和管理。為規范農業“三品一標”認證、監管隊伍的管理,要求各級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應先培訓后獲證上崗;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也加大培訓力度,組織各級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參加由農業部、省舉辦的認證檢查員、監管員培訓班,逐步培養了一大批業務骨干。三是加大企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為進一步提高認證單位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省中心立足生產中的技術難點和薄弱環節,針對生豬、果樹、蔬菜、茶葉等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通過與部中心、先正達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其對已獲證和新申報企業的內審(檢)員、生產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開展專業知識培訓,共培訓了企業內檢員1300多名。
(五)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加速推進。按照農業部綠色食品辦公室《關于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意見》的要求,我省積極開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的創建工作。目前,福建全省已有6個縣創建了7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共覆蓋89個鄉鎮(農場)、涉及80家產業化經營單位、總面積達76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廠商的認可和使用,通過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已帶動農戶5.7萬多個,直接帶動農民增收2.6億多元。實踐證明,我省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的潛力很大,已經成為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新的著力點。
(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成效顯著。按照《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的實施要求,2008年我省快速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登記產品數量居全國中上水平。目前,共完成了20多個產品的現場核查和品質鑒評工作,其中永安黃椒等14個具有地方文化、地域特點,質量好、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獲準國家地理標志登記,受保護的區域達60多萬畝;福州橄欖等10多個產品已通過現場核查或品質鑒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已經步入了規范化和常態化的發展軌道。地理標志農產品由于本身的獨特地域優勢,通過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記保護,市場價格和品牌價值得到雙重提升。如“明溪淮山”通過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一躍成為知名品牌農產品,市場前景十分看好,銷售價格逐步攀升,比登記保護前提高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