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州市農業局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按照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突出重點、兼顧全局的原則,以保障消費安全為基本目標,以強化質量管理為重點,著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為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和“治理餐桌污染”提供了有效的基礎保障。全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產業化、品牌化建設的有效提升,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主要成效
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不斷提高。2010年,共配合農業部、省農業廳、市食安辦按季度進行多次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分別從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抽取185個蔬菜樣品進行農殘檢測,樣品合格率達100%;抽取水果樣品20個,合格率100%;抽取茶葉樣品33個,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合格率100%;抽取食用茵樣品10個,合格率100%;抽取生豬尿樣220個,進行鹽酸克倫特羅和萊克多巴胺檢測,檢測結果100%合格。
2.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三品”認證速度加快。我市認真按照在“菜籃子”和“米袋子”中突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在優勢農產品中突出培植綠色食品,在出口農產品中突出扶持有機食品的要求,結合全市“治理餐桌污染”和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著力發展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快全市安全農產品質量認證步伐,積極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建設。截至2010年9月,全市累計已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有258個生產基地的276個產品;共有58家企業的80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有6家企業的11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并創建永春縣綠色食品(茶葉)原料基地11萬畝,綠色食品(蘆柑)原料基地15萬畝。
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推進。我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于2007年底由市編辦批準成立了泉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編制12名,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與監管工作。計劃各縣(市、區)也要在2-3年時間內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和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
二、主要措施
1.推進基地建設,開展“三品”認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積極推進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我局認真貫徹實施文件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認證與監管并舉”的工作方針,積極推進我市“三品”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穩步擴大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規模和范圍。截止2010年9月,當年新增農業“三品”認政企業有16家26個產品(其中: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有12個基地17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有2家企業9個產品),另有鯉城的東壁龍眼和德化的黃花菜2個地方特色產品已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2.開展專項整治,加強監督管理
按照省廳《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突出抓好農產品生產、農產品營銷、農業投入品生產、農業投入品經營等四大主體的整治,通過邊整治邊總結逐步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特別是通過開展農業“三品”專項整治等活動,強化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品”的監督管理,確保認證產品的質量安全。重點檢查認證農產品的資質、產地認定條件、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抓原料、添加劑、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檢查,從源頭上保障“三品”質量安全。重點檢查企業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否存在使用禁用藥物和添加劑的行為、生產過程是否符合“三品”生產操作規范、產品是否符合“三品”標準、生產檔案記錄是否完整和可追蹤、包裝標識是否規范等,特別對“三品”企業的生產資料使用管理制度(購、領、用記錄)進行規范。對少數企業不規范行為當場提出整改意見,限期責令整改;對20家無公害農產品和2家綠色食品認證企業,在生產記錄、操作規程和質量控制存在較大隱患的,建議取消認證資格;對100多家農業“三品”‘有效認證生產基地的產品質量進行隨機抽檢,經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100%。
3.加強市場監管,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重點抓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管(泉州蔬菜批發市場和華州水果批發市場),加強對市場商品的抽檢力度,協助市場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進銷臺賬登記制度、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檢測流程與規范、檢測結果公布和歸檔制度、超標農產品處理與報告制度等),健全完善蔬菜、水果的市場準入和先行賠付制度。市、區農業局不定期對批發市場的蔬菜生產基地的生產者進行蔬菜質量安全生產技術培訓,使蔬菜、水果的農殘超標率進一步下降。
4.做好撿疫工作,防止疫病發生流行
一是開展生豬養殖場基本情況摸底調查。目前我市規模化養殖場均實行產地檢疫申報制度。二是規范產地檢疫申報點設置。在各縣各鄉鎮設立產地檢疫申報點,明確檢疫申報點負責范圍,向社會公布申報點檢疫申報電話和舉報電話,做到規模場隨叫隨到。三是加強監督檢查。為確保產地檢疫的順利開展,打擊逃避檢疫行為,各縣(市、區)監督所每月組織人員對規模場的產地檢疫情況核查一次,同時加強定點屠宰場宰前檢疫查證驗物把關工作。各生豬定點屠宰場在進場門口設立生豬檢疫查證驗物關卡,嚴格按照規定,查驗并回收檢疫合格證明。市、縣監督所做到每月1~2次組織監督員到生豬定點屠宰場、農貿市場等經營場所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逃避和抗拒檢疫的行為,嚴厲打擊販賣、運輸患病動物及其產品等行為。今年來共查處各種違反《動物防疫法》的違法案件47起,均已結案,罰款金額2000余元。
5.加強生鮮乳監管,保證質量安全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進一步加大生鮮乳收購站監管工作力度,依法規范生鮮乳生產、收購和運輸行為,強化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提高生鮮乳質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強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督監測,嚴格按照《2010年福建省生鮮乳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要求,積極開展生鮮乳質量安全檢測和監測,嚴厲打擊違法添加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β-內酰胺酶等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三是嚴厲打擊非法收購行為,規范生鮮乳收購秩序,對全市奶牛養殖場開展日常檢查、不定期巡查、監督抽查等監管制度,堅決打擊各類非法添加行為。四是加強檢疫監督,對調入我市的奶牛、種牛,督促貨主調入奶牛或種牛后在規定時間內向所在縣(市、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并按規定進行隔離觀察,對于拒絕執行的。
截至2010年9月,龍巖市已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企業521個,占全國無公害認證企業數8.9%,是通過無公害認證企業最多的地級市。從2008年開始,龍巖市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戰略,計劃每年建設300個生豬標準化場,到2010年全市生豬標準化養殖場達900個,標準化場年出欄生豬300萬頭。生豬標準化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豬場養殖布局、設施設備、防疫管理、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等五個部分。我市還將無公害生豬認證是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抓手。要求所有建設場都應通過產地和產品認證。
一、實施標準化背景
龍巖市是福建省畜牧生產和外銷大市。龍巖畜牧業以生豬產業為支撐,2009年生豬出欄達515萬頭,占全省出欄總量的27%,外調生豬約400萬頭,全市畜牧總產值79.24億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42.0%,高于全省平均值的20個百分點。畜牧業對農林牧漁總產值增長貢獻率達60%,畜牧產業多年來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第一來源,占總收入的29%。
隨著我市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協調的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主要表現為生豬養殖布局不合理、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和養殖業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勢必影響龍巖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龍巖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底決定,實施生豬標準化場建設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