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保護投資者權益是資本市場管理的主要目標。我國證券監管部門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管理者,其主要任務是阻止內部人侵害外部投資者的利益。事實上,目前我國已擁有一套嚴格的證券市場法律框架,《公司法》、《證券法》、證監會的部門規章以及交易所的交易指引等組成的法律體系足以遏制內幕交易、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蹲C券法》對“內部人”概念有明確界定,并且對其從事股票交易做出了明確限制。同時,我國證券市場理論上是一個沒有套利交易手段的市場,不容易引發大規模的投機狂潮。另一方面,我國證券監管部門擁有國外同行“無法媲美”的監管權利,如部門規章制定權,個案事前審查權等,但正是這樣的特殊性導致了整個證券市場的監管過度,而監管過度又伴隨著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管制過度導致資金外流,監管范圍伴隨著權力欲望的膨脹而盲目擴張等等。
針對整個市場進行“松綁競爭”
目前,全球證券市場監管領域存在兩種理念:“松綁競爭”論與“嚴管競爭”論?!八山壐偁帯闭撜哒J為,管制增加交易費用、阻嚇投資,導致資本外流,因此,在資本市場全球化時代,吸引資本的能力來自于放松管制;而“嚴管競爭”論者認為,管制保障交易安全,增強投資者信心,推動投資者追求長期利益,因此,在資本市場全球化時代,吸引資本的能力來自于嚴管競爭。松綁抑或嚴管的取舍,取決于當時、當地的管制目標是否恰當,管制措施是否恰如其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當前的主要問題顯然是管制過度,松綁是矯正管制過度的最為恰當的措施之一。
重視自律性組織的一線監督作用
證券市場如果完全依靠政府監管,該監管機構勢必變成一個龐大的怪物,造成國家財政巨大支出、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惡果,更何況證券交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復雜性,無論多么完備的法規和監控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由此可見,充分發揮自律性組織的一線監督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在政府介入市場監管之前,交易所的自我監管機構就成為市場的主要監管組織。我國目前采用的立法式監管體制比較適合:立法式監管體制實際上采用的是雙重監管,即證券業的自律監管與政府依據法律法規對證券業自律組織加以監管,必要時可以直接干預,從而保證市場的有效運行。這一高效配合的二維監管系統優化了政府資源,降低了財政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可針對市場變化采取即時、靈活、有效的應對措施。
“內部人”交易前的信息披露
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實質上是一種事后披露制度。相比而言,美國一直采用事前披露機制,即“內部人”必須提前公布其持有股票即將發生的變化。上述兩種機制的目的是,一方面阻止“內部人”濫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而獲利,另一方面則是維護證券市場交易的公平。研究表明:在事后披露制度下,“內部人”通過選擇加入隨機噪聲交易量而防止內幕信息的完全披露,這種隱藏行為使得“內部人”可以不按照真實信息進行交易,即增加了內部交易的發生概率;相反,事前披露制度可幫助理性投資者直接推斷出“內部人”擁有的內幕消息。即事后信息披露強于不披露,而事前信息披露制度則可以更為有效地降低“內幕交易”的發生概率。
鑒于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以及國情因素,市場中的內幕交易行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不應該盲目加強監管力度,而應當更加重視管理體制的有效完善。為此,應從松綁競爭、重視自律性監管機構的一線監督作用和采取“內部人”交易前的信息披露三道防線加以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