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潛伏》 設計 精巧
摘 要: 電視連續劇《潛伏》熱播后好評如潮,原因很多,不一而足。本文僅從人物設計巧妙絕倫、情節設計懸念叢生、結構設計環環相扣三個方面來解析《潛伏》設計之精巧,使觀眾能為劇中人物掬一捧同情之淚,能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劇情而感慨,能為完美的結構設計拍案叫絕。
電視連續劇《潛伏》是根據作家龍一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熱播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這部電視劇的看點頗多,整部電視劇無論是在人物、情節,還是在結構等方面的設計上都可謂匠心獨運,成為近一段時期內最受觀眾歡迎的電視消費品。
潛伏即“隱藏”之意,一般多用于軍事之中的特殊任務,或稱之為“間諜”,或稱之為“特務”,其實就是安插在敵人心臟中的情報人員,這類人既是為自己也是為他人在工作。電視劇《潛伏》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主要講述共產黨人左藍的愛情力量成功策反了正義、善良的國民黨軍統要員余則成,這樣余則成就成了潛伏在國民黨軍統中的共產黨,在其任職于天津站機要處時,在抗戰勝利后國共“軍調”無果之際,用自己的膽識和智慧成功地為共產黨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情報,幫助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余則成等潛伏在敵人內部的每一場暗戰都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精彩的程度不亞于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
1.人物設計之巧
《潛伏》的成功與角色鮮明的個性、設計的巧妙絕倫是分不開的。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極具思想、極具個性,他們身份不同、背景不同、信仰不同,因而語言與行動也各不相同。劇中的正派與反派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質,正面人物余則成和王翠平遠非觀眾心目中固有的模式化的隱蔽戰線上的共產黨員形象。余則成說話慢吞吞的、毫不果敢,但做事謹慎小心、深思熟慮、膽大心細、剛柔并進,每一次行動都步步為營、層層設防,靠對軍統天津站站長吳敬中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幫助站長敲詐漢奸而贏得信任,絲毫沒有以往諜戰劇中英雄人物應有的“高、大、全”特征,但他卻有堅定的信仰、有美好的追求,向往和平,盡管是被策反過來的,但對信仰與正義執著,即使心愛的人犧牲依然堅持戰斗,為了弄清敵人的“黃雀行動”,他能毅然決然地用他的“潛伏”破壞敵人的“潛伏”,可謂懷有一顆赤膽忠心,愛憎分明。他既要潛伏在敵人心臟與多方較量,又要在真情假愛中承受良心、道德、情感的博弈,在他的身上能夠體現出異乎尋常的“堅定”、“勇敢”……王翠平性格潑辣、單純、勇敢,做事毛毛躁躁、大大咧咧、性格莽撞,幾次給余則成帶來危險,沒事就說共產黨好,動輒就要拿著手雷去跟敵人同歸于盡,一共傳了兩次情報還傳丟了一次……盡管如此,這個人物形象依然在余則成的幫助下逐漸成長并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和親密愛人,人物塑造顯得有血有肉、真實可信。
反派人物如吳敬中、李涯也都刻畫得生動精彩。天津站站長吳敬中老謀深算、左右逢源、貪婪無恥、老奸巨猾、巧取豪奪,卻立場堅定、意志堅強,頑固地效忠黨國利益,他同共產黨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不管是誰的主意,只要針對共產黨的,他都發號施令絕不手軟;他精通領導藝術,對于權力,該放則放,該退則退,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他同時又治家有道,也帶著一絲人情味,令人信服。李涯就是在延安隱藏了八年的“佛龕”,他陰險、毒辣、果敢,又自負冒失、狡詐精明,是余則成和他的戰友們的勁敵,天津的地下交通站多被他破壞掉了,他對國民黨極其忠誠,這個反派角色完全沒有被簡單化、臉譜化。《潛伏》中的人物性格迥然各異,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塑造得活靈活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面人物有閃光之處,也不乏有一點點瑕疵,但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仰。反面人物雖兇惡殘忍,但也流露出應有的人情味,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盡管他們選擇的道路不同,但他們都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業,只是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命運與前途。但每個人物都能夠立得住,讓人真切地感覺每個人物的設計都符合他們的特定身份、知識背景、現實心態,是獨到的“這一個”。
2.情節設計之巧
《潛伏》的成功還在于情節設計的巧妙。這部戲所展示的情節是抗戰勝利前夕以及國共內戰期間,國、共、日、偽、外國勢力、黑社會之間復雜變化的斗爭,以這類內容為題材的作品很多,但《潛伏》卻能獨辟蹊徑,情節設計懸念迭起,環環相扣,明線與暗線縱橫交錯,劇情安排上在忠于反特影片弘揚真善美的基礎上,敢于大膽創新、敢為人先。尤其是在設計主人公余則成轉變的情節令人覺得入情入理。余則成本是一個試圖讓自己不去關心政治的人,只想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可是他不允許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結果命運安排他到南京刺殺李海豐,這是他一生命運轉折的一個情節,因為他的不放棄,在沒有他人支持的情況下,成功地一人刺殺了黨國叛徒李海豐。他的壯舉使之由一個小人物一躍成為了“英雄”,在軍統內揚名,受到戴笠的青睞,獲得了政治資本,晉升為少校,當上了軍統天津站機要室的主任,為被策反后執行潛伏任務創造了先決條件。同樣余則成被策反成功除了左藍的愛情力量,就是他有正義感和善良之心。他渴望自己的工作充滿意義,卻沒有料到在國家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際,戴笠等一班人馬利用為國家和人民運送軍國軍糧的船運送私人物資,使余則成意識到他和所有的人只是長官滿足私欲的工具和棋子,成為欺騙者的道具和犧牲品,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過如此,這是他轉變的關鍵所在。
此外,劇中情節線的安排也波瀾起伏、巧妙得當,三條情感線貫穿始終,成為驚險諜戰劇中最具溫情、最撥動人心弦的部分。劇中安排了余則成與三位性格各異、品貌不一的女人的情感糾葛,一是余則成與左藍的情感線索,左藍同余則成的戀情是刻骨銘心、永生難忘的;二是左藍犧牲后余則成與王翠平的弄假成真,王翠平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她的簡單讓余則成有一種踏實而溫暖的感覺,并且王翠萍毫不掩飾自己對余則成的欣賞、心疼、敬佩,對余則成很重要;三是余則成與晚秋的分合懸念,晚秋讓余則成喜愛,因為晚秋同余則成一樣都是理想主義者,心中都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三個女人一個有文化而漂亮,一個沒有文化且粗俗,一個不僅有文化、漂亮而且年輕懂藝術;她們一個是初戀情人,一個是明媒正娶,一個是后來居上,這三條情感線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人在殘酷的戰爭中也能領略到人性美的光輝。《潛伏》中每一個情節的節奏、懸念的設計都把握得恰到好處,使劇中人物更加豐滿,劇情更加豐富,也更加能夠打動人心。
3.結構設計之巧
《潛伏》的成功還取決于結構布局的精密巧妙,達到了精巧與完整的統一。從結構上看,它有諜戰劇堅實的外殼,也有一整套如層層剝筍、險象環生的結構依托,使整部劇層巒疊嶂、跌宕起伏、充滿懸念。《潛伏》劇情從抗戰勝利一直到新中國解放,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整部電視劇的結構安排剪裁十分得當,節奏也比較緊湊,劇情開始是有人背部中刀拍門進入余則成的房間內,說了一句“李海豐叛逃”之后倒地而死;之后是刺殺李海豐,緊接著是余則成被策反,然后潛伏回重慶從事地下工作,最后,為了新的任務,余則成在臺灣與組織安排的晚秋領了結婚證,開始了另一段“夫妻生活”,而王翠平帶著被余則成捂得熱熱的鐵石心腸和希望,每天抱著她和余則成的孩子站在山崖上,遙望著進村的小路,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看到余則成的身影……余則成在臺灣得知不能與王翠平相見時,流下一行清淚,說了一句“她那時說過一次真名,沒敢記”,便再無言,而回蕩在我們耳邊的是片尾曲蕩氣回腸的旋律:“我的淚水是無底深海,對你的愛已無言,相信無盡的力量,那是真愛永在。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澎湃著心中火焰燃燒,無盡的力量,那是忠誠永在。”這樣的結構安排給人留下了思念和思索的余地,懸念叢生,情節一步緊迫一步,真是好戲不斷,高潮迭起,令人欲罷不能。
《潛伏》除整體結構安排巧妙之外,一些細節結構的設計同樣精巧。如在安排余則成當副站長這個事件時,電視劇中設置了三個事件串聯的結構,一是刺殺袁佩林,這個事件使李涯接受調查不得不退出副站長的競爭;二是李涯設陷阱逼走陸橋山,陸橋山被遣返回南京,使余則成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三是抓捕季偉民,使吳敬中站長又撈了一筆,也更加信任余則成,余則成進而晉升為中校,順理成章地坐上了副站長的寶座。這三個事件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結構,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看每一個事件,一定要把它們連起來分析,三件事缺一不可,共同達到了安排余則成順利走下去的目的。細節決定成敗,每一個細節結構的巧妙安排就使得整部劇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潛伏》以個性鮮明的人物、真實感人的情節、布局巧妙的結構,激發起觀眾的審美心理體驗,象征性地解決了生命無法承受之輕,凈化和提升了人的靈魂,把觀眾從直接生存的現實中超拔出來,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一切實際問題和利害關系暫時被純粹的精神形式所替代,從而擺脫了精神世界的壓抑,以解脫、自由、從容、心靈凈化、精神新生等生命形式超越任何形式的愉悅和痛苦之上。“審美的自由并不是不要感情,不是斯多噶式的漠然,而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我們的情感生活達到了它的最大強度……情感本身解除了他們的物質重負,我們感受到的是它們的形式和它們的生命而不是它們帶來的精神重負。”《潛伏》人物、情節、結構的設計之巧,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使人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現實世界,“表達了人從其特有的使其成為造物主宰的精神稟賦中所得到的歡快。在世事多變的今天,《潛伏》之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平衡人們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和難能可貴,這也是《潛伏》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之所在。
作者簡介:陳 坤,白城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學報編輯部編輯,吉林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法美文學和張愛玲研究。
參考文獻:
[1] 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 [美]蘇珊·朗格.感情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電影的意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