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一向持謹慎、保留的態度,但看了剛結束的巴黎車展,我更愿意重新來審視這個問題。
一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快。盡管我仍然認為它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但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的清晰度明顯加強了。
首先,各跨國公司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趨于一致。記得兩年前的北美車展,戴姆勒董事長蔡澈接受專訪時肯定地說:未來20、30年,傳統汽車仍將是主流。而在本次車展上,蔡澈卻一反常態地表示,本屆巴黎車展將是傳統汽車的最后一次車展。今年3月,大眾汽車喊出了“2018年要成為世界電動車第一”的目標。當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不解,大眾在傳統內燃機方面有很強的實力和優勢,現在把電動車放在這么高的位置來考慮,是否舍本逐末?我注意到,本屆巴黎車展期間,沒有一個跨國公司不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放在最重要的戰略層面來思考。
在這趨于一致的戰略基礎上,各公司的戰術考慮也基本趨于一致,即:新能源汽車發展分兩步走,第一步,在2012年前用“綜合解決方案”(如奔馳的“藍色效能”、寶馬的“高效動力”、大眾的“Bluemotion”等)或混合動力技術來達到歐盟要求的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120克標準。所謂“綜合解決方安”具體講就是通過傳統內燃技術的創新,諸如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柴油動力、智能啟停等技術來滿足歐盟法規要求。本次車展上,幾乎所有的展車側門都貼上了標明該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標簽,這是以前車展難以看到的;第二步則是在2020年前滿足歐盟要求的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95克標準。盡管大家認為最終的技術一定是氫動力燃料電池,但從巴黎車展看,各公司的技術重點在純電動汽車上,并且從電池、電機、電控主要技術數據來看,各家的水平基本在一個層次上。在解決電動車續航里程短這個難題上,大家也都基本傾向于通過増程技術。車展上,每家公司都有電動車,都詳細標明了充電方式、時間、續航里程等參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業模式探索方面,除了過去大家都想到的依賴政府稅收、補貼等辦法,各公司都開始將重點轉向用租賃的方式來減輕消費者負擔。
二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壓力不小。首先,盡管國家已經通過6月頒布的補貼政策傳遞出著力發展電動車的信號,但業界上下認識仍不一致、爭議仍存。其次,我們的電動車核心技術沒有徹底攻克。前不久汽車工程學會理事張張小虞稱,“80%以上的電池核心部件需要進口”,號稱掌握電池核心技術的比亞迪依然“云山霧罩”難見其“廬山真面目”。甚至,即便面對120g/km的近期限值,我們也拿不出多少成熟的解決方案。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混合動力這些技術的自主程度都不高。
更要緊的一點是差距是,巴黎車展期間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0%的歐洲消費者愿意購買新能源汽車,這是我們所沒有的社會基礎。我國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推廣還沒有走出依靠政府補貼拉動的思維,消費者的支持和認同還沒有建立。誰都知道,沒有群眾基礎的戰役很難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