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蠶,一直是海上釣魚愛好者喜愛的“萬能魚餌”。這種環節動物尤其適合深海垂釣,僅日本休閑垂釣業每年的需求量就達3000噸。
江蘇鹽城有幾家專門出口這種“萬能魚餌”的企業。大豐盛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興公司”)經理盛亞民稱:“如今出口的沙蠶,不單作魚餌用,還是水產動物飼料添加劑和相關藥品的重要組成原料。”從最早專供魚餌到現在作為藥品出售,盛興公司所代表的鹽城沙蠶出口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靠海吃海
地處江蘇北部的鹽城擁有全國最大的灘涂濕地,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沙蠶資源。該地區擁有9家沙蠶出口企業,占到全國的70%,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近1/3,目前是全國最大的沙蠶出口地區。
沙蠶整體呈紅色,肚皮略黑,長約15厘米,其頭部突出,有兩對眼,身體前端各有一對觸手和觸角,形體細長,由大致相同的體節前后連貫組成。沙蠶晝伏夜出,以海底的小甲殼類、腐屑或藻類為食。平時生活在潮間帶的泥石灘或巖石、海藻縫隙間,經常鉆入泥沙之中。正是這小小的家伙,為當地企業和農民帶來的年收入超過2000萬美元,被當地人親切地把稱為“軟黃金”。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一片灘涂。”盛亞民說。從最早專供魚餌到現在作為藥品原料出口,盛興公司的沙蠶出口之路,走得獨具特色。
早年,盛亞民一直從事開發加工出口鮮活青沙蠶等釣餌,以及貝類等水產品加工出口和海水養殖。他的企業生產加工的海水釣餌青沙蠶早在2000年年生產能力就達到250噸以上,并且全部用于出口。那一年就獲得了出口量江蘇第一,全國第三的好成績。
2009年,雖說國際貿易低迷萎縮,但盛興公司沙蠶出口貨值343.255萬美元。目前,產品主要出口至日本、韓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保障環節
由于沙蠶屬于釣餌,可以進入入境國水體。所以說,水域的疫情防控對沙蠶順利出口起著決定性作用,加上歐美、日、韓等國家貿易性技術壁壘年年加碼,成為制約鹽城沙蠶出口的一道門檻。
像盛亞民一樣,許多出口沙蠶的企業主都擔心采捕野生的沙蠶,會面臨疫情疫病防治的難題。好在有當地檢驗檢疫部門的及時介入。鹽城檢驗檢疫局對沙蠶監管重點放在對采捕區域進行全年安全監控,以確保沙蠶安全順利出口。
大豐市、射陽縣和東臺市是鹽城出口沙蠶的主要采捕區域,針對上述3個縣級區域,檢驗檢疫部門設定監控區域,在一個區域內設置多個監控點,每個監控區域每月抽取海水和沙蠶樣本至少一次,高溫季節適當增減監控次數。
據介紹,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霍亂弧菌、創傷弧菌和溶藻弧菌等致病菌為重點監控項目。檢驗檢疫部門和企業將根據監控結果沒確定是否為安全可捕撈海域。
采捕后的沙蠶,從收購到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一般要經過2~3天,有的時間還更長。如果沙蠶活力強,最終到消費者手里的存活率就大,如果活力弱,存活率就小。所以對沙蠶的品質檢驗,也成為檢驗檢疫部門的重要掌控點。
“沙蠶抱成一團即證明其活力強,沒有抱團的沙蠶活力較差,將連同斷蠶、孕蠶、病蠶、死蠶和傷蠶被剔除。”盛亞民跟檢驗檢疫部門的說法一樣。
沙蠶采捕后,要經過收購、驗收、清洗、暫養、挑選、分級清洗、控水、稱重、復檢和包裝等工序。其中,盛興公司還要重點監測收購和驗收環節、加工用水的鹵度控制、加工車間的溫度控制、暫存庫的溫度控制、挑選環節的控制、控水的時間、墊材、成品包裝、成品標識等,以確保出口沙蠶產品的質量。
為此,盛興公司建立起SSOP體系(衛生標準操作程序),使該公司的出口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人工養殖
“我是在1992年開始做沙蠶出口業務的,當初主要考慮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并且有銷路、有市場。”盛亞民沒想到自己往后做這個產業,一做就是近20年。
1998年4月,盛亞民與自己的日本客戶建立起合資企業。當時,他們的產品主要用于海上垂釣。早些年,由于沙蠶屬于天然海捕產品,無需人工養殖,強大的繁殖能力又為出口沙蠶的產量錦上添花。
而今,隨著沙蠶被發現藥用價值越來越大,企業出口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據介紹,沙蠶提取物質可以殺蟲,某些品種的沙蠶還是一種良好的食療兼優的藥膳。服用沙蠶,可以治療胸悶、痰多和各種潮熱、陰虛盜汗、牙齦腫痛等疾病,被稱為海中的“冬蟲夏草”。鹽城地區的沙蠶制品就已經出現在日韓歐美等一些國家的大小超市里。
眼下,當地農民們早出晚歸,天天上灘,每人每天收入近百元,曾經荒涼的海濱灘涂成了當地農民的黃金灘。盛興公司等出口企業從農民手上收購沙蠶,經過清洗、分級、過秤、封裝,經上海空運銷往國外。
“目前沙蠶采捕經營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由農民到灘面上采捕,二是通過承包養殖。”據介紹,上述方式農民一年可以賺取1.5萬~2萬元,而池塘(海面灘涂分成塊狀)承包戶一年收入可達8萬~10萬元,經紀人收入則最高——經紀人將當地農民和承包戶的沙蠶轉賣到盛興公司這樣的水產品出口企業,再銷往國外。
盛亞民所說的經紀人,是指承擔著組織農民散狀形態的采捕作業的組織者。他們成為這個產業鏈上最重要的一環。從一個層面上說,出口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還依賴著這樣的合作形式,但反過來,這些的形式又制約著企業規模化出口。
于是,盛亞民和一些企業老板就琢磨著如何擴大沙蠶人工養殖的范圍。但在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上,當地企業又碰到了許多難題。
近年來,沙蠶人工育苗孵化技術已獲突破,這項技術全國范圍內也僅有少數企業掌握。雖說盛興就是其中之一,但離掌握沙蠶養殖的核心技術還尚有一定差距。盛亞民稱,下一步公司將借助科技力量加大開發新產品的力度,同時揚長避短把產品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近20年的時間里,盛亞民在沙蠶出口產業深耕細作,成績斐然。但是,隨著外部環境和供求關系的變化,沙蠶出口產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尋求突破
“沙蠶養殖是借大海灘途而興起的一種資源性的產業,資源枯竭了,這個產業也就枯竭了。”雖然對資源再生有所考慮,但就實際而言,對于鹽城沿海灘涂資源的再生,盛亞民并不感到太大擔心。
在江蘇近1000公里長的海岸線中,灘涂面積卻多達270多萬畝,其中3/4集中在鹽城,且每年還以5萬畝的速度遞增。灘涂不具備大型港口開發的基本條件,這雖成為發展港口的約束,但卻給灘涂養殖帶了契機。
在國家沿海大開發政策的鼓勵下,鹽城的灘涂優勢從未像現在這樣凸顯。而海岸線的灘涂面積由于淤漲速度較快,灘涂人口較少,所以對環境破壞較少。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士稱:而從遠期看,起碼還有700萬畝土地,可以成為“后備資源”。
沙蠶出口經濟價值高,且出口量大,讓盛興公司的沙蠶出口業務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近兩年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屬于鮮活水生動物的沙蠶在出口過程中,免收檢驗費、免收檢測費、免稅,還享受國家的退稅政策,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但是要將出口沙蠶養殖進行規模化運作,對于對這個產業給予極大熱情的盛亞民等人來說,的確還是一個需要絞盡腦汁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