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復蘇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再次停滯的威脅時時存在。2010年我國進出口實現了較快的恢復性增長,但無論從國際環境還是從國內環境看,不平衡問題再次凸顯,并可能成為外貿發展新的瓶頸。
警惕重商主義干擾全球復蘇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經濟全球化以來各種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激化的結果。然而,一些有影響大國在推動本國結構調整過程中不是把重點放在解決體制性問題和增強競爭力方面,而是把矛頭對向貿易伙伴,祭起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大旗。他們的主要做法就是施壓貿易伙伴貨幣升值,設置各種貿易壁壘抑制進口商品的競爭,企圖以此保護本國的產品和就業。這種做法并不能改變逆差國或順差國的關系,而只能導致貿易戰。
改革開放30年,我國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已經由一個貿易小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由于國內經濟發展階段、國際產業轉移和政策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外貿順差一度不斷擴大。國內有些人因為凈出口在支出法統計方法中被視為GDP增長正的拉動因素,因而往往糾結于“順差思維”,強調出口甚于進口。金融危機之后外貿恢復性增長中我國的順差增長又比較快。這些都給攻擊中國搞“重商主義”的人留下了口實。
實際上,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國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擴大進口以促進貿易平衡。應對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國更是以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擴張內需,帶動了全球經濟回暖。2009年我國進口下滑幅度小于出口,2010年以來進口增長又一直快于出口,我們的市場開放度在不斷擴大。如果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泛濫,中國同樣將是最大受害者之一。
平衡增長應成為長期戰略
毋庸諱言,長期外貿順差對改善我國國際收支、拉動GDP增長和吸納大量農民工就業具有極大歷史意義。但是,我國外貿順差已持續了近20年,2008年順差高峰時與出口之比超過20%。這意味著出口5美元商品,只買回4美元東西,另外1美元變成外匯盈余,不得不借給別人去花。這種情況容易造成經濟增長對外需的過分依賴,造成國內資源以較低收益凈流出和國民收入的損失,同時也加劇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
我曾在美國和新西蘭工作過一段時間。這兩個國家長期都是貿易逆差國,出口產業是拉動兩個國家GDP增長和維持就業率的重要因素,但與此同時,它們的國內市場也相當開放,所以進口增長一直快于出口。外國產品大量輸入并沒有影響兩國的經濟增長、就業和出口,因為進口產品的競爭還催生了新興產業發展,也推動一些傳統出口產業轉型和升級。這樣的產業轉移、轉型和升級帶來了新的就業。大量的進口和貿易逆差使兩國的老百姓可以更多地消費外國便宜的商品,同時把本國的要素成本上升壓力和通貨膨脹壓力輸送出去。只要進口是合理和有效的,順差并不會影響國民經濟發展。
過去我們實行獎出限入和進口替代的政策。現在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在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方面已經具有較強競爭力,外匯已經不再是緊缺資源。同時,全球化使各國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程度加大。在此形勢下,政策上過分強調保護和進口替代已經沒有必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創造更中性、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國家的經濟安全才更有保障。
有些人擔心人民幣升值會重蹈日元升值覆轍,造成中國經濟的泡沫化和出口產業喪失競爭力。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我們正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面臨國內產能富余、進口資源漲價、本幣升值預期加劇和輸入性通貨膨脹等幾方面因素擠壓。如果不轉變增長方式,不把過度擴張的投資引導到改善人民生活和擴大消費上,任由外貿順差繼續急劇擴大,那么中國經濟遲早都會面臨泡沫化的打擊。因此,面對各種指責和壓力,當前我們一方面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和出口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要調整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的關系,努力擴大內需。在抑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同時,合理和有效地擴大進口。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實現進出口大體平衡增長,應當成為我國外經貿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
我國擴大進口有巨大潛力
近幾年我國進口保持了較快增長,說明我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市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未來對進口商品有著巨大的需求。
第一,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對資源、能源和各種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內滿足率低的矛盾將長期存在。根據海關統計,近幾年我國初級產品中除了食品、活動物和飲料以外的其他大類商品、工業制成品中的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均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逆差。今后這些商品的大量進口是大勢所趨。
第二,我國整體投資環境正不斷改善。投資主體將日益多元化,投資額將長期保持較快增長。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其他投資品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加工出口產業將繼續占較大份額。
第三,國內中高檔消費品及奢侈品的需求增大,消費越來越呈現多樣性,僅靠國內生產來滿足是不夠的。過去一直對中高檔消費品征收較高的進口環節稅,抑制了這類商品的進口。今后,它們應當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第四,中國對土地和水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農產品生產不具有優勢。過去強調保護農民利益,限制了進口增長,現在經濟發展中更緊迫的課題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長遠看,中國對過于耗費土地和水資源的農產品的進口需求將持續上升。如果我們能多進口一些農林牧漁產品,就相當于讓中國老百姓也多享受一些自然賜予他們的陽光、雨露、綠草和沃土。這樣節約下來的資源和能源可以投入到更具有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生產上。
企業應當更加重視進口市場
過去,我國進出口企業在開拓出口市場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大,這是好的傳統。但是許多企業實際上較少涉足進口,對國外貨源情況和國內市場需求不甚了解。
現在,宏觀經濟形勢和外貿政策導向已經發生變化,進口市場將成為一塊越來越大的蛋糕。如果我們的企業不積極調整經營策略,補上進口業務方面的短項,就可能錯失企業發展壯大的良機。進出口企業眼睛應當既向外,又向內,更加重視進口市場。
首先,應當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調研,著眼于國內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大宗商品的長期進口需求,堅持互利共贏方針,通過與供貨方建立多種形式的長期合作關系,保證穩定的進口貨源,提高中方議價、定價能力,降低進口商品成本,培育長期穩定的進口市場。
第二,適應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進步的需要,通過爭取國家各種政策支持,擴大先進、適用的機器和設備進口,擴大國外具有優勢的新技術、新材料和優質零部件進口,擴大環保節能材料和用品進口,積極開拓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投資品進口市場。
第三,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市場細分的要求,幫助國外供貨商改進在華營銷策略,貼近國內消費者需要和承受能力,積極擴大中高檔消費品、新型家居用品和名牌商品進口,擴大符合安全、健康標準的高品質食品和保健品進口,擴大教育、科研、體育和休閑等用品進口。
第四,在加工貿易和利用外資政策調整中,中西部地區企業應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吸引沿海加工出口項目向中西部轉移,大力發展對運輸成本不敏感的加工貿易,擴大中西部加工貿易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零部件規模。
企業應加強進口商品經營核算和管理,協調好進口和出口的關系,分散財務和匯率風險,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進口經濟效益,努力開拓企業自身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