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的宏觀經濟學救學內容普遍存在過度西化和偏重理論的不足,使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現加大了難度。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為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改革提供了諸多方案,而教學手段、教學指導文件、科研、教學案例、教學體系等方面則是教學內容改革所必須包括的。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 教學內容 改革方案
在本科“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中。普遍存在方法過度西化,本土特色不足,理論介紹證明推導過多,實證分析內容偏少等問題。不僅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了影響,且很難實現素質教育這一目的,而對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更達不到與培養目的一致。因此,對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使其擺脫紙上談兵的空想,實現教學內容的本土化。
1 教改的必要性
宏觀經濟學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啟發和引導學生養成專業思維習慣,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現存的教學內容并不能完全滿足這一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在講授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時候,不應只介紹理論模型和講解美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方程、曲線,應該講解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而且必須是以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為主線講解宏觀經學。講授“中國的宏觀經濟學”。
2 教改的可行性
2.1 教學目的允許對教學進行內容改革。經濟學家研究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尋求好的經濟政策,以便改進宏觀經濟運行和改善社會福利。可是對于多數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學習與研究宏觀經濟問題并不是為了設計和制定政策,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宏觀經濟政策,以便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宏觀經濟環境,以制定合理的企業管理戰略。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減少對理論模型的推導、證明和評價。而增加理論模型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為主。
2.2 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為以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為主線講解宏觀經學創造了條件。宏觀經濟學是對市場經濟經驗的總結,其理論分析的前提也必須是市場經濟國家。而中國經濟改革自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80年代改革開放的實踐,逐步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市場經濟大發展的10年。市場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在微觀上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在市場環境中根據需求規律經營,而在宏觀上將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控。而且,在9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已擺脫了“資源約束型經濟”或“短缺經濟”,步人“需求約束型經濟”。企業必須面向市場經營,企業最關心的是他們的產品是否有銷路。在宏觀經濟方面,總產出取決于居民消費、投資、政府購買與凈出口所組成的總需求,這一切都日益滿足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分析的前提和假設,為我們實現宏觀經濟教學內容本土化創造了現實基礎。
3 教改方案的設計
3.1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必須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制定各種教學文件,規范教學活動,統一所有教師的思想,確保宏觀經濟教學內容本土化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戰略中心”地位。其中,修訂編寫《教學大綱》、《教學規范》、《教材選用申請》和《教學進度表》等文件是整個工作的關鍵環節。這些規范文件將起到提綱掣領的作用,必須在每一環節、每一內容上都突出本土化特色。然后,根據以上教學文件開始編寫和制作教案、選擇案例。
3.2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內容和體系必須更新。這是整個工作的難點。要專業化的介紹中國的經濟政策,就要涉及到中國政策分析的框架,必須掌握中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將現代宏觀經濟理論體系與中國經濟的實證分析相結合,即緊密結合對中國經濟的實證分析來介紹有關宏觀經濟的理論、念,并應用這些理論、概念分析中國經濟的運行和政策趨勢。教學中,可以運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建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消費函數、投資函數、貨幣需求函數、通貨膨脹回路、長期增長與技術進步模型、IS-LM曲線等,力爭做到理論研究與對中國經濟實證分析相結合。這些內容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針對當代宏觀經濟學發展較快的特征,和中國宏觀經濟熱點更跌的實際情況,需要經常有針對性安排教師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熱點、重點和難點進行專題發言,如從減息到加息,從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到面臨升值壓力等問題。
3.3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案例必須本土化。本課程理論性、抽象性和應用性較強。而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教學中除根據課程的教學大綱,系統講授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外,教師應分配一定量課時實施案例教學。案例補充既要求做到同教學理論緊密結合,又要力求做到“本土化”和“時效性”。例如:“奧肯定律在中國”、“從實踐中看中國的貨幣政策”,力求用身邊的事情詮釋宏觀經濟學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知識傳遞效率。
3.4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手段必須現代化。本土化后的宏觀經濟教學內容中,每一章都涉及中國宏觀經濟的實證性分析資料,而該課程的課時有限,因此,課堂教學實施時,主講教師要制作電子教案,利用多媒體教室、校園網、互聯網,完成教學任務和其他教學信息的傳遞。這是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教學節奏的合理性必要的技術保障。
3.5 要實現教學內容本土化,教學科研必須互動。為了實現教學內容和案例本土化,教師必須對中國宏觀經濟進行較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不斷地跟蹤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態勢,才能確保教學內容和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問題的能力。此外,科研過程又加深了教師對宏觀經濟理論的理解和提高了知識應用能力,促進教學內容本土化研究的深入,豐富了教學內容。
結論
利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和經濟運行案例講授“宏觀經濟學”,實現了教學內容本土化的目標,可以改變該課程以單純理論講授為主的特點,做到講授宏觀經濟理論和訓練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兩者并重,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從專業理論層次高度認識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能夠正確認識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