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出長差歸來,發現老婆已成為“全球購”的忠實擁躉。難怪這段時間,大部分親友都收到了她贈送的禮物。
本人親自“突審”,她倒也“交代”得暢快淋漓:最初看到“白菜價美國團購/代購”帖子,花40元代購費和15元的國內快遞費,買回兩副太陽鏡、兩雙鞋子。其中一副太陽鏡是奧克利的,算下來才250元,而同樣的眼鏡,淘寶網都是800元起,所以帶到單位后,很快被一個同事搶走。
隨后,她立馬注冊國際轉運網站,辦理中國雙幣信用卡,開通自動購匯業務,逐漸成為“全球購”的行家,不但為家人購買了大量性價比極高的物品,還引得一批同事也樂此不疲。從化妝品到衣物鞋帽、iphone手機,從美國到德國、日本、韓國,都有“掃購”、“爭購”的體驗。
她越說越起勁,像是發現了新大陸:國外直購比中國買東西便宜很多,本來定價就低于國內,促銷折扣還特別多,國內動輒上千元的鞋子,像clarks、ecco等,國外直購一般50美元以下能搞定。
會不會買到假貨?“不可能!美國的誠信體系比較完善,而且購物網站都是國外大公司,或是知名百貨公司開的,比我們的官方網站還注重信譽。”
我啞然失笑。眼皮底下如此活躍的經濟活動,對歷史是個嘲諷,看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都白打了,早知道與洋人通商會如此自由,何必去拿雞蛋碰石頭?當然,那兩場戰爭催生的洋務運動及整個民族對工業文明的渴望,至今還值得反思。
“全球購”走紅反映出國內消費品價格存在畸高現象。如果對比分析消費品的成本構成,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地租、勞動力、物流均便宜,昂貴的部分只剩下稅賦和生產利潤。如果生產商沒有隱匿利潤的話,那么稅賦沉重就是價格畸高的主因。
金融危機一發端,削減稅賦的呼聲就不絕于耳,局部地區少數產業也確實得到了些許實惠,但民生關聯度大的消費品行業獲益不多。在反對減稅的聲音中,有一種聲音似乎不容置疑:國家安全危機重重,財力依然十分有限,大規模減稅時機還不成熟。最終,反危機的一攬子方案中,減稅被補貼取代,這樣才有了“家電下鄉”的轟轟烈烈。
說到底,國內消費品缺乏價格競爭優勢,在于剛性的稅收制約了成本的彈性,換句話說,是“愛國”的名義擠兌了“白菜價”。
其實,本輪金融危機對中國最不利的影響是“一不小心露了富”。最近吉利收購沃爾沃,好比“窮小子”娶了“萬人迷”,你讓人家沃爾沃的“粉絲”能不眼紅?所以,希拉里在當上丈母娘之前,頻頻向中國抖狠:先聯合軍演,在黃海對我“鎖喉”;接著在東南亞放話,企圖在南海對我“斬手”。此前,借反恐戰爭之名,早就在中亞南亞對我腹背“施蠱”。
暢銷書《盛世狼煙》、《突破C形包圍》的作者戴旭先生是空軍上校,著名的戰略問題研究專家。前不久與他共進午餐時,我問了他三個問題:“一、中國能不能不與美國為敵?”“二、中國50年內打不打得過美國?”“三、如果中國被美國收服了,老百姓的日子是不是更好一些?”
戴旭先生的回答簡潔明了:“一、不是我們與美國為敵,是美國總把我們當敵人,這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二、打不過也不能不做打的準備,至少可以牽制,讓它不敢輕易打。”“三嘛……來,喝酒!”
聯系到老婆的“全球購”,我終于理出了一點頭緒:美國人實在聰明,逼著我們國家拿錢去搞軍事和外交,減不了稅,然后誘惑我們老百姓去買他們的東西。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把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他們都做到了。
*責編電郵:caimi@vip.sina.com